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於104年12月24日邀請張賢龢博士「災害應變」演講分享逐字稿跳坑

Hackfoldr:http://beta.hackfoldr.org/em

文件授權:

文件授權:經Ryoko Kuo聯絡,原講者已同意將演講轉為逐字稿,授權方式待聯繫中

推薦逐字稿打字坊推薦軟體https://free.com.tw/otranscribe/

Ortranscribe:http://otranscribe.com 輸入Youtube網址,靠ESC鍵即可play/pause

或豆子謄稿機 https://briian.com/8019/doz.html

跳坑請在框框打勾並在認領人後簽名,謝謝。

重聽校稿時會將大家打的段落分段喔!

校稿請簽名於此:fumi(沒有重聽,只有分段及強調黑體)

原始資料連結至此台灣官方的物資及志工整合平台待改進處

原始影片檔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lr5kwtalg90&app=desktop 

總長 1:04:51

副市長、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張賢龢,目前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大學政治學系擔任助理教授,我本身拿一個學位是災害管理學博士學位,碩士是讀消防機關管理學行政碩士

然後今天我的演講想分成幾個部分,第一個我想跟大家聊一聊根據我們災害管理學,尤其我們在美國的經驗,災害它會發生是那些事情,那第二個是災害發生之後不會發生哪些事情。然後前面兩個部份我們搞清楚之後,第三個部份我想要聊一下所以返歸回災前我們可以做哪些事情。

然後是第一個災害發生之後會產生的兩種需求,第一種類型是依災害不同類型而生的救災需求(Agent-generated Demands),第二種是因應災害應變而生的共通需求(Response-generated Demands),不管是什麼樣的災害,水災也好/風災也好/火災也好,都會有一個共通的需求,在我們美國的災害管理學界,分成這兩種需求,我們平常準備的時候就是要依據共通災害/不依災害類型而產生的共通需求去回應指示。

第一個是因為災害類型產生不同需求的共通需求,這種需求就是每項災害都不一樣,舉例來講,譬如來講水災會產生調度沙包的需求,比較近的例子就是復興航空空難發生之後突然產生我們要調吊高機去把水門吊開,車子才有辦法進去,這種需求就是依據災害類型需求不同所產生的需求,所以這種需求其實是非常難以事先預料的。因為我們不知道災害哪時候會來,然後來下一個來的災害是什麼樣類型的災害,所以這樣的需求是很難事先預料的。當發生的時候是很需要市府團隊各部門互相整合,所以這個局勢有什麼資源、這個局勢有什麼資源平常就要知道,當有臨時的因應不同災害類型而生的,遇到需求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可以料到。

另外一種就是不依災害類型、不依災害發生我們都需要去做的,就是共通的需求,再講一次就是Response-generated Demands,所以這個就是講到災害發生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第一個我們政府機關成立的目的在處理日常會發生到的事情,舉例來講日常就會有很多人去監理站辦駕照,我們要設立監理站有一個組別,收件/辦駕照這種日常的工作,以管理學者來看,就是災害產生之後會產生不一樣的情況,和政府平時處理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那另一個會產生的是會跟很多人平時的訓練不同,因為災害會產生很複雜的情況,所以依據這個東西不管發什麼什麼樣的災害,不管水災、風災、復興航空空難也好,都是一樣的。共通的需求就是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災害現場指揮跟應變體系,因為不管怎麼樣,我們在應付災害的時候,我們本質上都是在組織一群人去應付災害的狀況。要組織這群人,我們就要建立一套體系,這群人各司其職,讓他應該要負責什麼樣的角色,可以互相協調整合/互相配合,然後把災害發生過的事情解決掉。

所以這套災害現場的指揮應變體系,必須要知道幾件事情,第一個就是必須要釐清說災害類型,各種災害發生之後,會有新到的單位會知道要跟誰報到,所以這樣的救災體系要知道能夠跟誰報到;第二個是要很清楚、很明確定義出來,誰有權發布新聞消息,我晚一點會提供三個美國的例子,讓大家知道新聞發布的重要性,這事先就要預定。

