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0] 廣場 / Square @g0v Summit 2016

走出黑箱,開放政府的全民共筆指南 / Overcoming black boxes: Wiki-manuals for open governance

主持人: 吳銘軒

more info: g0v Summit 2016 hackfoldr

現場直播網址 (live url) http://summit.g0v.tw/2016/live

↓文字轉播、線上討論↓

g0v 預算視覺化後續 - 臺北市經驗 /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g0v budget visualization - Taipei City Government

講者簡報

*

參與式預算的志工需要培訓,希望將預算視覺化作為亮點(短期), 政府就會買單你的提案, 參考接下來的策略。並同時進行參與式預算的培力。柯P表示同意(敲槌www)。後與主計出溝通開放資料概念(遊說工作、後續催資料),第三部分是由tonyQ和永鑫程式支援。

TonyQ覺得只要把資料excel檔丟出去應該會有人來分析那些資料,結果放出四天之後依舊.....,只好決定自己來當那個沒有人。於是半夜開直播寫程式分析資 料,又把這份資料丟進主計處想說應該會有人來後續處理了吧,又過了一天又決定自己做 wwww

 

之前(2012年)的政府一來內部缺乏協調角色,再者則是缺乏首長政治理念之支持。柯P的開放政府口號出來後, 用來遊說其他處室長官是有力道的。2012-2015的社會改放是很大的,由外部的社會風氣影響了政府內部的公務員思維,由「開放是麻煩」->逐漸轉變為「開放是政績」, 讓公務員比較願意去執行。

從中央總預算很多細節在一定層級以下就封鎖資料,多半只看得到總額;台北市資料則是較細, 地方政府揭露了人事費用除了增加的數字, 還包含了多出來的費用hire 了幾個人及細節。不同政府、不同層級開放資料的程度不一樣。

合作前的記者會:107間媒體有報導,蘋果新聞有53萬點閱,對於一個政策的宣導而言擴散率相當高,對公部門的倡議可以較為順暢。主計處由原先不理解開放資料的消極態度,轉變為積極配合,甚至讓廠商變更出檔案的格式。

之前的credit來自於媒體的點閱率,也會蒐集民眾的意見,

民眾正視政府分配了多少預算給(ex:社福、教育)不同的項目,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件事情。過往的公務員之所以不願意這麼做,是因為這些資料即便是公開了,(如2011-2014皆有公布,只是介面極度不友善),預算視覺化之後可以讓大多數人使用,公部門覺得民眾使用這樣的介面不會造成對政府部門的誤解,以及可以了解其他部門的預算如何運用(進而可能有其他的合作機會)),即使同一個局的兩個科, 可能都不了解彼此的預算。因此就更願意開放&使用預算視覺化。

2012年的東西2015年才引入使用,另一個理由是因為政府公部門不明白什麼是民間協作,依照公部門步驟的話必須從開發、測試、運用等階段開始計算,並需要通過議會、捍衛預算etc.,在公部門人員本身並不明白這件事情的意義的時候,是不可能願意這麼做的。把程式碼做好引入,對政府而言只有行政成本(而沒有開發成本)。

其他縣市政府受到壓力進而跟著開放資料。詢問高雄之前為何不開放(只有pdf而沒有csv或其他版本),高雄市主計處認為pdf版本才能夠防偽。excel 檔只要需要認證防偽程度都一樣, 只要認清楚源頭就好, 而且就算PDF 也是可以有方法偽造(?這我不懂誰知道?)通常溝通過後會有一定程度的進展。

台中:

尚未取得主計同意,先把研考會資料(單一局處資料)給出先做。後來順利取得台中市政府資料並進行預算視覺化。

地方縣市政府合作的障礙:

台北市技術問題, 台中市需要beta test(局處結構認知不一), 高雄市防偽問題, 嘉義穩定執行, 宜蘭沒有數位檔案

宜蘭縣政府:只能夠印出__檔案的90年代的系統。和不同政府單位合作需要配合對象的既有系統。但是合作起來是最愉快的。台北市轉檔花了兩個小時, 第二次高雄花了一個小時, 再來台中則是半個小時, 後來都要半個小時, 對一個要轉檔的人, 當然能夠短一點時間會比較開心。tonyQ 隔日回信寄了一個google spreadsheet雲端版,後來宜蘭縣政府合作廠商回了不需要轉檔的檔案 :D 資訊落差最大反而能一次到位。

