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除黴計畫介紹

【告示】

  目前此頁面內容多為2014年6月份的初期提案計畫書,部分規劃細節已和新版規劃有所出入,我們正逐漸更新為目前版本,請耐心等候。

1.1 計畫源起

  於今年太陽花學運期間觀察到網路上眾多電子媒體之報導亂象,所呈現的新聞品質非但沒有身為第四權的高度,往往還濫用媒體言論的倫理自由,為搶先求得即時獨家報導,在未確實求證之前即發布新聞。此現象可歸咎於平面與電子媒體不若電視媒體須受主管機關監督(電視媒體受NCC監督)。缺乏規範下,無論政府或民間皆只能期待媒體自律;因此決心發起「全民除黴計劃 - 新聞啄木鳥」,期望藉由眾人的參與,此應用程式可確實達到對電子媒體之監督。

1.2 計畫簡介

  計畫縮寫 APP4AM 中的 4AM 取自太陽花學運中聶永真大師設計的國外板廣告標語,在這裡作為 APP For Anti-Mold,意即「除黴專用 APP 」,希望能成為傳續運動量的一份子。跳脫政治光譜的意識之爭,以媒體改革角度切入,在未來使各種不同立場的人可都透過資訊正確的新聞了解社會萬象,不再因聳動或誤導的新聞而造成社會惶恐不安。

1.3 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

  透明、宏觀、信任、負責是本計畫的四大核心元素。以下用表格分別說明四元素的理想價值與衍生的計畫策略。

【註】

新聞倫理評價機制:指非針對議題談論對錯 ,而是糾出在新聞倫理其及新聞寫作上之錯誤。違規項目暫分為10項。由具有「分析及寫做能力」人士進行初步糾錯(診斷),再由使用者評價此錯誤是否正確。詳細說明請看《評價系統章節》。

1.4 計畫目標 

1. 新聞環境正常化、改善媒體品質

2. 提升人民對於大眾媒體的識讀能力、 使習慣參與監督進而能理性討論公共議題

3. 增加冷門議題可見度、協助公益組織發展

  依實際上行動資訊需求、使用者數量及技術面難度等問題將計畫以時間分為近、中、遠程三時期,各有不同的達成目標如下表:

目標使用者:

1. 所有行動裝置使用者 。(中期考慮推出瀏覽器套件,讓 PC 端也能使用已評分資料庫)

2. 懶的裝各家新聞 APP 卻希望看不同媒體發布的新聞之使用者

3. 期望對於不客觀之新聞報導做出回饋/糾正的使用者

4. 透過此計畫 APP可以看到高人氣的新聞報導,節省閱讀新聞的時間

5. 媒體可透過此計畫的統計數據及民眾的回饋進而調整自家新聞採訪方向

6. 評論員,可透過分析新聞的方式提高自身知名度。

新聞資料來源:

1. 初期以有發行平面報紙並同時擁有獨立網站的媒體為主, 並逐漸加入其他有經營網站的媒體來源。

2. 初期以政治、 政治、 社會、社論、 專欄方向為主, 依評論員及使用者等會員增加後評估是否引進其它類資訊。

1.5 市場分析 

                                                  SWOT 分析 

傳統平面媒體及網路新興之特性比較: 

(暫略,較不影響計畫設及算公平性 )

台灣社會大眾 台灣社會大眾 媒體識讀能力報告:

  由世新大學所做之《2013 臺灣民眾媒體評鑑大調查與十年回顧 》p37~39中提及 國人之媒體識讀能力在 2013 年達到調查以來的新低點 ,但即使不考慮些微落差,國人之識讀能力仍只有在及格邊緣,顯示民眾接收之資訊與事實有一定落差。

1.6 計畫資源

 

人才:專業技術性部分採用外包方式,非專業性部分則以自願制、或工讀方式聘請。

1.7 計畫時程簡表

  計畫時程和時間點估計如下,尚未加入工程師意見,僅供參考。

規劃期:計畫開始兩個月內

開發期:規畫期末期開始2個月內,調整參數、修正問題

推廣期:開發期結束後,增加相容性、除錯、舉辦活動

成熟期:開發期後6個月

革新期:成熟期後視市場情況或每年大幅更新一次產品功能

1.8 運作流程概念

   請搭配下圖使用,較易理解

1.    使用者可回報疑似有問題的新聞(非必須)、或主動爆料(需通過實名登記)