其實發布新聞的人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這個晚一點會講。

第三個就是誰來負責,現場的災害應變必須要跟著我們事前所擬定的步驟來作業還是視現場的狀況做臨機應變,我晚一點會再講一次。

最後一個是我們要管理災害而不是被災害牽著走。我們現在在看多數的的災害應變,如果不是以整體的災害管理的角度來看的話,他是看到現場發生了什麼事,就去調度怎麼樣的資源去應付這件事情,這樣的應變方式在英文來講是reactive,就是我們是去反應這件事,我們是去應付這件事,是在它發生之後,我們要看到什麼樣的情況,我們才能夠預先整備這個資源。

但是在美國的災害應變強調的是「預變」,預先的預,是proactive,就是藉由企劃、規劃的方法,決定整體救災的大目標之後,決定了行為的先後順序,接下來在問題還沒有發生之前把它解決掉,這樣才是災害管理的本質,就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到很大的時候,我們就把問題解決掉,一件一件,從頭到尾,照priority來做,一件一件處理,災害就會越來越小,不會越來越大。

我們現在的災害應變很多人在應變災害的時候,是看它發生什麼之後我們再來做,往往我們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之後,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所以我們永遠一招一招的接招,永遠都接不完招,因為事情永遠是連動的一直來,這個後面會繼續講,大家心裡先有一個觀念,其實災害應變最重要的本質就是要有一群人,做一個規劃,這群人要去看大的方向,去想一想整體的救災目標是什麼,接下來依照排好的先後順序,去做應變,而不是看到什麼就應付什麼,往往我們解決的表象,結果我們會失去整體的大方向,所以最後一行我引用了美國常常講的一個俚語,它常常建議大家不要只贏了一個戰役但是整場戰爭卻輸掉了,Do not win the battles but lost the war.不要只贏了一場一場的戰役,但是整個戰爭卻輸掉了,這個我後面會講怎麼樣用大方向去思考災害應變的本質,這個我會講,大家先有觀念。

第二個就是說在災害應變的時候,要記得一件事情:所有救災應變的人,他們也是人,他們不是機器人,所以在災害應變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建立救災人員的休息輪替機制。我這裡講一個實務的經驗,東區1995年在奧克拉荷馬市有一個恐怖攻擊,這個恐怖攻擊發生的情境是這樣的:有兩個美國人,他們開了一輛卡車,卡車上面載了一大堆炸彈,他們直接從聯邦政府正門開進去,然後引爆炸彈,所以聯邦政府的前半部都爆炸了,都垮了,這個是一個非常大的災害。他們在應變的時候,事後現場應變的消防局局長寫了一本書,講述他應變的一些經驗,第一個他講說其實在應變的時候,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注意救災人員的身心狀況。

身的狀況就是每次他們要吃飯之前,要準備一個地方讓他們洗手,因為他們在救災的時候,手跟臉全部都是灰塵,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地方讓他們洗手,或者是盥洗的地方,他們很容易把細菌吃進去。

另外一個有趣的是,身跟心的狀況,我剛才是講身的狀況,心的狀況是很重要的,一般人在救災的時候,如果這個救災人員,他沒有很多的救災經驗的話,一般人在處理屍體是有一定的上限的,舉例來講,消防人員在搬運屍體,他搬的屍體的數量會一直累積他的心理壓力,到達一定的心理壓力之後,他心理整個會崩潰,所以簡單來講,這些東西必須要做考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消防人員在處理屍體,

如果這個屍體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譬如說他不認識這個屍體,對他來說心理壓力是比較小的,但是如果他開始認識了這個屍體,知道了這個屍體背後的故事,甚至認識了他的家人之後,會對他的救災產生影響,這件事情反饋回奧克拉荷馬1995年的應變經驗是什麼?