北市開放即時資料

http://taipeicity.github.io/eoc_119/

改變政府(二):任務型導向

蘇迪勒颱風災情:停水停電地圖可以協助政府掌握災情

改變政府(三):拉廠商一起

放了三百多個空氣檢測器在台北市的國小和個人戶。

改變政府(四):反省政府的角色

我們扮演的功能:政府應該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我們協調廠商、消防部門etc.,政府缺乏技術能力、維護資源與想像力,民間則是這些能力最為充沛,因此可以透過互補的方式來合作。

目前預算視覺化平台介面: http://budget.tonyq.org

院部會行政單位不知道要開放那些資料。既有派案資料人工分析篩選後分派給一般社群雙軌利用,既有業務足夠數位化後開放出來的資料不等於資料開放的資料。終究這些服務都要有人own 它, 有人維護它。

中央總預算預算視覺化的版本:(圖)

粉紅:今年政府降低預算的部分

可看出第二級第三級預算的版本(圖)(還有文字說明可點入)

做了很多圖表可是最簡單的表格沒有做。(表格版XD)

跟多數的運用一樣,前三天流量是最大的,後續流量就會下降。每天至少還有200-500的sessions。這些流量來自於那些使用者?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資料的人?有可能是議員或議員助理,或其他(在地或其他縣市的公務員。

平台上開放民眾留言問題,將問題統整後放在hackpad上。一般公務回函非常制式(台端XX),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民眾了解更多。將每個問題依照局處來分類,財政部(知道民眾要問什麼之後就公佈了詳細的財務報表)、體育局(為什麼要在和平國小蓋籃球場,why和平國小與why籃球場)

今年新增了以重大計畫為切入點的項目,大計畫-->子細項來做視覺化

很多民眾現在的瞭解還是停留在最大的數字,會做出簡單的比較,讓局處重新思考資源分配,通常都會有合理的答案。讓市民從他們的角度回看這份預算書,讓預算書發揮他們的用途,就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希望預算的每一分錢都能夠更為透明。持續開放透明,每年新預算來源開放化。政府本身也需要改變,反省自己與民間的關係。政務官對資訊掌握度不高,機要人員過於政治,一般傳統公務員又太偏行政。例如都發、交通都是空缺的,需要大家加入GOV幫助(滲透)他們, 讓G0V不僅是待用政府, 更是培養待用公務員的軍火庫。

當你發現政治生活, 就必須承擔它

Disraeli

Q&A:

對我們民間來說,不管是中央地方還是縣市都是一個政府,這些資料他們之間的關聯性與差異性在哪裡。

各縣市預算的分類與科別,新北是有海洋局but台北沒有(因為台北沒有海)-->預算的編列會反映出當地的需要與特色,台北的資訊局是一級單位(其他地方都是二級)。不同縣市政府的關聯性在哪裡還需要大家持續分析。

2016 年台北市預算視覺化 http://goo.gl/oSChFp

政府 x 民間 x 網路 x 審議 一個中介者的觀察與思考 / Government x Civil Society x Internet x Deliberation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f a Mediator

*

http://www.slideshare.net/chiahua/x-x-x-62023806

現場觀眾:(掌聲)(歡呼)

我很難說我從05年到今天做什麼,可以用接下來三張圖,

(第一張圖)我的工作常常要跑來跑去,幫大家主持會議或辦工作坊,但更多時候是做1999,做接線的動作,讓公務員不要畏懼他認為在她對立面的人,把話講清楚、理解彼此在想什麼。

(第二張圖)很多時候用白板、寫海報紙,不是上課,而是透過白板把話講清楚、整理清楚。

(第三張圖)看到政府在做形式的參與的時候我就會非常忍不住,例如政府一直做咖啡館。

今天想講兩件事情,試著拉出一組思考框架路徑,資訊是一種技術的話要如何看網路意見收集的過程會遇到的表跟裡的問題。第二個是,如果各位在座有很多技術者,到底我們在追求什麼價值?絕對不是為了開放而開放、為了審議而審議,到底想的是什麼?

今天的主題,政府、公民社會、技術大家可以望文生義,為什麼不是寫會議主持 facilitator 而寫的是中介者 mediator,因為在裡面看的是表跟裡的問題,表層,跟比較前端的東西。第二個是怎麼從一次性會議,或一段網路收集時間過了之後,如何去看整個政策ongoing的問題。

我必須說,我們在做的事情不管是前端、開放資料、或者公民參與的審議,其實審議的本身就是政治,政治政治的本身我們想要去突破的就是希望有更多元審議的空間,不是我們仰望的單一的政治人物而已,而是創造更多的人們,特別是跟決策者不同意見的人可以進場。所以對我來講,審議的本身,什麼議題可以審議?誰可以決定議程?那就是審議過程中要處理的政治。而政治過程裡面,我們如何把框架拉開,不只是代議士而已,當然代議士是現在主流政治中重要的,但是如何讓更多人能夠參與?這是我在想像新的審議政治格式。

