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再定義「新界(New Territories)」:弱勢社區的耕種實踐

黃舒楣 助理教授/台大城鄉所

 

講座內容

 

(一)食物成為關鍵字,食安、自主權、土地政治

 

香港的「毒菜「從哪裡來?

這個議題其實涉及食物供應關係與政治關係

也反映了香港的食安議題與自主權議題

近年的「菜園村」個案也凸顯了這個議題

 

「食物安全中心」機構被建立

中港矛盾關係與政治上的緊張

為何香港沒有本土農業、食物主權的輿論風向

反映在農業機構與治理

 

回歸前後,農業主管單位有改變

以往是從地政環境部門來看

目前則屬於食物的安全與衛生

比較不從農業用地比例來看農業與食品

不管生產的部分,只著重進入香港的食品檢驗檢查、抽樣檢驗率、把關

 

另外,香港與中國南部有東江水的爭議,密封輸水管道

食用水也是「進口」的

農業水源也無法自主

 

透過 2015 劉海龍的圖表「1953-2011 香港農地使用變化」來說明農業的變化

1980 年之後耕種用地數量大幅下降

從一萬四千多公頃變成目前的四千多公頃,且現況有超過八成閒置

閒置農地大多是出租給廠房放置貨品、貨櫃倉儲使用,也對於少數農田的影響

之間落差的一萬多公頃,則是大力發展新市鎮的基地

 

關於稻米,香港仰賴泰國與中國的稻米進口

新界原先有政治移民的意味,在英國輔導之下就從事農業、蔬菜

變相扮演一種與中國的自然地理區隔帶

當時香港最高有六成的蔬菜來自新界

畜牧魚塘用地上升

不過同時期,新界居民也大量外移

「劉潤和」初步指出,許多西方國家的中餐館其實與新界居民的流動十分關連

1985 年政府開始管制農業廢料

禽畜廢物條例草案

當時對於慣行農業的認知是帶有污染的,與環境保護上有衝突

也促使從業者下降

 

蔬菜

有機農業

 

近年也開始有針對「雞」的研究

這個議題與禽流感相關

當局政府認為養雞產業的政治經濟風險與政策判斷

 

---

現場播放主題報導影片:「鏗鏘集,遲來的春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A5AArFHA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A5AArFHAc

 

 

因為價格競爭、農地主不允許

政府進行政策公眾諮詢

但是發展局規劃用地、住宅提供、東北發展,政策「四萬呎... 」

眼下關鍵在於土地問題

雖然未來會設有「農業園」示範點,但還沒有選地點

---

 

談有機農業

 

214個農場,約87公頃

1980-1989 劃定農業優先區(APA),但法律效力不夠

1989 大型有機農場綠田園農場,與環境保護意識、消費者意識有關

2002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成立

2005 認證有機農作物

 

---

土地政治的問題

雖然是有限土地的香港

誰掌握土地?土地供應還是土地分配問題?

現下仍有八成農地荒廢

同時,建築用地也維持未開發

 

 

(二)為何「新界」?

 

政治領域

新界有特殊性

公共認知上,認為新界是農業農村傳統

警察戶口的管理機構

傳統的飲食,盆菜

在當年,晚於香港島與九龍半島,才納入殖民地範圍

1898 透過新的條約,新界範圍納入

土地所有權的變化,清朝持有土地慣例,到了英國系統

轉變成租賃權(50、99年),建築與農耕行為受到管制

新界的鄉紳有抵抗意識,所以產生了一種折衝的政策「丁屋」

因為政府要推動更大的規劃來發展新市鎮

作為一種政策交換條件

有原居民身份的人(1898 年),男,可以申請蓋一棟三層樓高的小別墅,政策沿用到今天

縱使後代已移民移居仍然可以申請

 

香港建商蒐集「丁權」

致使新界農地也漸漸消失

新界目前形成兩種地景:比較低矮的丁屋群、以及高聳的新市鎮

 

當初香港基本法在制訂的時候,類似香港憲法,也有針對新界問題,但新界勢力例如劉皇發等人,堅持延續此「丁屋」政策

 

(三)回歸後的香港空間政治:市區重建+大型跨境基建改寫鄉郊新界

 

東北新界再發展,「回歸」

香港與中國的界線,被認為要重新調整,深港整合的課題

廣深港包鐵,一日生活圈

以往的邊境,被再定義,被認為可以高密度開發

預估引進 30 萬人

航照圖,三處新市鎮預定地

也有倡議者針對農田魚塘的地景的生態服務

 

(四)非原居民構成的弱勢社區:石岡菜園村、粉嶺馬屎埔村

 

1.石岡菜園村

被規劃路線,為何是菜園村

 

2.粉嶺馬屎埔村

建構香港與中國、香港與世界的關係

 

Farming as planning practice

行動、書寫、攝影、再現文本,促使大眾「看見農業」

 

以往的認知是,透過政府基本社會福利安排,從公屋慢慢換成私屋

慣行農業造成的廢料

依靠透國貿易運輸來的食物

 

 

相關文本與文獻

 

 

問答時間

 

Q:香港的農業願景

香港有城市規劃,但排除高級服務業以外的想像

從業者、呈現農業的意義與內涵

政府每年的房地產課稅,四成來源是前一千名擁有者

 

 

Q:慣行農業的環境觀瞻如何塑成

1960 知識散播,1980 年代後在香港

1984 香港確認要回歸中國,引入中國蔬菜農產物

也正好是政府淡出農業的一種契機

也關聯著,香港廚餘的處理

 

Q:若從深圳本身來看新界與香港

廣深港鐵路,廣州、深圳香港

深圳的金融中心運用香港的法律,被放入「十二五」的計畫內

 

Q:消費性導向的食品安全,產銷制度面的課題

關於「在地」

離開香港農地到深圳開農場

 

Q:農地,國宅

三種,產業結構

耕者有其田

澳洲土地國家化

 

---

主持人歸納

出現三種農業的概念轉向

1.可以出走的產業概念>>>糧食主權

2.進步的象徵>>>轉向六級產業、複雜的系統

3.仿工業的做法>>>多元服務功能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