救災人員的休息處所,要跟家屬的休息處所安排在不同地方,甚至要安排在對面的地方,為什麼?因為家屬在休息的時候會跟救災人員聊他們受災的人的故事,會跟他聊這個災區,他們當初是怎麼住,有什麼設施,有什麼東西,無形之中會增加救災人員的心理壓力,所以這一點,奧克拉荷馬的經驗告訴我們,就是他們在應變的時候,救災人員休息的地方是跟家屬要分開的,為什麼?要保護他們的心理狀態。

第二個就是說每個人應付災害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其實是不一樣的,他書裡面舉了一個很有趣的,就是如果你的寵物或著你的親人過世之後,你恢復的時間是長還是短,你恢復的時間如果需要越長的話,表示你越沒有辦法處理心理的壓力,你救災的臨界值就越短,所以像這樣的人其實不太適合當現場操作人員,所以這些東西都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在應變災害的時候,救災人員的身跟心的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個是為了要讓他們釋放壓力,在救災的時候,每個禮拜至少要安排他一天,讓他休息,然後休息的時候,一定要讓他離開這個現場,這樣才能夠釋放他的壓力,這些全部都是他們實務的經驗,但是我要講的所有東西連結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的災害應變都是團隊作戰,所以災害應變裡面是沒有英雄的,而且我們在做災害應變的時候,我們不須要有人站出來當英雄,因為有一個英雄之後,就沒有團隊了。

在美國的經驗裡面,災害應變永遠都是需要一個團隊,而不是一個英雄,我們過度強調英雄主義的結果,會讓很多救災人員去冒不必要的風險,因為他們想要逞英雄,想要當英雄,成為媒體注目的焦點,尤其救災人員在面對災害的時候,他們平常訓練那麼久,好不容易遇到這個情況可以發揮的時候,在美國的研究顯示,很多人會開始亢奮,開始熱血,然後忘記了疲勞,這樣其實他越做下去,雖然他的心理狀態不會疲勞,但是他的生理狀態其實是很容易受傷的,所以我們在救災應變的時候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要排定他們的休息時間,時間一到強迫他們休息,不要讓他們繼續做下去了。我再講一遍,救災只有團隊沒有英雄,所以一個人的受傷,一個人的能力不到,會讓整個團隊陷入危機,所以所有的東西全部都是以團隊為主,這個是另外一個共同的需求。

還有一個是組織上的文化,很多人其實沒有辦法了解其實每個局室有不同的組織的文化,在美國的研究中,在2006年有兩位教授,去觀察卡崔娜風災的救災情形,訪談現場的救災人員,他發現不同組織的人是有不同的文化,舉例來講,消防局的人是習慣團體作戰的,團隊進火場團隊出火場,在美國是這樣,但是警察局的人倒是習慣單獨,他們去巡邏的時候,只有一位同伴,最多兩個人,不然就是一個人去巡邏,這樣兩種不同的文化要怎麼樣把他們湊成一個團隊,這就是我們平常應該要做的,就是怎麼樣市府建一個團隊讓這些人,有不同組織文化的人有辦法變成一個團隊,進行救災。OK。

下一個就是共通需求很重要就是會有大量的傷患跟當場死亡的人,這件事情講起來雖然是好像沒有很重要,但是其實很多人沒有受過訓練過的人,其實他是沒有辦法接受的。尤其斷肢、碎肉四處血液這樣四濺,很多人是當場看到他就暈倒了,他是沒有辦法處理的,所以我剛才講的,每一個人,能夠應付,每個人能夠處理災害的能力是不同的。

每個人能夠承受的心理狀態、壓力是不一樣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心理壓力的狀態是會累積的!」,所以我們不能派同一個人,去應付災害。我們不能派同一個團隊去應付災害,這會有一點問題,他必須要有一個輪替的機制,譬如講說這個隊,他已經做了兩三天,做的不錯,所以我們再繼續讓他做,這樣不行,必須要有另一個隊讓他輪替,可以休息

好,第二個就是,對很多消防人員來講,我們在受訓的時候,我們都學到在現場有很多屍體、大量的傷患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把資源集中在救難上,救哪些可以救的人,屍體就暫時不處理,因為我們要先救可以救的人。我們那時候在受訓的時候,在學EMT的時候,就是救護人員的訓練的時候,我們講他叫「見死不救原則」就是災害發生之後,已經死亡的或確定死亡的,就沒辦法處理。我們就要先對還沒有死亡的做處理。我們處理的方式就是叫檢傷分類,我沒會把它分成死亡的、重傷的、輕傷的還有可以走的綠色的帳篷。這些都是很基本的原則。

不管你遇到什麼災害,我們可以看過去的一年半之中,台灣發生了好幾場災害,像空難,同一個航空公司發生了兩次,還有高雄氣爆案、八仙粉塵燃燒的案子,我不喜歡講八仙塵爆,因為它沒有爆炸,它是火焰快速燃燒的一個現象。這些所有東西的背後,我們要去思考的並不是說八仙粉塵燃燒要怎麼做,下一場怎麼做、空難你要怎麼做、下一場高雄氣爆要怎麼做,我們要思考的是這些災害背後,共同的事情是什麼?