在這脈絡下,先回顧一下,其實台灣在2002的時候,也是未來副總統擔任衛生署署長時,把公民審議引入台灣的政策議題。那時候開始,到大概2012 g0v 黑客松之前,比較多是用政府的標案,各位如果有做過標案就會知道,很多政府委託計畫,做完之後就さようなら(掰掰)了,或者是不一定能實際影響政策。2012開始辦黑客松,對我來講,他們不只是我尊敬的技術的宅宅們這些神而已,對技術的本身我還是有些思考跟害怕,但是我最買單的是什麼呢?我想用這個故事來說。這幾年收到很多政府基層公務員寫信給我,很像張老師信箱,那是很棒的回饋,因為我是政府的外部者,跟政府合作太多次之後其實也會有玻璃心,會覺得說這樣下去真的有辦法改變嗎?

我有一次收到地方政府,他們辦完十四十五場跟民間團體的互動,最後還做了一個全市的審議,之後他寫了這封信給我,他說像我們這些外部者,可以留下來幫他們注入審議的DNA,未來不管是哪個政治人物當市長,只要那個政治人物願意開放政府,他認為只要門打開就很難關起來,即便一年只有一個案子進去,但這些留在體系裡面的常任文官,不管是低階或中階,都可以順利推動政策,然後等如果門開啟了,屆時那我才會準備好。可是其實你看,他前面是知道審議中的政治的問題,就是高階的長官們在想的到底是真是假?我要講的是,g0v讓我感觸最深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cowork這件事,那cowork如何open the door?但我不覺得只有技術者跟公部門互動就好,我覺得不管做審議或下個階段的open data,我都會期待公務系統不是只是找我們這些技術者,而是透過我們這些技術者,可以好好地跟意見不一樣的人好好溝通,讓他們至少有一個對等的場域,好好地把話說完,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跟g0v這邊互動之後收穫最大的是cowork這件事情。

co-work -> open the door

還有一個時間點,在台灣推公民審議對我來講刺激很大,是一系列三一八的運動,其實我長那麼大沒想過會在青島東路這樣坐著討論事情,主持人要做的不是把意見收集好,而是請大家一定要喝水、一定要撐傘,不要中暑。在議場內,還有晚上搭著帳棚,一直有討論。每一個討論模式有他背後的政治影響,包括啟動這個審議討論一群人,跟運動核心決策者的關係。那時候,本場的會議主持人阿端,會覺得說我們剛才看的那種方式好像都很歡樂啊,或者是說,都是在談一些政府要怎麼樣,或許我們想要談得更大,是對運動的本身會有些反省跟批判,所以也有另外一種討論的模式,是透過華爾街的手勢。

我想要給大家看的是,這邊是議場,每一個空間位置,都有不同的人在那邊進行審議、討論,他們跟整個運動核心決策者的關係,親疏遠近,論述也不盡相同,可是他們都在審議跟討論著。三一八之後給我看到的是,人們聚集在街頭,不只是睡覺拿物資或者抗議或者聽短講,他們會開始一起討論,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想看的,講難聽點,不是林飛帆或陳為廷,還想把他們趕出去,他們想要的是我們在一起來討論出我們到底可以一起做一些什麼,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場上的人們可以一起討論出我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

那個現場有很多個別或一起的人,在商討討論,我看到的是,審議討論的啟動有很多背景因素,每個討論的模式有他的特色就有他的限制,我們可以去理解,為什麼大腸花要罵幹那種討論存在在那邊,賤民解放區會在那邊,在那個系統裡面,他存在的政治脈絡。所以三一八對我來講,他其實是開啟了九合一選舉之後,政治人物開始會把一些好像看起來大家在喊的關鍵字放在嘴邊之外,他在裡面其實有展現了很多我覺得在當社會運動碰到審議民主很精彩的東西,相信他也有很多的矛盾跟緊張的關係,可是我今天沒有時間講。

"在那個現場, 有許多人, 個別, 一起在商討審議, 討論的啟動有許多背景因素, 每一個模式有它的特色, 就有它的限制, 重要是理解它所存在的那系統裡的政治脈絡"

