數位時代訪談:開放政府

提問前,請先參考  g0v 媒體區過往採訪共筆

刊出時,請附上下列 創用 CC 授權 標示字樣(中英擇一):

全文以上述授權釋出,如不同意請勿編寫

回覆時間:2015/04/17

以下正文

(採訪共筆大綱)

1、目前政府積極推動開放政府(透明、參與、開放資料),318學運之後,政府開始與社群合作,也掀起政府單位和民間的網路直播及線上討論政策,您怎麼看目前政府推動開放政府的情形?還有哪些部分需要再加強?

kiang: 目前開放政府相關的政策推動還是集中在宣傳層面居多,一方面民主意識還沒有那麼樣普及,另一方面舊有思維還是現有政府結構的主流。以行政院推動的 vTaiwan 相關議題為例,許多的討論聚焦在近期內要立即改變的政策,直接將執行到一半的政策研究開放討論,卻沒有交代過去研究過程取得、蒐集的資訊,在這樣的資訊落差下,不會有太多具體的討論。

在理想的開放政府藍圖中,政府不應該針對議題設限,人民可以針對各種議題發表論述,由資訊工具去突顯大部分人重視的議題;專家學者則是著重在避免議題選擇的偏頗,適時的引導人們去關注不那麼被重視的議題。

開放資料的部份,目前在許多資料陸續開放後,慢慢浮現的問題是如何更新?理想上每筆資料都應該有獨立的檢索索引與資料異動時間的標示,目前大部分資料集沒有這樣的東西。當然,現階段應該還是聚焦在盡可能把更多資料以開放格式釋出,畢竟還有太多沒有被釋出的資料存在於政府各部門的電腦中。

clkao: 政府其實做了蠻多的事情,訊息發布上,如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直播、簡報放上 slideshare,都已經較傳統上進步許多,並且打破了傳統媒體壟斷第一手官方資訊的狀況。

開放政府資料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基礎建設,其實過去政府在推動上都一直有和社群互動,不過實際擁有資料的業務單位在心態及工作流程轉換上需要一些時間。政府需要讓實際維護資料的公務員切換到「資料為本」的工作流程,因為這樣才能同時減輕他們的工作量,又直接產出開放資料,而非增加一個新的業務,要將既有的統計報表或其他資料庫,再轉換成開放資料。同時在採購新的資訊系統時,應該在規格中明訂要能夠直接將資料庫匯出產製開放資料。

參與的部分其實是最困難的,我們也可以看到政府的很多嘗試,包括去年的經貿國是會議,進行中的智慧網路新台灣白皮書,vTaiwan 虛擬世界法規調適。雖然議題框定、討論形式常為人詬病,但是可以明顯看到政府試圖跳脫傳統公聽會形式,進而嘗試將政策形成或制定在早期就開放討論,同時也從網路上納入意見。大規模的共識形成本來就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不同議題可能也會有不同的需求,我想除了持續嘗試各種審議方式外,目前政府可以做的是先建立通用性的公眾諮詢的原則。

2、g0v的成立原因主要是為了推動開放政府運動,近一年g0v成員參與者也常常和政府溝通交流,目前g0v的進展如何?過去一年做了哪些事情推動開放政府?與政府如何合作?

clkao: 除了兩個月一次大型黑客松,現在幾乎每個週末都有特定議題的小型黑客松,如設計松、法律松、憲法松、土地松等;也開始有不少 NGO 朋友更深入的參與,利用資訊與資料來倡議他們關心的議題。

與政府的交流方面,其一是 g0v 的參與者會到各政府單位演講,深化開放資料的概念,並讓公務員看到開放協作的各種可能性,過去一年對各單位約有三十場以上演講。其次是開始有政府單位會到黑客松來提案,找到對特定議題有興趣的朋友,開始建製新的工具,如 vTaiwan 平台就是一個例子。其實講「合作」並不是很精確,因為 g0v 並不是一個組織,不會有一種「與政府雙邊合作」的概念,比較像是上述鼓勵政府把問題帶到開放的社群,而社群也把開放協作的精神感染到政府裡頭。