背後共同的就是涉及到短時間之內要有很大的人力去疏散,短時間內會有很多的人,我們要去調度救護車,我們要去規畫這個動線,去疏散這些人,所以我們平常在演練的時候,就是要演練這些所有災害背後共同的一些元素,舉例來講,平常我們就要練好檢傷分類的原則,舉例來講,我們平常就要有一些機制,可以快速地把市民疏散掉,因為不管發生什麼樣的災害、兩次的空難也好,八仙的粉塵燃燒也好,或者高雄的氣爆也好,都是要在短時間之內,把很多人疏散這樣的機制如果我們建立不起來,這樣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災害,我們都會失敗

為什麼?因為這是最基本的,不管發生什麼樣的災害,都要遇到這些事情,所以平常就要建立起,然後這件事情,必須要利用市府團隊的力量下去做,市府團隊要去演練,平常要怎麼樣去做、平常要在這麼短的時間之內,舉例來說:三個小時要把這個受災附近可能影響的人都疏散掉,所以這個其實是滿重要的一件事情。

好,最後一個就是尊重家屬的意見,很多人對災害發生之後應變,會有一些誤解,但是根據美國很多災害管理社會學家的研究,其實很多事情,接下來我會連到我下一個簡報,不過我先講一下,很多人以為災害發生之後的屍體要趕快把他火化,不然會有瘟疫,好萊塢電影都是教你這樣,但是其實你快速的把他火化,沒有做好身分識別的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各位可以去回想一下911事件發生後隔一天,台灣的報紙關注的是什麼?台灣的報紙關注的是華裔的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帶著他的研究室的團隊,去驗屍體進行DNA,每一個屍體要做一個DNA採樣,確定之後這個人是誰,之後才可以把他送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為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家屬的意見,甚至我們要讓家屬知道什麼人死亡了、什麼時候火化,所以所有的東西連結到後來我們就是,其實當災害管理、處理災害、應變災害,我們並不是處理災害的本身,我們是在處理人所以如果人處理不好的話,你的災害應變注定失敗。

舉個例來講,在卡崔娜風災的時候,美國聯邦政府處理人的方式是趕快把人撤離,所以他把人撤離的方法是這樣,他把難民集中在一個機場,然後調度可用的飛機,再去機場裡面排隊,所以所有的難民就是按照順序,譬如說這個飛機就是可以載兩百人,前兩百個人就趕去第一架飛機,然後兩百零一到四百個人就到另一架飛機,依此類推。

這些災民面臨什麼問題勒?就是上了飛機之後,等飛機要開始起飛,機長廣播了,他們才知道他們要飛去哪裡。這其實是滿恐怖的一件事情,他等機長廣播了才知道,喔原來我的目的地要去休士頓,原來我的目的地要去加州。

所以整個卡崔娜風災應變完之後,美國白宮做了一個聽證會,他去調查了整個災害風災面臨了什麼問題喔!阿肯色州的州長,他叫Huckabee,他做了一個證實,他說其實以他的眼光來看,這些災民就像清倉大拍賣,一箱一箱的就像一箱箱的貨物被送走而已。很多時候他們就像貨物被送走而已,並沒有考量到他的想法,所以這樣的災害應變,果不其然在美國境內引起很大的反彈,所以引起了民眾的反彈,進而指責政府的應變措施爛。

所以你可以看到其實在卡崔娜風災的期間,美方政府其實是做了很多事情,美國有一本書叫做【The sociology of katrina】 ,它是由各種面向的角度,社會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卡崔娜風災,其實在很多很多的項目裡面,聯邦政府是做得很成功,譬如卡崔娜風災在來臨之前,他們成功疏散了很多人,但是最後的結果給人家的印象是失敗的。為什麼?