2014-2016出現了很多非常大但漂亮的名詞,連國民黨民進黨都要加「開放」兩個字,vtaiwan,join,還有ivoting,或者是參與式預算,現在參與式預算好像都變成幾個縣市政府在比賽,誰先把火箭射上月球,在比速度。都是??以前人們來提案的模式。我不是說這樣子不行,可是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想得更多,到底每個縣市政府,台灣做參與式預算的目的是什麼?這些談出來的關鍵字,真的讓台灣有一個新的政治型態的格式嗎?還是說我們只是仰望著某一個政治人物,然後覺得他可以代替我們做很多的事情?但往往我們又是期待落空。當在喊這些東西時,我們看到的是表,還是我們更往裏去push?表跟裏是什麼意思呢?我跟ETBlue討論了很久,我們想要用一個概念來談,例如,媒體的報業,表很像是我們會看到的新聞報導裡面的內容,或是雜誌,我們看到的那一篇篇文字標題照片,可能是一個講者,或是一群人,或者有不同的觀點。可是這是誰在決定?真的是記者嗎?恐怕不是喔,他背後可能會有一群人,編輯台,他在決定我這篇文章要怎麼佈局,他可能想的更多是接下來的政治影響、權力影響的關係,對我來說,審議,包括前端的開放資料、跟後端的連結開放資料,也都有裏跟表的問題。

接下來講裏跟表的問題,會以去年OCF(開放文化基金會)找 loomio 來台灣,然後我跟 ETBlue 一起弄了一個叫 blulu 的簡報,blulu 也有一首主題曲,我今天沒時間就不放了。大家可以上去看 blulu 的簡報,我們有把各種工具做模組化的分析。那我接下來會用三個表來談表跟裏。我想有唸公共行政的大概都會看過這個,政策過程會有這五個階段,我想試著用白話文講,

表(後三階段)是前面被給定了,只能從末端去做技術的植入,或有時候是軍備競賽展演,但有時候要處理的是裡(前二階段)政策規劃,也就是先期決策的議程設定權,我看到很多民間團體處理的是這塊。

議程設定 研究調查 知情 討論 投票 決定 回應 課責

這張圖是要做給一個腦袋裡只有 ivoting 的市長看的,有次我就跟他說,柯P,阿對不起我把他講出來...

觀眾:(歡呼)(鼓掌)

「voting 之前恐怕你要讓大家 inform 啊,你要讓大家討論啊,你再去做一個 voting,然後才能做決定啊,那如果更好的是,你有沒有可能在一開始議程設定的時候,甚至研究調查,就可以讓跟你意見不一樣的人,或者在民間不同意見、不同立場的人,他們也都可以一起處理這塊?那你最後也是,一開始要先跟人家說,你啟動這樣的討論審議,你會怎麼回應啊」,那未來可能涉及課責性問題,這個我也沒有想清楚,如果決策不是只是技術官僚做成,而是一群人一起做成的話,那後續的課責性,我們以後未來應該如何思考跟面對?

對我來說這兩塊比較是表(討論、投票)裡是前面跟後面的過程。

就一個技術者而言我們在做的事呈現資訊、執行某種形式工具的審議討論,可能在網路,裏是主持小編如何釐清討論,政治脈絡的思考、面對和選擇,如果審議也是一種技術、開源也是一種技術,下個階段可能要更往那個地方去push。

接下來用台北市案例,現在公民參與很紛亂,但因為這個案子有好心首長願意做,有基層願意去付出時間building的承辦跟公務員,有很多不是天龍國的案子應該要跟大家說。

我們在談的社會住宅公用住宅,以各縣市會有10%給低收,也就是住不起的人,但台灣有些民間團體跟台北市爭取到20%,這要給住不起還是租不到的人?租不到是指有錢也租不到,例如獨老長輩、多元障礙者,像tonyQ跟小彭一樣我們先跟社會局cowork,他們之前還做一件事情,這邊是五十幾個NGO和學者,涉及政策工具實質分配時你的主張是什麼?願不願意公布組織把資料開放出來?

再來有預備會議,不同障礙團體、機構、關懷老人、婦女團體特別是相對弱勢的來談,這個預備會議用我熟悉的語言叫做「開花」也就是發散,因為題目給定是20%,但團體有更多更進步對於房屋問題像租金補貼等等,民間團體應該一併開始談,而不只是20%有限公屋討論,這次預備會議結束之後社會局也同意把這問題談清楚,之後還會請首長錄兩段懶人包把議題說清楚,把要經過的過程、回應決策說清楚,放入join平台上,他的實跟虛用網路工具把前期意見收集而已,也有實體去找到不同的人,往往網路跟實體參與對象不相同,當然網路也可能重現實體動員,要看各議題狀況。

