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政治學的世界

書本資訊

《政治學的世界》

這本書讀起來就是政治學概論的教科書,但是筆法不會太嚴肅。內容很淺,但是可以讓你大致了解政治學的基本模型與政治學中有哪些考量,就這點來說參考價值不錯。中譯版的缺點是有些內容太老舊,偶爾可以看到作者被輕微打臉。

[18] 「政治人物與政治學者的關係就像細菌與細菌學家一樣。」

[117] 「法西斯運動的暗示之一就是它的成員愛穿制服。」

[148] 「大多數的美國人無論是否屬於中產階級,都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甚至一些極為富有的人們一想到自己的寒微出身,都會謙稱自己是中產階級。」

[150] 「綽號『棉蟲』的南方民主黨人與綽號『吉普賽蛀蟲』的北方共和黨人」

[183] 「相較於美國對廣播電視的放任,導致許多節目向下沉淪,BBC 在有教養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委員監督下,節目水準一直很高,高到經常令英國人民無法接受。」

[221] 「趁著你還有機會時,趕快研究共產黨體系,因為,不久後也許沒有可供你研究的共黨國家了。」 

[390] 「民眾在『想得到』和『能得到』中間出現了一個大落差。用 Daniel Lerner 的話來這叫『want/get ratio』的失常,這產生了『挫折感升高的革命』。」

核心問題

首先,我們姑且先給出「政治」與「權力」二詞的定義:

綜觀全書,可以發現以下通則不斷以不同型式出現:

如果去研究各項政治改革,或是 g0v 的各項專案,應該都可以發現「提高公平性」或「提升效率」的顯著痕跡。動民主的企畫也可以參考這兩項指標。

事實上《國敗論》中也有相關的論述,但《國敗論》宣稱的理想狀態卻是一種公平性高並且效率也不差的合作模式。到底傳說中的廣納型政治系統是如何突破系統參數的兩難,老實說因為記憶太遙遠我想不起來了。 XD

稍後我可能會再回去翻《國敗論》,拿目前的模型去辯證,看看能不能找到突破點。

除外還有另一條可能的路:追根究底政治之目的是有效率地整合眾人意見,不管是權力集中造成的腐敗 (低公平性) 或者權力分散造成的低效率都是肇因於主事者的私心。如果我們追求的政治方針是「增加有同理心 (compassion) 的人的權力」,或許可以解除權力分配的兩難問題。

政治系統參數

系統模組

參數

權力分配

(83) 光譜

範例

摘要

Ch. 1 政治科學

[3] 「不要對事實生氣」

[14] 政治科學是 empirical science 而非自然科學

[16-17] 教你如何寫政治學報告

Ch. 2 理論

[23] 應然與實然 → Hume’s Law

[25] 盧梭:social contract

Ch. 3 民族、國家、政府

[43] 這章裡的民族 (nation) 乃指國族

[45-47] 國家構成要素:領土、人民、獨立性、政府

[48-50] 建國進程暨危機:國家認同 → 政府認同 → 政策貫徹力 → 人民參與 → 利益分配

[51] 政府做為利益分配協調者的作用

[51-52] 依企業國有比例與社福高低分類

[55-56] 社會組織的自生性

[58] 符號性與實質性政策

Ch. 4 個人與憲法

[65] 憲法的頻繁修改意味不存在穩固的認同

[66-67] 憲法詮釋的主觀問題

[68-69] 憲法在實質目的外還有表達立國理念與強化政府正當性等符號性用途

[69] 美憲特別強調部門的自主與權力限制

[74-75] 言論自由這件事本身的正確性問題不大,困難的是如何界定排除具有不良意圖 (bad tendency) 的言論。

Ch. 5 民主、極權、威權

[84] 政治競爭

[85] 人民代議制:託付與委任

[86-87] 公民不服從

[88-91] 菁英論者與多元論者

[89] 寡頭統治的鐵制 (Iron Law of Oligarchy)

[96] 極權主義全面控制的假象

[98-99] 威權主義民主化

Ch. 6 意識型態

[104] 意識型態族譜

Ch. 7 政治文化

[128] 政治文化與民意的異同

[129-130] 政治參與

[131] 參與型、臣屬型、狹隘型

[132-133] 草根社團的組織是政治參與的重要指標

[134-135] 菁英參與度高是民主政治的反諷

[139-142] 灌輸人民政治思想的媒介,家庭影響最深

Ch. 8 民意 (public opinion)

[148-153] 民意的常見影響因素:社會階級、教育、地域性、宗教信仰、年齡、性別、族裔

[152] 政治世代:因為在特定年紀歷經特定事件而對政治觀點造成共同影響的族群

[154-155] Bimodal 的民意分佈代表社會中的陣營衝突

[156-159] 民調技術

[160] 美國總統支持度的研究

[163-165] Gabriel Almond 將民意依參與度分為 general public、attentive public、public & opinion elite 三級

Ch. 9 媒體

[171] 兩級傳播:透過意見領袖

[172] 現代人變得更少看新聞,究竟是媒體供給影響需求還是需求影響供給

[172] 菁英媒體:受眾為意見領袖或菁英的媒體

[173] 通訊社:媒體內容來源

[174-177] 電視媒體對輿論的介入

[182] 看起來美國媒體比較是被財團抓在手裡,而歐洲的媒體則是被政黨控制較多,和台灣比較接近。

Ch. 10 利益團體 (interest group)