因為他們在處理人的這一點上面,他們沒有做好,所以基本災害管理連結到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對人的尊重,所有的措施、所有的想法,都是要以人為基礎來考量

好,那下一頁,我就是要在講共通的需求,就是在災害發生之後,不管你是什麼樣的災害,都會面臨幾種現象:第一個是大量的媒體與志工會湧現在現場,這個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各位看一下,在前天台東的一個人去挾持了三個大學生,最後去放人,只剩一位。現場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很多民眾在巷子裡面,在裡面觀看現場,所以這件事情竟然是沒有辦法避免,不管是各種災害,都會遇到這件事情,我們就是要事先做一個防範,做一個準備。

在美國的例子裡面,必須要做一個現場的管理,在911事件發生之後,他們第一時間做的事情,並不是把人把這些現場清理掉,而是把印表機搬到現場去,開始列印進出管制證。進出管制證列印上面要有他的照片,你們如果在美國住過或者最近去美國遊玩過,或者你辦過美國的證件,你會發現他們的證件照片就是他們當場照的,然後存到電腦,把它列印出來給你,所以911之後他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做進出管制,所以很多人是沒有辦法進到現場的,很多志工就沒有辦法進來,他們一個個做管制,所以我們有沒有辦法在災害發生之後,立即啟動這個身分識別,這個是很重要的!

因為避免不認識的人混進去。請看一下我的這個照片,這個照片是在高雄氣爆案,這個小姐是大愛電視台的記者,然後你看到她站在那個氣爆現場,她連那個安全帽都沒有,然後她就開始報導她的新聞,所以這個東西告訴我們什麼東西?就是對於媒體我們要進行一個管制,對於志工我們要進行一個管理。

我舉幾個例子來講一下,第一個就是對於媒體的互動方面,我舉三個例子;第一個就是911發生之後裡面,也就是他們的作法就是每日召開記者會每天早上九點就要召開第一次記者會,九點要召開記者會,七點就要當時的市長召開所有各科室的會議,討論出共同的想法,重點是昨天做了什麼?今天要做什麼?明天要做的事情,他把這些很清楚地跟記者講完,九點結束了!

明天的目標是什麼。剛好就很清楚的跟記者講完,如果九點的記者會結束之後,還沒有辦法解決的,下午三點半再開一次,把所有的資訊講出清楚,讓所有的媒體知道,最重要的是讓所有媒體知道,有一個官方的管道,可以知道現在最新的消息是什麼。這些事情為什麼很重要喔?

因為對照起來在911發生之後的一個月喔,大家如果有印象的話,911過了一個多月,在華府地區有兩個中東的移民,他們不知道精神狀況還是怎麼樣,他們拿著那個狙擊槍就在市區開始亂射擊,開始殺人。但是他們是隨機殺人,開始那個沒有規律性,然後所以一時之間聯邦政府、聯邦調查局,還有美國政府沒有抓到人,好了!這件事情造成了華府地區很多民眾的恐慌,因為他是隨機殺人,他沒有理由,他也不限什麼種族,他就是喜歡,看到什麼就殺。

結果這件事情應變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失敗喔,如果你們去看美國的書,而且是國土安全的書,這件事情被拿出來注意,因為他們相信民眾現在已經夠恐慌了,所以你如果再去給他們一些你偵辦的進度的消息的話,民眾他們會更加恐慌,因為他們抱持了這樣的信任,所以他們去應付媒體,所以他們派了一個警察局副局長,這個副局長不但沒有參與會議,他本身的個性也不是那種很積極的那種個性,就是一出來,每次開記者會一問三不知,咦?紐約市的政府市長朱里安尼的處置,他這樣來做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媒體在官方的頻道中找不到他們要的資料,所以媒體開始編造故事,因為它是即時新聞,每天一定要上稿,所以開始出現很多光怪陸離的一個現象,包括美國有線新聞CNN,他都開始去編造一些現象,譬如去告訴你說:

為了避免狙擊手射擊,你去加油,因為他大部分是射擊加油站加油的人,他說很簡單,你開一個車門,然後人要躲在車門後面,然後趕快去拿油槍,然後插入那個灌油的那裡,然後趕快再躲在車門後面。

