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民主 2.0 設計概念
整體大方向
stackoverflow / quora / 知識家:知識系統,累積群體智慧
wikiargument:辯論系統,著重在正反兩面併陳
lqfb / prfb:以流動式民主為手段的決策系統,目的是規劃與表決
facebook / plurk:社交系統,人際互動優先
blogspot / google+ / twitter / tumblr / branch:網誌/微網誌/寫作系統,內容優先
github:程式的分散式協作系統(目的跟動民主 2.0 最相似)
動民主 2.0:公民協作系統,以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為目標,取代傳統的國會、政策制訂單位
系統設計者給經營者們的信
動民主 2.0 ,是為了日理萬機的國家老闆們,所設計的公民協作系統。
系統經營者的心態就像是企業經營者想盡辦法激勵全體員工一般,以「鼓勵所有公民發揮所長、一起完成事情」為目標,每個人都是來做事的,我們要讓做事的人如魚得水,並且盡量減少嘴砲和筆戰的空間。所謂的做事包括:找資料、收集資料、整理分類資料、筆記、彙整與發表報告、共同編輯、尋找靈感、腦力激盪、思考與規劃解決方案、提供專業支援……等具有學術風氣的行為。
在這樣的概念之下,動民主 2.0 的預設值會盡量關閉不必要的評價(嘴砲)機制,如果需要評價,建議以「行動」為指標,比方說,不提供按讚功能,但取而代之的,提供書籤、訂閱、引用功能。
系統經營者給系統設計者們的信
動民主 2.0 的基本組成
http://g0v.github.io/don-republic/public/index.html
- entry,有三種類型
- 不同類型的 entry 採用不同的功能模組
- 開放式問答題
- 像 stackoverflow 或 quora 的問題。用在一個人無法獨立完成、需要集思廣益的研究主題,像是「服貿協議對台灣各產業的衝擊」之類的。
- 優缺點評估題
- 像 wikiargumants 並列某個見解的正反意見。對於要表決的提案有初步靈感、但細節還不明確的時候,可以作為提案的前置作業,像是「兵役從徵兵制改成募兵制有什麼優缺點」之類的。`
- 文章
- 像 blogger 或 google+ 的文章發表。當專業研究者已經針對某個主題做了完整的分析報告,可以不需要透過問答,直接把完整文章貼上來,像黃國昌、郝明義、李茂生之類的專業人士,通常習慣在自己 facebook 發表見解,希望他們可以不需要改變發文習慣,只要在動民主設定跟 facebook 同步發表即可。
- collection,有兩大類型,十種子類別
- 不同類型的 collection 採用不同的功能模組,且不能設定父子關連,只能互相 tag
- board 看板型 collection:用來執行某些特定任務,分為幾種子類別
- user,有兩種類型
- 個人
- account:包含跨角色共用的基本登入資訊、投票權
- character:最多 5 個,每個角色有獨立的
- profile page
- name
- level(1 - 80)XD
- experience
- interest
- subscription
- bookmark
- ...
- 區分 account 跟 character 的用意來自 polly 的別名概念,主要目的是保護個人不會遭到人或騷擾(如果他爆卦而得罪了黑道之類的),次要目的是讓 A 領域的達人在不熟悉的 B 領域發言時可以採用別名避免光暈效應,更次要的附加價值是提供更彈性的使用環境自訂空間,可以把一個角色當作一組設定值來用
- 團體
- 類似 g+ 或 facebook 的專頁,沒有投票權
- authors:可以以團體名義發言的個人 user
entry
功能
- 可收藏書籤(收藏後,如果興趣指數夠高的話會出現在個人 timeline 中)
- 可訂閱(有新動態時會在 nav bar 右上角跳出小紅字)
- 可分享(按下後自動帶出連結的 sns 帳號)
- 可回應
- 可追問(產生子 entry)
- 可邀請其他使用者回應
- 可 upvote / downvote / report(?)(保留空間,未來有需要再加)
組成
- content
- title(140 字以內)
- description(500 字以內)
- answer wiki
- 權限
- 開放式問答 / 優缺點評估 - 開放共同編輯
- 文章發表 - 僅作者可編輯
- 功能
- responses
- 權限
- 功能
- 可 upvote
- 可 downvote
- 可加入個人 library
- 名稱
- 開放式問答 - answers
- 優缺點評估 - pros & cons
- 文章發表 - suggestions
- comments(answer wiki / response 底下的推文串,500 字以內)
- 權限
- 功能
- 可 upvote(按鈕「+1」)
- 可 mark as resolved 同時封存(按鈕「已解決」)
- 類似概念
- meta
- log - entry 內容的建立與變更記錄
- statistics - 訂閱、書籤、分享、回應等各種統計數據
- comments - 針對 entry 定位、適當性等非關內容本身的討論
- connection
- 關連的其他 entries
- parent - 上一層問題,涵蓋範圍較廣較模糊的
- children - 下一層問題,涵蓋範圍較窄較明確的。產生方式:
- 按下「追問」按鈕後將 new entry 編輯完成並發佈,new entry 就會自動和原 entry 產生父子關連
- 或者也可以在 meta 編輯畫面手動設定父子關連
- alias - title 的別名,也就是同義 entry
- similar - 容易混淆而被誤認為同義的近似 entry
- 關連的 collections - 看板、標籤
- 關連的 users - 我追蹤的人裡面哪些人正訂閱這個 entry
collection
功能
- 可收藏書籤(收藏後,如果興趣指數夠高的話會出現在個人 timeline 中)
- 可訂閱(有新動態時會在 nav bar 右上角跳出小紅字)
- 可打包(匯出供離線閱讀)
組成
- content
- title(80 字以內)
