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地資料庫
「公有地資料庫」涉及:
- 資料內容,與土地行政制度直接相關,例如段小段地號、地址、容積、建蔽率...
- 屬於地理資訊系統
- 允許群眾協作、編寫
- 土地資料所衍生的社會運動、倡議情境、行動裝置應用...
- 需要透過不同資料集之間的比對,來凸顯公有地的議題
關於這個「資料庫」的設想與願望:
功能
- 地號資料,地圖化
- 與其他議題資料庫,相互對照。例如公部門都市更新的地號資料庫,原住民委員會公布的傳統領域範圍(kmz),環境訴訟案件、蚊子館app、豪宅容積獎勵開放空間app(待建構)
- 資料本身可以自動更新
- 砍柴之後的資料,針對某筆土地的個案描述與新聞,需要工人智慧,涉及群眾協作,請見「群眾協力於公有土地議題上可以發揮什麼」的探討;應該進一步考量預期使用者的數位工具使用程度與偏好,使用者的介面;也希望能夠以非程式專業者,也可以大量批次操作的介面
- 曾設想過有一個功能,是,使用者可以從龐大的資料庫中,選擇「資料出圖」這個功能環節,讓資料庫本身是文書格式之類的狀態,【地理格式+資料內容】複合屬性,來提供繪圖程式與出圖成果,例如使用者選擇以「地號」+「複合型描述(該地號形狀、面積數值、產權描述...等等)」,或是「GPS」+「原住民傳統領域內容」|我今天若想要找到台北市大安區的已有的公有土地資料,我不用進入地圖化系統的環節,直接從資料庫這塊,使用者可以設定好自己想要篩出來的條件(台北市大安區),來【匯出類似 excel 格式】的可能性。至於這批(台北市大安區)資料的地圖化,會不會就是獨立成一個處理環節,開放這位使用者輸入這批資料後來呈現為地圖,使用者自己建構這批資料的地圖化與網址,【產出地圖另開視窗(?)】。若是公有地大行動的主網站,則也是依照前述邏輯來看,整體大地圖,當然就是呈現整個資料庫,且是網站的主頁面重點|這個概念跟「圖層」有點不同
- 一般人可檢索查詢,並且進行資料分析,或是擷取出他想要的公有土地資料
- 授權格式:CC0|Open Database License (ODbL)
- 實境遊戲的應用與行動裝置的應用可能
滿足上述願望,可能的對策方案
方案一:地號的形狀描繪起來,呈現於 Open Street Map
方案二:地號資料倒入 wikidata,群眾於wikidata上編修
- 方案三:一個開放群眾編輯的【巨量表格 (地號-面積-新聞-現地描述-照片網址-一條計算公式-...)】的 csv +【資料轉出於某類型的地圖平台】功能環節元件(ex地號轉地圖),且這個元件可以處理例如地號數字轉出位置與形狀(因應不同國情)
關於地號比對
- 用地號查是否正在都更:見天龍特公地網站
- 用地號查地質敏感: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_2014b/
一些現況事實
已知的現況:
- 「地號」屬於當地國家所創造的規格,應該會持續存在很久,政權換了通常也沿用,清朝地契-日治時期地號-國民政府GIS。地號這種格式的資料,包括其位置與測繪資訊(面積與形狀),會隨著時間而更新與重劃調整,是公部門的業務範圍,也只有公部門有能力進行資料的測繪、維護更新
- 公部門之間的土地開發資料庫,例如都市更新的資料庫,也是以地號為基礎
- 近年興起的「群眾協作」系統,Open Street Map , wikidata , localwiki ...
- 路殺社考量議題內涵,則是運用 GPS、公路標示,來註明位置
- 地理 + 資料:各自有許多種呈現的規格
- [地理+資料]複合屬性,來提供繪圖程式與出圖成果,例如使用者選擇以「地號」+「複合型描述(該地號形狀、面積數值、產權描述...等等)」,這個情境可以初步參考:DZ1984天龍特公地製作過程文章
- 考量時間維度,會不會有什麼樣貌?案例:海平面上升未來預測
- 考量資料協作系統,會不會有什麼樣貌?案例:城市修理站、路殺社
- 考量遊程化建構,會不會有什麼樣貌?案例 :Odyssey 旅程式呈現工具、裨海紀遊
- 有時候,該位置的地形、地下深度、水面深度、地面高度,也會衍生而來
- The GeoCanvas platform is our initial release of technology, and provides users with incredibly simple and fast 3D data visualization for exploring their cities and regions.
- UrbanCanvas is coming soon, and adds numerous features, including 3D buildings with an extensible library of building styles, editing tools using paint-style interfaces, and scenarios and timelines for visualizing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options.
- Our UrbanSim platform is the state-of-the-art in analyzing the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investments and regulations, on real estate market outcomes.
- 蠻多重要的議題,『綁在』土地與不動產身上,或是說,空間分布是該種資料,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構成特質,例如:
- 原住民保留地、自治區與傳統領域
- 文化資產指認與保存
- 公有土地
- 蚊子館
- 路平專案
- 督視人
- 建照
- 不動產實價登錄
- 環評審議
- 地質潛勢
- 一個限定範圍內的資料指認,例如一個公園內的植栽調查、一個鄉鎮內的水圳文史調查、某個流域..
- 除了地理位置定位之外,每一筆資料富含著很多圖文資料或是延伸閱讀,每一筆資料都很有故事,例如:火線上的公有土地:【空軍總部土地活化】,依時間來看,2014之前為空軍使用、2014由不同局處進行暫時性活用、2014國發會以標案的方式進行整體規畫案發包由日商得標;牽涉大的中央國土活化政策背景與決策
- 這些資料,有時候會需要『民間的觀點』來進行彙整,許多時候也需要調查報導式的個案了解後,匯聚於同一資料庫中,人工指認,通報,人工登記,例如:「火線上」的公有土地、蚊子館、督視人..等專案。
- 關於民眾上傳現地照片的系統,國外蠻多開源的,像是
- uReport https://github.com/City-of-Bloomington/uReport
- fixmystreet(by mySociety) https://github.com/mysociety/fixmystreet/
- shareabouts(by openplans) http://openplans.org/shareabouts/
- 或許需要再進一步了解土地測量的實際過程,多邊形的各個頂點,用什麼格式與方法作記錄,國家所提供的樁點基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我們需要地圖來做什麼呢?移動、決策、判斷、說服、證實
- GeoThing 究心科技:讓資訊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如果是公有土地與國土議題呢?土地規劃的決策圈擴及到誰?主管機關?利害關係對象?議題協作與意見發表者?世界公民?
- 《下班時間扭轉未來》以知識運作的社會關係擴散性、構成性,來歸納出四種社群組織:
- 私有分享:以未加協調的個體表達呈現「凍結分享」
- 共有分享:發生在一群協調者之間,激盪圈子內共有的火花
- 公有分享:出現在一群協作者積極創造公共資源時,允許自由加入行為
- 公民分享:這類團體會主動常是改造社會文化或架構,同時增進「局外人」的福祉
- Rapid Web Visualisations with d3plus
- http://dataviva.info/apps : lots of beautiful visualisations <-- data in JSON format being presented with d3plus
- 「公有地大行動」專案,目前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