然後另外還有一些現象,他會叫你看以前他殺的人,他的衣服都是穿深色的,然後穿淺色的比較不會受射擊,所以建議華府的所有民眾都要穿淺色的。

譬如要拿雨傘,他們比較看不到你,譬如他們會開始一直去編造他們的故事。

因為媒體的習性就是他們拿不到資訊就還是得報,他每日的新聞還是得出來,所以在市府的角度來講,在災害發發生之後,要怎樣避免及建立一個正式的管道,告訴所有的媒體、所有的新聞記者,每日我就會在這裡發布所需要的新聞,請不要去編造資訊,如果你不夠的話,我有一個指定的災害發言人,你可以跟他求證,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個,我要講的就是一個發生在我現在工作的奧克拉荷馬市的恐怖攻擊,我剛講過,有兩個美國的白人他開了一個卡車載著很多炸彈,放在政府前炸,這件事當然造成很大的事情,但是他們發現了一個現場,就是一個現象就是他們把現場封鎖住了之後,每天都會有媒體申請要進入拍攝,因為他要畫面,他說我要進入現場拍攝,但是你如果整天都有媒體要進來拍攝的話,你現場根本就沒有辦法做。

他做了一個滿有創意的一件事情喔,如果你現在去奧克拉荷馬市去參觀的話,他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他們所有的媒體都做了一支籤,每天都抽兩支籤出來,只有這個媒體兩個可以進到現場,他用這個方法,相對公平的這個方法,使這個媒體進入現場,這個可以給大家一些參考。

總而言之,在這個做災害,如果你用你遇到了什麼樣的災害,空難或者是油管爆炸,甚至是八仙樂園的粉塵燃燒,所有的事情背後都會發生同樣的事件。

就是一定會有志工,一定會有媒體的影響,接下來繼續講還會發生什麼樣的問題。

志工的管理,在911事件發生之後,在紐約市的紐約那個世貿大樓旁邊的消防隊也好,所有的救災人員只要穿制服的消防人員,最常接到的一件事情是甚麼? 會有人立刻跑過來說我是哪裡的醫師,我可不可以幫忙?我是哪一州的消防人員,我可不可以幫忙,我是甚麼甚麼專業,我是緊急救護員,我可不可以幫忙,但是根據他們事後檢討報告來講就是說這些人,來到現場,他說他的身分是甚麼,但是有甚麼東西可以去證明他具有這個身分,所以資格的辨識、資格的管理其實是很重要的。

各位在應變災害的發生之後一定會有很多慈善團體,有很多志工團體想要來幫忙,他們是我們的資產,但是要怎麼樣確保他們資格是符合的,是我們需要的,這個必須要去思考一下,甚至他們來報到之後,我們必須要,至少要留下他的聯絡方式跟帶隊的人員,以後需要聯絡他們的時候,我們要能找的到他們,好...這個很重要。

最後一個我想是國內災害應變還有災害管理常忽略的這個現象,請看一下這個照片喔,這個照片是卡崔娜風災的時侯,他們把所有的人安置到路易斯安那市的有一個體育館叫SUPER ZONE,然後後來在SUPER ZONE裡面死了很多人,不過另外一個故事,我就不講了,它裡面的人第一個是是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先生,另外一個是當時正在當參議員的歐巴馬先生,所以這兩個人災害發生了之後,他們同時都到了現場去。

所以我要講的是災害,尤其是重大災害一發生之後,一定會有很重要的人要來參觀,VIP會來參觀,他們參訪的目的是來曝光也好,是來幫忙也好,是來關心也好,總而言之是一定會有這些人來參訪,他們竟然是要參訪的話,我們事前就去思考說,這件事情是一定會發生,所以我們要怎麼準備。

依美國人的情況之下他們在現場架完應變體系,他們會去規劃若有這些VIP的人來要怎麼樣來參觀,在現場要怎麼要排一個動線給他們去參觀,然後他們如果他們參觀完之後要舉行記者會,通常會這樣,地點要擺在哪裡,然後要派什麼樣的人,甚至設一個小組專門來處理這些VIP要參觀的接洽。

我再講一次東西這些跟災害...發生什麼樣的災害是沒有甚麼關係,而是不管怎麼類型的災害,你都會碰到這些事情,根據美國的經驗是一定會發生這些事情,所以我們事前都要做,而且這些事情,涉及、涉及的事項,涉及很多很多面向,所以,很難去用一個機關的能量來做,所以我再說一次必須要用團隊來處理災害,這是一定要的事情

好!!災害之後不會發生甚麼事情?