[191] 利益團體:意圖影響政策的組織

[193] 美國政治循環中利益團體所佔分量很大。杜魯門認為利益團體的存在是造就多元民主的幫手;但觀察家發現中下階段組織團體的力量非常薄弱。

[194] 國會創造計劃 → 計劃造就利益團體 → 利益團體遊說國會,所以一個計劃一旦成立就很難終止

[195] 在英國,議會可以公開揭示自己代表某勞工工會;私下的影響則被視為利益輸送。

[195] 瑞典的農民與勞工福利是由利益團體和政府合作達成的,稱為社團主義 (corporatism)。

[195] 技術官僚本身就形成強大的利益團體

[196] 多元程度應該由利益團體運作的公開互動程度性質來判斷

[197-198] 美國政治獻金造就金錢政治的問題難解

[202-207] access 與各種遊說

[209-210] 若整合失敗則落入僵局

Ch. 11 政黨

[213] 美國政黨角色式微

[214-216] 政黨的角色、政黨主動整合利益團體

[219] 在力量上大幅領先的政黨成員會因為競逐黨內勢力而忽略民意

[220] 共黨

[225] 政黨體系分類

[228] 溫和多元與極化多元、輻合與輻散

[228] 選舉制度對政黨體系的影響

Ch. 12 投票

[234-238] 影響投票與否的因素:在美國最大的因素還是收入、教育程度、居住地點

[243-244] 重組性 (關鍵性) 選舉:造成大量政黨認同永久改變的選舉

[249] 回溯性投票指人民基於現任者任期回顧而做的投票選擇,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50] 較新的統計認知

這一段對應台灣的狀況需要專論比較準確;而且歐巴馬出現後選舉資料分析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這一點應該是 2002 年的 Roskin 始料未及的。 XD

Ch. 13 政府

[256] 原來自華盛頓連任兩次退休之後到 1951 年為止美國沒有明文規定最多連兩任,除了小羅之外都是不敢破壞規矩。

[258] 虛位君主如果支持改革有助於說服保守派

[260] 作者說歐盟以邦聯型式成立但確已走向聯邦化

[269-274] 選舉制度:單一選區制與比例代表制

Ch. 14 立法

[277] 從總統制與議會內閣制講起

[282] 制衡 (check and balance)

[284] 內閣制若形成多黨一樣容易造成停滯問題,同時內閣制因為黨意太大,議員淪為橡皮圖章

[286-288] 立院下的委員會

[289-290] 作者抨擊選區服務

[292] 立院的問題:無論是因為黨意過大或國會權力零散,都容易造成無法與行政/總統制衡

[293] 立院的問題:缺乏專業

[294] 立院的問題:缺席

[295] 立院的問題:缺乏競爭

Ch. 15 行政首長

[301-303] 各國 (美英德法) 首長的產生與去職方式

[304] 首相的總統制化:優勢大黨首相角色趨向總統

[305] 總統任期長短與連任可能性對其行為的影響

[306-310] 行政首長扮演的角色: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黨領袖、三軍統帥、立法提案者

[312-313] 艾森豪與羅斯福的秘技 XD

[314-316] 總統在位期間的心理問題 XD

[317] 內閣人選:是否可以保留國會席位、是否起用技術官僚

[318] 因為沒有需要接觸媒體與民眾而造成內閣沒存在感

[319] 首長過度聚集關注造成人民對政府真正的運作邏輯失焦

Ch. 16 官僚體制

[321] 官僚系統無所不在

[322-326] 各國 (美英法德) 的官僚體系

[328-330] 現代政府官僚功能:施行、服務、管制、發照、蒐集資訊

[331] 官僚效率問題

[334] 反煙:行政機關遊說國會範例

[335-336] 制衡行政的方法:監察單位、立法監督、削減、地方分權、官僚政治化

Ch. 17 法律制度

這章可以等懂法律的人做法普專論,所以只摘錄比較特別的部分。

[342] 自然法:出於人性共識而理所當然之法

[344] 行政法

[346-347] 普通法、法典法與混合

[350-351] 各國法院比較

[354-359] 美國司法違憲審查制度發展

Ch. 18 經濟

這一章的內容分成經濟政策與福利政策兩部分。經濟部分講的不超過總經加上貨銀。尋求專論比較準確,而且 2008 年以後凱因斯派受到很大的衝擊。政治與經濟問題之間 (在理論模型上) 如何整合是另一個大哉問。

[372-381] 福利

Ch. 19 暴力與革命

這一章的內容可以和國敗論一起討論。

[385] 革命是政治系統的崩潰

[386] 正當性的腐蝕

[386-387] 暴力的種類:原始、分離主義、革命、政變、議題性

[390-391] want/get ratio、相對剝奪感

[391] 知識份子與大眾力量的匯集:前者出嘴炮、後者出人頭

[391-392] 作者認為改革與革命的差異在於是否掃除舊菁英

[392] 知識份子:經濟狀況不差,但也不到勝利組,不滿比較笨但是又比他們有錢的人。這些因素造就知識份子心中的革命信念。 XD

[399] 因為看過革命的後果,歷經六零年代的人到了九零年代已經沒有什麼革命的想法了。

Ch. 20 國際關係

[409] 菁英對外交的壟斷

[410-411] 為何發生戰爭

[412] 「不曾有兩個民主國家之間開戰」的梗

Ch. 21 國際體系

這一章在講國際政治的各種運作邏輯。

[429-431] 全球化

[431-432] Samuel Huntington 的文明衝突理論

[434-435] 冷戰結束後基於全球化,經濟學成為國際體系主軸

[436] Klingberg 曾經提出美國外交傾向上內外向的鐘擺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