各科別狀況不同,最基層的跨科合作很辛苦,這要很謝謝台北市政府的公務員。這個案子裡面問題認定是沒有的,無法突破20%,研究調查的部分民間團體要的資料政府沒有,這發生在台灣很多議題上面,他也不是要用ivoting,這是好的,因為這議題可能涉及利害關係人而不是不特定公眾。接下來要放join平台做虛擬,也會開兩場不特定公眾的公民論壇,最後再回到利害關係人做實體討論,所有過程都會呈現在hackfoldr上面。

我無法處理政治脈絡的問題,無法說服柯P,但我們想走出model和優規,如果立法院也要用這套系統,面對民眾溝通至少要做到這程度,這幾年我一開始因為公部門培訓變成年輕主持人,在一些單位協助老師做標案,開始面對民間團體,這一兩年又有機會跟地方政府互動。覺得資源非常不對等,到例如都計時就會很深刻感受到。現在在處理表層問題比較多,民間需要更多人,民間團體常常在擋東西,但還要更多問題診斷。

公部門有資訊中心,也很辛苦也要面對很多問題,他們也有成立自救會,至少有這群人,各位知道嗎?台灣NGO只有司改會養了兩個,有辦法養全職的人,想要跟大家努力的是往裏去,每個政策不是網路收集意見就結束,要思考on-going的事,也要思考審議的政治、政治的審議,以及政治中的開放。

兩年前我有一個閨蜜是東吳政治系陳俊宏老師,他每次遇到我,會問我「你最近花多少時間跟公部門、多少時間跟民間團體?」在開放資料這塊能夠找g0v合作的比較多是公務系統,希望我們有比較多時間跟民間團體互動,我跟blue和阿端希望做NGO計劃松,黑客松比較多是大松那天來提案,大大們會跳坑做事,跟民間團體可能要花一點時間挖坑,我最近幾次機會跟whisky和環團做開放資料工作坊,大家一起思索我們要解決的問題要透過open data嗎?可以解決什麼?

所以開了hackpad希望做到的是讓民間團體跟各位技術者一起互動,面對民間團體很難用三分鐘把價值跟想做的事說清楚,現在面對社會的複雜也不是那麼簡單,要從很大的東西去疏理,身為技術者可以怎麼思考,可以多做一點什麼,謝謝口譯大大幫忙這場翻譯。

Q怎麼說服市政府?市府裡面一定有人覺得不用做,或是保守、不懂。

A通常會來找我的就是他想玩真的比較多,基本上滿多縣市政府知道我的狀態跟個性,某個縣市政府做open data,我的朋友就問他們怎麼不問家華,因為他們要辦行政程序上某種參與的程序,他就說因為不知道長官玩真玩假,就先不找家華。會來找我的他們自己會做過濾。

其實如果要主動提案,成功率沒那麼高,面對縣市政府要處理首長、中間主管(可能科長或專員)再來是基層承辦人,面對這三種人要有很不一樣的處理,更多時候市裡應外合,不只是技術跟公部門,我做更多是跟民間團體,面對公部門每次求解範圍有限,跟外部有一定力量,今天很多問題包括peggy談的自體免疫細胞如果不是外部有力量,他是走不出來的,技術者的我們有很多累積,更多不是因為我們說服了他們,是外面民間團體跟公民社會夠能量,我從不覺得只要公部門審議就夠了,體制外的即便是肉身佔領都有他要溝通的意義。

主持人:(一定要打這段)

今天也是家華的生日!歡迎單身男士可以交流一下!

韓國大選與投票建議指南: "Ping" / The Korean General Election and VAAs: the case of "Ping"

http://pingkorea.com/

we don’t really vote. Koreans vote less.

It’s a choice between voice and exit.

So what can you do?

在韓國抗議不少,但投票率不高。

碰到問題人民可以選擇離開或是發聲。

投票率顯示人民選擇了離開,我覺得這是系統性的問題,讓人民選擇放棄離開。

第一階段每一區會選出自己的代表,小選區制佔了80%,比例代表是20%, 百分之八十的國會代表來自少數的幾個區, 導致行政部門去操縱少數幾個區來影響結果。

???的狀況越來越糟

(投票單的順序取決於該政黨在國會中的席次,因此對於新進小黨不利。)

(傾斜的球場的意義:不公平的起點。雖然一樣是踢球,但一方總是必須比另一方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獲得接近的成果)

http://pingkorea.com/

我們是一個很小的團隊,我們只有18人而且只有一個設計師,我們從可以很輕易取得的資料開始

我們可以取得89萬筆??記錄,就是現任國會在任期中所有的投票紀錄,  我們分析了投票的模式 大部份有爭議法案都是跟經濟有關

我們試著視覺化 黨派以顏色來分別 

但是還是存在兩個問題:

  1. 政治傾向不是一維的 
  2. 光分析投票是沒用的,因為黨派有時會有投票的策略(所以未必代表本人傾向?) 