美國的災害研究始於19...1970年代,他們那時候在冷戰的時候很擔心俄羅斯如果來投一顆核子彈的話,那怎麼辦,怎麼做一個疏散,人,美國居民會怎麼反應,所以一批社會科學家去做了一些社會科學研究,去研究說人類的行為會怎樣處理。

根據這超過三四十年的研究,我們第一個的發現,恐慌的情況跟電影裡的是不一樣的,這是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常常會激起人民互相協助的意願,反而第一時間人面臨恐慌的情況是很少見的,但這些仍研究之中。

第二個是我們在發生事情之後,很多人說就會開始很多有人這趁火打劫、搶劫商店,在美國這三四十年來的研究發現這個搶劫、劫掠事件與這個社區發生災害之前治安狀況是有關係的。

換句話說,如果發生災害之前這個社區治安狀況就不好的,發生災害之後他發生搶劫這個事件就會很常就發生,但是如果這個社區在發生災害之前的治安狀況比較好,那其實在發生災害之後,沒有變化太多。

甚至有一位犯罪學家在2000年左右做了一個研究,發生災害之後,反而犯罪率會稍微下降一些,因為發生災害之後,政府力介入之後,警察、軍人的能見度提高了,反而會在某種程度上會制止犯罪率的發生,這個是很有趣的課題,目前美國的災害管理學界跟犯罪學界還在討論這兩者的關係,不過目前可以知道的結論是所有的劫掠跟搶劫事件跟他社區本來的狀況是有關係的,跟災害本身是沒有什麼重大的關聯

最後一個就是不管發生怎麼樣的災害,不管發生怎麼樣大災害,什麼類型的災害,都會激起民眾的同情心,所以民眾一同情,他們能夠做的方法就是捐獻東西,但是捐獻東西這件事情其實是滿有趣的,就是很多民眾會以為災民需要所有物資。

舉個例來講,在2004年12月24日的時候,印尼發生一次大海嘯,很大的海嘯,然後這個海嘯發生了之後,當然全世界的人都覺得很可憐,尤其他的海嘯是發生在聖誕節結束之後的隔一天,26日,在英國這一天的假日叫做Boxing Day,就是你拆完禮物之後,你的盒子用完了要拿去丟掉,所以歐美開始有同情心了,他們就開始想要捐獻物資給這些人,但是他們在捐獻的時候,他們沒有發現有幾件事情:

第一個,那個災區的地方是位處於赤道,所以雖然歐美是在冬季,聖誕節是冬季,所以你捐那個冬天的衣服,沒有人要穿,因為太熱了。所以歐美捐了很多冬季禦寒的衣物去,但是沒有考量到當地人的文化還有環境

第二個是歐美如果大家常常去美國的話會發現很多美國人其實套一件T-shirt就出門了,對不對,就是T-shirt很方便,所以很多美國人捐了好多T-shirt給他們,但是沒有注意到當地宗教之一是伊斯蘭教,他們是回教的,所以他們在宗教裡面他們沒辦法穿T-shirt,因為太暴露了,所以這些歐美的人士捐來的物資反而變成了浪費,變成了垃圾,變成在當地處理的這些志工團體必須要移出更多的人去把這些事情處理掉。

然後另外一個在921大地震的時候,很多人看那個現場好可憐,有人就當場捐了一鍋麵,去現場給他們,但是捐了麵之後就是麵會腐敗,會壞掉,所以以政府的角色來說,我們必須在災害發生之後,告訴民眾什麼東西是現場需要的,什麼東西是現場不需要的。

