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人行空間改造規劃

一般這樣的案子會有幾個階段: 

資料蒐集與分析(含居民使用習慣與初步意願調查)--規劃(含計畫時程規劃,包括指認優先改造地區)--取得民眾共識--修改--取得共識--設計 

 

#在規劃階段就應該取得的資料: 

< 上位與相關計畫 > 

1.地方都市計畫(細部計畫)(最好每一版都有) 

2.近期區域計畫(國家級到區域級,目的是瞭解錢從哪裡來) 

3.近期欲改造地區周邊相關重大計畫(比如鐵道地下化或興建捷運等) 

4.近期欲改造地區都更計畫(近行中及已完成/即將施作) 

5.盤點既有騎樓暢通計畫(參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49219),包括規劃內容、執行情形、現況、規劃與執行單位等,可考慮先訪談接洽負責局室與承辦人員,瞭解困難點與目前政策處理進程。

 

<相關法規> 

1.都市計畫法 

2.地方都市計畫、自治條例相關法規(各縣市不一) 

3.地方都市計畫規範(比如,竹北重劃區規定文教用地臨路必須有20M退縮綠帶)   

4.針對涉及空間類型:建築技術規則的適用篇章 

  比如,會用到騎樓就必須參考相關章節 (可參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0501/1107829/)

  人行道也有相關篇章 

5.若基地位於歷史景觀/生物保護區規範的地區,則必須再加上這些特殊規範 

 

<圖資類> 

地形圖--作為討論依據, 

        google map及earth,台南市的圖很舊(更新速度最快的是台北市, 其他地方更新很慢,空拍及地圖常跟現場有異) 

地籍圖--非必要,但若有具體基地則可用來過濾出公有地(由哪個單位所屬可先不管) 

        如果要改善的人行街區有許多公有地或重要節點為公有地,就可以在規劃時提出 

 

**台北市的圖資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gov.taipei/urban/map/ 

取得其他地理資訊的網站 

http://addr.taipei/2014/ 

 

**相較之下,個人認為台南的地理資訊系統幾乎是不堪使用: 

http://3dgis.tainan.gov.tw/Default.aspx?module=user 

 

#討論時的重點 

1.計畫正當性-- 

  包含改造街區的選擇是否合法/合上位計畫,或者未來有什麼計畫, 

  可能的財務來源等 

2.人行空間改造時可能遇到的問題 

  *無論是怎樣的問題,都先以法規檢查 

  *規劃的核心精神必須先行確立(比如"以(行)人為本"或以歷史氛圍保存為本等等),討論才有意義 

  *將想解決的問題列出順序 

  (1)騎樓空間無明確規範 

  (2)計畫區的全區動線如何安排(大家怎麼過來老街?街區內如何移動) 

  (3)是否規劃自行車使用騎樓空間?或者安排慢車道/專用道? 

  (4)建物持有者的配合(老街區會碰到一屋有多名共同登記者,如何介定共識成立是一個課題) 

  (5)老街區傳統商業的空間需求(比如,需要直接開進來卸貨等<=這會影響人行空間設計)

  

  ---

  

  以下是提案到 智在家鄉( https://geniusforhome.mediatek.com/ ) 的內容

  

                                        

台南市歷史街區步行體驗改善計畫

以台南市北區、中西區為對象

                                   

(台南市文化局劃設歷史街區範圍,畫面取自 http://culhttp://culture.tainan.gov.tw/crgis/ture.tainan.gov.tw/crgis/

ture.tainan.gov.tw/crgis/

ture.tainan.gov.tw/crgis/主題分析

ture.tainan.gov.tw/crgis/

台南發展的比較早,因此保有了許多歷史悠久的街道,隨著時代的演進,這些歷史街道與現代交通運輸的需求產生了許多衝突,像是道路寬度與停車空間不足等等問題,這些問題至今都沒有很好的解決方式,因此每到上下班尖峰時段或是假日人潮湧入時,除了車輛交通打結,行人要想在都市中移動都會遇到很多困難。

我們想要有機會去深入這個問題,既然歷史街區過去形成的時代背景是以步行作為主要交通方式,或許提昇步行體驗會是一個適合這個城市的方向,畢竟台南是一個以文化作為主要訴求的城市。

地方組織意見                                      

(圖說: 綠線-建議步行區、藍線-公車行經路線、灰色區塊-台南歷史街區 ,畫面取自 https://kiang.github.io/tainan_basecode/wc_lines/

過去參與過中西區公所舉辦的「五年後的中西區 大家出來講」願景工作坊,在工作坊中與民眾共同發想適合的主題,當時就是聚焦在步行區域的規劃,也產出了一份數位草圖。這樣的構想也在活動過程中與區公所人員交流,基本的共識大概是設置人行道,只是這樣的想法應該要有更多數據作為支撐,因此希望帶入智在家鄉活動中進行一些具體的數據蒐集與分析工作。

目標設定及預期社會影響力

希望藉由實際的觀測數據去找出合適的切入點,並且蒐集在地商家與民眾的具體意見,長期來說期待在台南的步行體驗能夠有效提昇與串連;當步行體驗提昇,進一步就會帶動相關區域的商業發展,慢慢就有機會延伸到更多角落,讓一個具體的實證過程可以被複製到其他地方,拉近城鄉之間的差距,並且保留更多歷史特色。

行動構想與改善計畫

                                   

(畫面取自 https://opendatacam.moovellab.com/

計畫過程希望選定一條主要路線,在主要路線找出五個熱點設置觀測工具,預期會是以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實做的影像辨識設備,期待能夠帶出這些熱點的車流與人流數據作為分析基礎;在主要路線中也希望能夠實際接觸在地居民與商家,找出提昇步行體驗過程可能面臨的問題點並且共同尋求解決方式。

執行期間希望找到合適的模型去探討人行區域問題排除後會帶來的效益,也在計畫期間試著找尋可以作為典範移轉來源的國際案例,然後舉辦說明活動去倡議這個目標,希望能夠取得更多共識。

(影片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pffEsXOjQ )

如果能夠獲得計畫的獎金挹注,會希望舉辦實體活動去嘗試計畫執行過程模擬的情境,申請路權、找到廠商進行規劃,封街讓大家真的體驗改為步行區帶來的改變,也希望這個體驗能夠被記錄、散播,進而讓步行體驗的改善可以被根植在更多人的期待中。

參考資料:

1. 車多路窄?看京都人以堵車來解決堵車問題! -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229-culture-column-ron/

2. 汽車社會有損都會魅力 看京都的步行城市推動策略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