2.    評論員(有分析、寫作能力的具名人士)負責挑出新聞違反的倫理事項,項目種類和權重會先經過專家學者評估和調查後訂定。

3.    使用者看到評論員的分析後,投票「贊同/反對」其違規項目,並在當中思考新聞是否有問題,提升自身的媒體識讀能力。

4.    系統依一定的權重計算出該篇新聞,造福未參與監督、只想看新聞的使用者,輔助這樣的閱聽大眾能同時接收除新聞之外,也可接收專家意見和民意調查兩項指標,讓閱聽人能更理性思考問題。

5.    量化的新聞品質採用「發黴」的概念,用1~10分的「發黴指數」表示違規嚴重性。

6.    依不同的違規嚴重性,有相應多種不同的懲罰方式,如壓制轉貼數量、減少原網站流量、主動幫已實名使用者發出新聞申訴信等等方式。

2    評價系統

2.1.話語權:數字迷思、民調結果與權威服膺

   在太陽花學運時期,今週刊發表一篇 《民調 76%民眾:應退回重審》的報導,但其中涉及經濟學者的回應統計卻被政府斷章取義使用-刻意隱匿沒有回覆問卷的人數,以襯出學者對服貿議題呈現高支持度的假象,無視對一般民眾的調查結果。

 

   數字結果比起單純的文字敘述有說服、權威的發言又比民調更有說服力,當引用的論述有數字和權威搭配時,效果更為驚人。我們可以在許多成功的政策宣傳或政治抹黑手段上看到數字頻繁的出現。由於統計並因為非邏輯或直覺問題,若非對議題較為瞭解的人,通常難以馬上指出其中錯誤。

 

  因此本計畫採取結合權威分析和投票制的分數統計方式,給予每篇新聞一個代表其品質應有的評價分數,讓閱聽人就算面對標題殺人的新聞時,因為同時也可看到其分數而能不被媒體所誤讀。而在閱讀內文時更可以輕鬆對照評論員的分析以及其他讀者的評價統計分數,思考新聞真相。

2.2.新聞品質數據產出流程

        本計畫的新聞品質數據是藉由四個使用者參與階段,加上標籤判斷系統(暫名)所產出,每個階段需要的判斷能力、責任、權重,都隨使用者的不同有相應的監督責任。

2.2.1 回報

        由使用者回報疑似有問題的新聞。此機制可讓評論員在新聞太多或版面上找不到問題新聞的時候,可以藉由排序回報數量來決定優先診斷對象。此外也可增加互動性、讓使用者習慣參與監督。

2.2.2 診斷

評論員診斷

  比起其他常見的使用者直接評價機制,在有數據佐證閱聽大眾的媒體識讀水平下,本計畫採用專家引導式的評價機制:先讓評論員挑出問題、撰寫分析,再讓使用者根據專家分析內容來判斷評論員挑出的項目適不適當,如果沒有專評論員先挑出問題,使用者就無法對新聞做出評價。而評論員挑出違規項目後,同意該項目的其他評論員可直接讚同該評論意見,或另外附加自己的意見;不讚同的評論員也可回報反對意見,同時供其他使用者評估該相信何者。(詳細說明請見《會員及獎懲系統》一章)

具名爆料投訴

  也因為媒體所呈現之客觀性會影響大眾對議題真相的瞭解程度,本計畫有責任將計算出之量化數據,因為評論員都是自願具名,並有基本分析寫作能力的人,如果不作此限制,就會有惡意灌分的情況(參考權重設計一節),因此目前設計算是各取兩個網站的優點來做。

2.2.3 評價

  使用者在觀看違規項目及評論員意見後,便可依自身判斷投下「贊同」或「反對」票,由於各個違規項目分開評比,因此不需使用容易作弊且較主觀的等第制,也有助於使用者操作介面的易用性。

 

2.2.4 除黴

  某些新聞違規項目並非無故意,或是仍有補救機會,便可透過除黴機制補足不完整的資訊,但若是個人使用者則除了必需先具名之外,還需要其他媒體確認消息後,才會變為公開訊息。

2.3  違規項目

  違規項目又分為單篇新聞及媒體策略兩類,前者由評論員糾舉錯誤,後者由系統依一定事實證據自動或經檢舉後列出 (需技術面可行並經可靠度驗證後實裝)

                                       單篇新聞違規項目

                                       

                                       

                                          媒體策略違規項目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