- description(140 字以內)
- summary wiki
- related entries
- 權限
- 功能
- 一般檢視功能 - 可排序、可選擇時間區間
- 可在此 collection 內新增 related entry
- related boards 相關看板 (related issues / related proposals / related projects )
- 關連的不同子類別的 collections。產生方式:
- 按下「新增相關 issue / proposal / project」按鈕後將 new collection 編輯完成並發佈,new collection 就會自動和原 collection 產生關連
- 權限
- 功能
- 可在此 collection 內新增 related collection
- comments(summary wiki 底下的推文串,500 字以內)
- 權限
- 功能
- 可 upvote(按鈕「+1」)
- 可 mark as resolved 同時封存(按鈕「已解決」)
- 類似概念
- export
- 功能
- 預覽自動匯出的結果
- 更新預覽畫面
- 在預覽畫面中編輯匯出結果
- 儲存編輯過的匯出設定
- 分享編輯過的匯出設定
- 匯出 html / pdf 供離線閱讀
- 採用別人的匯出設定
- meta
- related collections - 關連的相同性質的 collections
- parent - 上一層議題,涵蓋範圍較廣較模糊的
- children - 下一層議題,涵蓋範圍較窄較明確的。產生方式:
- 按下「新增子 issue / proposal / project」按鈕後將 new collection 編輯完成並發佈,new collection 就會自動和原 collection 產生父子關連
- 在 meta 編輯畫面手動設定父子關連
- alias - title 的別名,也就是同義 collection
- tags - 標籤
- comments - 疑慮 - 針對 collection 定位、適當性等非關內容本身的討論
- followers - 關注者
- log - 記錄 - collection 內容的建立與變更
- statistics - 統計 - 類似 google analytics
- 問答數、瀏覽人次、訂閱人數、書籤人數折線圖
- 議題排名
issue 議題
介面
- 議題摘要共筆
- 相關問答 (數字)
- 相關提案 (數字)
- 相關專案 (數字)
- meta
proposal 提案
介面
- 提案摘要共筆
- 提案列表(動民主 1.0 的 issue 頁)
- 相關問答 (數字)
- 關連 / 延伸閱讀
- meta
project 專案
介面
- 專案摘要共筆
- 專案執行者名單
- 專案 google calendar / hackfoldr / google drive / google groups / ... 內嵌頁(optional)
- 相關問答 (數字)
- 關連
- meta
tag 標籤
介面
- 標籤摘要共筆
- 相關問答 (數字)
- 相關議題 (數字)
- 相關提案 (數字)
- meta
user
功能
- 可收藏書籤(收藏後,如果興趣指數夠高的話會出現在個人 timeline 中)
- 可訂閱(有新動態時會在 nav bar 右上角跳出小紅字)
- 可舉報(若發現是spammer / 黨工)
- 可封鎖(封鎖後對方無法 follow 或 tag 我)
組成
- account
- character
- profile
- name
- expertise
- reputation
- level (1-80) / experience (每一級經驗值指數遞增) - 同 GW2
- badges
- content
- questions
- answers
- posts
- reports
- interest
- followers
- bookmarked by
- subscribed by
- settings
- linked account - 不同角色的連結帳號重複時跳出提醒
各種關連
- entry-entry 之間的關連形式包括
- 父子:A 的討論內容範圍涵蓋在 B 之內
- 同義:不同標題,但指向同一個 thread,像 quora 的 alias
- 近似:可能會以為是同義,但其實兩者並不同,標為近似後,可避免後人持續提出合併為同義題的請求
- 前身:當兩個獨立 entry 經過使用者反應標註為同義,所有內容合併至另一個新的 thread,原本 entry 保留但凍結,成為合併後新 entry 的前身
- entry-collection 之間的關連形式包括
- collection-collection 之間的關連形式包括
- 父子:同一類型的 collection 之間可以設定為父子關係(不同類型的不行)
- 相關:不同類型的 collection 之間可以設定為相關(同 entry-collection 之間)
- entry-user 之間的關連形式包括
- collection-user 之間的關連形式包括
功能模組
會議室 ?
企劃室 ?
辦公室 ?
眺望台 ?
成就系統 ?
以上舊版用語忽略忽略 XD
---
是否需要採用類似 知識家 / quora / stackoverflow 的代幣機制?
- 在知識系統中,reputation 點數通常可以拿來交易,懸賞作答之類的。背後的意義是「聲望不只是榮譽,也會帶來實質的好處」。
- 不過動民主並不是單純的知識系統,動民主的重要貢獻者往往在真實世界中已經擁有一定的聲望,不需要靠動民主系統中的 reputation 點數來得到自我肯定,即使有也是附加的。對這些人來說,需要的是類似 twitter 或 g+ 的官方帳號認證機制,確認這個帳號就是本人。
- 引入代幣機制同時也會產生操作誘因,引誘人追逐數字……這不是動民主所需要的。動民主需要的是榮譽感、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的謹慎態度。這些都不是任何點數可以換來的。相對地,量化的點數還可能令人感到被估價了,而讓動機變得不單純。
- 結論:沒有點數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