我們試著詢問了21個政黨,我們有太多的政黨,所以我們只能集中資源在有參加選舉的21個政黨內

我們將問題分成4個分類,外交、社會、經濟與環境

我們也跟媒體合作, KCIJ 韓國媒體調查協會。

他們幫我們把問卷寄給政黨 大概有一半的政黨有回覆

比如說,如果你是左翼或右翼的選民,我們會建議你投某一個黨派

。你可以在六個項度上比較各個政黨, 去選擇最符合你理念的政黨, 我們有很多的媒體報導。對我們來說, 最有趣的事是, 我們有了很多以前跟這些政黨沒有的政策上的討論。

這是一個Sankey圖,左邊是選民以為自己屬於的政黨,右邊是根據我們的結果,我們認為選民應該屬於的政黨

接下來是第3個部份,投票是一個影響政策非常間接的部份

"filibuster":冗長辯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6%97%E9%95%B7%E8%BE%AF%E8%AB%96

為麼要filibuster呢?我想我們在韓國、台灣、日本已經打夠了 www democracy is a sport! 以韓國反恐法為例

冗長演講提供了一個打架場的替代方案, 在我們國會的最後一個會期, 有一個政黨提出反恐怖主義的法案, 同意情報單位取得人民的通訊內容, 有一個代表發表了一個196個小時的演講, 突破了世界紀錄。

這個是搜尋的次數,紅線是少女時代,藍線是冗長演講,黃線是現任總統,綠色是周子瑜, 紫色是running man

議場空虛但人民高度渴望參與。我們國會殿堂是空的, 但是有很多的聲音要被發出,有需求上的落差。

a crowdsourced filibustering page 連結了公民的聲音及國會冗長演講的內容, 它是一個網頁, 花了我們少少的時間就上線, 僅僅十天內就有大約3萬8千人提供了演講的內容。國會助理會上網抓取內容提供給議員, 大部分都是理性且有建設性的意見, 這個議員還請他的支持者上我們的網站來提供他內容。(see: filibuster.me)

我們已經將不公平的競爭彌平了嗎?(傾斜的球場放平了嗎?)

我認為民眾需要更多的團結

我們有很大部分的使用者是年輕族群, 在三到四天之內去紀錄這個演講及提供資料的網站, 在這個事件之後也有...., 雖然我們失敗了, 但並不算完全失敗, 讓民眾知道有什麼違背他們意願的法案被通過了。

Q&A:

Q:用問卷將政黨做分類來進行分析,是否參考議員發言或新聞來做分類,可能會較為準確?

A:是。議員發言或過去紀錄是否相符這點我們確實有進行核實。其中兩個政黨沒有回答,包含執政黨在內,因此我們不得不瀏覽一些過去資料(如投票紀錄等)來為其進行分類。有一個政黨說他們支持性別平等及同性戀婚姻,我們後來檢查他們政黨的宣言,發現中間是有衝突的。我們後來有打給他們驗證,結果是他們填問卷的時候劃錯了。我們在這個分析政黨理念中,我們會注意用辭,也會再做驗證。

Q:有沒有來自官方的壓力,使用者最多的質疑是什麼?

A:我們其實不希望他們(政府)非常清楚知道我們在幹嘛,官方的說法是我們沒有來自官方的壓力。我們其實沒有獲得很多關於中立性上的抱怨, 這其實是從瑞士來的版本有八十五個問題, 但基於我們剛開始的考量, 並沒有放太多問題。

Q3:

A4:

Q4:做完Ping之後整體投票率提高特別是青年部分過半,但台灣在2016年投票率是降低的, 在台灣來講整體青年投票率是降低的,那在2017年之後你們預期青年投票率的部分會有所提升嗎?

A5:我認為這和選舉和候選人本身還是有一些關係的,要是像川普對上川普, 那麼投票率就不會很好, 我們不像美國投票那麼長...