3、您認為開放政府和開放資料的關係是什麼?

kiang: 開放資料,民間才有辦法拉近與政府之間的資訊落差;開放政府,民間運用開放資料取得的成果才有辦法回流到政府形成正向循環。

clkao: 開放政府最終的目標,是要達到政府與人民的協作關係,讓各種政策能更好,以及各種人民需要的服務也能更快更好的被滿足。開放資料,是政府的資料不僅是依「政府資訊公開法」釋出,而是以資料形式提供,並明確的說明資料可供任何人拿去使用,做出各種應用或者分析,這正是協作與參與關係最基礎的部分。

4、您怎麼看開放資料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台灣開放資料發展還沒看到實際商業模式,台灣的新創公司有可能發展哪些商業模式?

先分成三個:

  1. 使用開放資料的數位服務
  2. 提供 (1) 所需的基礎建設
  3. 周邊生態(training, certificate, etc)

5、開放資料要達成三大目標,1、可讓所有人取得,2、可讀的資料,3、使用時無限制。您認為目前政府開放資料推動的方向正確嗎?(政府部會自己做App、推動開放資料應用比賽…)有哪些建議?

kiang: 政府透過標案產出的服務型 app/網站 ,受制於相關採購法規限制,不太容易產出精彩的作品;民間雖然有充沛的創新能力,卻不太可能在商務模式產生獲利前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資料蒐集,這時候開放資料就可以讓兩者互通有無。但政府的角色並不是只顧及熱門議題,因此許多不容易獲得重視的角落,仍然需要政府投入資源去服務在角落的人們。

透過比賽進行也許是不得已的作法,藉此才有辦法將資源交付給實際有能力執行的團隊;只是這些比賽許多還受制於過去的習慣,資源仍有大部分流向特定利益團體,訂定客觀、合理的審核標準也許才有辦法讓這個美意不打折。

6、您怎麼看OKFN資料開放評比 (Open Data Index)台灣從2013年的第36名,2014年大幅成長到全球第11名?要能讓台灣開放資料自由發展,還缺乏哪些環節?

kiang: OKFN 的評比進步,主要是我們資訊化普及程度本來就優於大部分國家,從已經建置的資訊系統去延伸開放資料是相對容易的。台灣目前開放資料相關產業發展好像沒有不自由的情況,但要形成具體的力量也許需要有更多務實的作法,像是督促開放資料的努力以四星級( http://5stardata.info/tw/ )為目標,讓民間更容易反應資料中有問題的部份,避免錯誤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一直無法被根除。

7、開放資料與個資法之間要如何平衡,您怎麼看政府機敏資料的去識別化?

kiang: 許多機敏資料即使去除了關鍵的個人資料,透過不同的資料間交叉比對還是可以還原很大一部分,去識別化還是會引起很大的爭議。比較好的作法是將個人相關的資料全部交付給個人,由個人決定是否要開放、或者要對誰開放,也就是國外常會討論到的 Smart Disclosure 。當然,在這之前應該培養個人資料託管廠商的形成,這樣的廠商將資料的授權與中止授權透過資訊系統簡化程序,民眾只要進行單一授權後設定適當規則,許多繁複的授權程序即可透過資訊系統自動完成。

國內健保署推動的全民健保健康存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只是目前資料只能由個人經過繁複的程序申請、取得,在資料託管廠商出現後就可以有效改善它延伸應用的發展。

clkao: 去識別、匿名化、可再識別其實是三個不同的概念。

8、台灣的社群草根力量很強,政府或民間有必要成立一個像英國ODI那樣的育成組織嗎?

kiang: 育成機構是需要的,畢竟目前這個產業都還只是少數人基於興趣參與其中;不過傳統的育成模式大概就是國內創新最大的殺手,希望方式的選擇能夠納入更客觀、專業的意見,而不是倚老賣老形式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