我們距離大選還有一年。在韓國,年輕投票者過去十年並沒有透過投票得到他們滿意的政治結果,而中高年齡的投票者佔總投票人口的比例是比較高的,也就是政治是中高年齡的投票選擇結果,長期這樣的狀況會令年輕的投票者感覺失望。但是

在這一次中, 他們看到了一些可能, 讓他們覺得改變政治是可能的。當他們不投票的時候, 比較老的投票族群就會佔更多的比例, 在這次投票中, 我覺得年輕族群看到了改變的希望, 我覺得是樂觀的。

--

補充資料:

  • 韓國第20屆國會議員選舉(2016年韓國國會選舉)
    1. PTT 爆卦——韓國選舉結果(簡易懶人包+韓國網友留言
    2. Wiki 資料——2016年韓國國會選舉

    立委/議員投票指南 / Voter's Guide for Legislators and Council Members

    投影片:goo.gl/V5P3h6

    立委投票指南網站:http://vote.ly.g0v.tw/

    立委網站GA資料:goo.gl/Riigc9

    議員投票指南網站:http://councils.g0v.tw/

    議員網站GA資料:goo.gl/IzL1ZV

    johnny來惹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關於立法院與選舉資料的運用,小弟剛好參與了立委指南,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議員投票指南我們有二十幾個縣市,最後也是由二十幾個人幫我們一起整理出來。我怕感謝了這個忘了那個。抱歉無法一一感謝,我不怕得罪立法委員可是我怕得罪這些幫助我們的人XD

    做投票指南到現在的經驗有4次了。為什麼會開始做投票指南呢,因為每到選舉的時候候選人都會把我們當白痴。有些候選人說他是第一名的立委,可是沒有說他為什麼第一名是哪裡的第一名。有的候選人說要帶地方起飛,可是也不說要怎麼飛。或者是常聽到候選人說拜託拜託搶救我,拜託拜託搶救你?那選民需要搶救的時候你在哪?

    我第一次看到我們政府的選舉公報是非常震驚的,無法想像政府竟然給我們這種東西就要我決定投給誰。(選舉公報圖)最右邊這最大一塊就是政見(台北市中正萬華議員:應曉薇)。最右邊這一塊這就像我們出去面試,人家都會問你做過什麼。然後政見就像是這個候選人來他說你投給我我就讓你賺一億。以前我都是家人叫我們投給誰我就投給誰,但是投票出來都覺得有點沮喪,好像台灣的民主在我手上獲得了奇怪的實踐,因為我並沒有太多可以用來決定選哪個立委的依據,所以就按照家人長輩叫我投誰這樣去投。

    在這邊要特別讚美中選會今年的資料是直接用api˙,除了選舉公報上的資料之外還有其他資料,包含工作履歷、投票紀錄、開會出席、提案紀錄等。

    接下來是我們投票指南的使用情形。2014和2016的選舉都是差不多四十萬的使用量, 什麼都沒看就跳出的使用者大概有30%。這次台北市的士林北投(丁守中vs.吳思瑤)最後票數差距一萬三千票,來看此選區的人有兩萬五千人。(好像稍微有點影響?)台北的中正萬華區(林郁方vs.林昶佐)最後相差六千票,共有兩萬使用者來網站看資料。全部投票人口有十六萬,全部來看得有兩萬,約15%,應該還是有點影響啦。這是選前一個月的統計數據。可以跟罷免階段的13%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13%有多困難。

    這次的改版可以讓我們看到想看到的東西。在跟中選會分享使用經驗之後,很快在今年公布選舉公報API的時候發現我們的意見有七成都被採納了,並且實踐出來。這點是非常值得肯定與讚美的。

    除了上面那些影響之外,投票指南最重要的潛在影響就是可能影響選民的思考習慣。(見留言與圖)

    不是只有我想看到這樣的資料,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卻不知道要去哪些地方看到這些資料。使用者從被動的接收資訊,到現在想要跟他們的候選人溝通並提出質疑。不再是被迫選擇。

    使用量前六名的縣市剛好就是我們的六個直轄市。台北市人口不是最多的但使用量是最高的,台中人口只有新北的2/3,但是入站人口是差不多的。可能是台中人比較樂於分享link?

    立委個人頁面提供分類資訊,經過統整之後發現最多人看的就是表決立場的頁面。停留時間有點短不知道是不是因為UI做得太爛了。入佔來看政見的這塊是第二多的,很多選民是很在意當初候選人承諾了什麼。但是在政見跳出的百分率是最高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看了之後就很生氣所以就離開了。

    表決的頁面。設計的時候考量的是要怎麼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表示這個立委在哪個議題投了贊成或反對。調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立委是可以決定核四要不要停建。還有原來議員和立委是不一樣的。www

    這個網站總註冊人數只有335人,標籤數只有74個。如果這麼少人參與投票的話那這些標籤還有意義嗎?

    其他網站使用者的各項資料:

    從做議員到立委的投票指南,開放資料要怎麼使用

    1. 讓資料更親民:(資料表格)這是監察院的政治獻金,平常我們沒有這麼多錢,我看到這麼多的逗點要數很久。我們可以先把這些做成圖表,很多逗點的部份把它簡化用幾千萬四千萬來表示,這樣就可以很直覺地從視覺上看出來花了多少錢。

    再來選區的部分,我們可以把行政區標上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是第幾選區),再來是如果行政區有重複的部分(例如台北有兩個選區有中正區),可以把里標上去。(可能是因為中選會的人都對區太熟了所以沒有想到要做這些)

    2. 做該單位不敢做的:

    我們有一百多位立委怎麼每次都只有五十幾個在投票?那剩下的五十幾個跑到哪裡去了?原來我們的立委有很多是沒有在投票的,有些立委可以有九十幾趴的狀況下是不投票的。我們應該讓他們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所以我們就提供給他們一個舞台。

    或者是有的統計只列出有出席的議員,而不敢列出沒有出席的議員。為什麼不寫缺席紀錄呢?如果不放缺席是因為你覺得缺席不好,可是有的人可能覺得缺席很屌www。我把缺席和提案數都同樣放上去,我們不做判斷,讓選民來閱讀這些資料後做出判斷。

    3. 可能不適合官方作的:

    表決立場,我們可以列在最後選區的頁面。我們只選三個最高的標籤出來,選民就可以大概知道這個人的立場是什麼。判斷候選人的績效、品格、立場。

    4. 跨部門整合:

    立委的資料是從立法院、監察院、中選會的資料併起來的

    議員的部分,議員是縣市議會預算審核者,但是他們也可以建議市政府要做一些什麼工程。有一筆一億多的竟然沒有得標廠商,最後這個議員因為違反__法被解職了。工程建議款是什麼?像這些各種各樣的狀況,有的資料會消失,有的資料不是開放資料。我們要試著讓這些資料都成為開放資料。

    例如在陽光法案網搜尋連戰想要知道這個人的財產申報,會出現這個視窗。會出現這個人已經喪失了申報財產的資額。這竟然是有期限的。像這些資料為什麼不能給民眾查詢?難道是只有有權勢的議員可以查的資料嗎?難道資料只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嗎?不是的,這些資料應該是所有民眾都可以查詢使用的。

    2016立委選舉時本站開支(圖)

    2014年 比較嫩所以花錢解決流量部分,其實一個月20米金就OK惹

    後希望跟大家討論一些資料應用方面的問題,

    例如

    為什麼沒有質詢和發言紀錄?還無法驗證(候選人言行是否合一)的時候無法放出來。

    為什麼沒有新聞紀錄?

    那些是新聞?那些是媒體?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所以我也沒有放這個功能。

    為什麼沒有放承諾書?因為無法驗證。

    為什麼沒有答題自動配對候選人?誰有權力可以設定題目?如果我們這麼相信資料和資料帶來的力量,就應該更謹慎地使用他。

    A:沒有把握設計題目

    無組織自主開發是壟斷還是多元?是長久之計嗎?

    大家可以一起思考這些問題,例如上面問的那些問題我都不做,這樣是不是壟斷?

    回到隊網站的初衷,設計網站時就是希望可以減少盲目投票,讓台灣的民主社會更加進步。

    ˋ進步是什麼?是GDP的增加嗎?不是。我希望這個網站是指南,讓使用者知道南邊在哪邊,然後使用者想要去東邊西邊還是北邊都可以了。

    主持人:

    大選時在幫yahoo做專案,也加入了johnny的api,這個api整理的非常好。Q&A

    Q&A

    Q1: 我自己也有使用。大安中和選區的資料,此二區候選人共同點是有過去擔任議員時的資料。如蔣乃辛擔任議員的過去比較久遠,所以上面就沒有,另一個候選人的比較近期就有

    Q2: 這些資料比較重視的是現任者過去的經歷,或者是上一屆的經歷,這樣會讓現任者的優勢更明顯。

    A1. 我是在2014年的時候才開始做議員資料的,所以只有當時的資料。也有可能是議員資料沒有抓完全。或者是會碰到議員改名的問題。有項中選會提出此問題。如果有候選人身分證字號的話可以確定其為本人。但是還是希望可以有除了身份證字號之外更明確的分辨方式。

    A2. 新參加的候選人空空的也很可憐,如何幫助他們?可以讓他們上來模擬投票,或模擬提案。這些是之前有想做但是一直還沒有辦法做出來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