然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災害發生之後,很多人會想要捐錢,在災害發生的同時,我們就要開始進行捐獻金額的管理,什麼人捐多少錢,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程序去接受這個錢,怎麼樣使用這個錢,其實捐獻錢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在卡崔娜風災之後,因為那個事情實在是太大了,造成太多媒體的關注,然後很多美國人是捐了很多錢給美國紅十字會,但是他發現錢花不完,卡崔娜風災發生之後,他發現錢花不完,還剩七百多萬美金怎麼辦呢?他們去把他們位在華府的總部,美國紅十字會的總部,進行翻修,就把他蓋一個新的大樓,很多人說,不對啊,我要捐給卡崔娜的,為什麼你可以拿來翻新你的這個總部?這兩個是沒有辦法理解的。

所以我們要講的是說在災害發生之後,很多人是有同情心的,但是並不代表他們捐了這個錢之後,他們不會在意你怎麼使用這些錢,所以我們必須在應變之後,預先考量到捐獻錢的狀況,然後事先做準備,這是很重要的事情,這個東西也很難,如果不用市府團隊去做的話,是很難去完成的,我所有的這些想法,下面有一個引述書目,是一個美國的教授寫的,我這個簡報會留在這裡,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這個文章,會更了解我的想法。

【Alexander, D. (2007), Misconceptions as a Barrier to Teaching about Disasters. Journal of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 Vol.22(2)】

好,我們現在已經講到災害來臨之後發生什麼,災害來臨之後不會發生什麼。

我們現在就要開始反推回,我們講了那麼多在災害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做什麼事。

第一個就是 我們要用團隊的能量來打團體戰,所以我們要應付前述我講說不同的災害可能會有不同的需求,需要一個團隊來應付。 

所以我們必須要用打團體戰的方式來做。所以信任跟關係是一個非常重要,整個是要成為一個團隊,要變成一個合作指令團隊, 才有辦法應付災害。

舉例來講,在911恐怖攻擊的時候,一架飛機撞到世貿雙子星大樓;還有一架飛機是撞到美國五角大廈 。撞到美國五角大廈的那架飛機 它掉落的地點的轄區叫做阿靈頓 阿靈頓市 ( 英文 ) 阿靈頓City的消防局局長 那天休假,所以是消防局副局長第一時間到現場開始災害應變體系。

他們在華府的應變是非常強的,因為在華府地區他們害怕原子彈的攻擊, 害怕各種恐怖攻擊,他們平常就一起做演練一起做交流一起受訓,所以因為他們的關係比較緊密,所以他們在華府那裏應變的成功的機率會是大。

然後第二個就是我們講的那個恐怖攻擊在奧克拉荷馬市的恐怖攻擊。為什麼它的應變可以那麼的流暢、那麼順利,是因為所有市府團隊的人,在發生那個災害之前的一年前,全部聚集在美國災害管理訓練中心,一起做災害應變的演習。

所以在他們演習的後半段,已經推過了一次極端災害發生在奧克拉荷馬市的情形。所以剛好他們英文講「天意」一樣,他們事前已經演練過一次了,所以大家的默契非常好。我再講一次,他們是以團隊的能量去應付這災害,所以他會成功。

最後一個,我要講卡崔娜失敗的因素到底是何多。直到現在 已經發生了將近10年,還有很多學者來探討為什麼會失敗。

其中有一項原因是這樣:以前美國應變災害的時候是有一個叫聯邦緊急應變總署,叫FEMA,美國的FEMA本來在應變災害的時候是很順的,結果在911事件發生之後,布希總統去成立了一個叫國土安全部。國土安全部成立之後,把FEMA 拉進國土安全部裡面,但是國土安全部的成立,是以反恐為主,不是以天然災害為主,所以致使FEMA的角色跟功能被架框了,所以很多 FEMA資深的官員在那段期間 ( 成立國土安全部之後到卡崔娜風災發生前 ) 紛紛離職。他們離職之後帶走的是甚麼關係?

帶走的是他們以前任職的時候跟地方政府防救災的關係,因為他帶走了這些關係,在卡崔娜風災發生的時候,聯邦政府發現,所有地方災害應變的人員,全部都不認識,他們要調職員也沒辦法調;他們要進行溝通也沒辦法做。

所以我要講的是,今天各層級災害管理人員、災害應變人員可能都在現場,關係、信任就非常重要,在平常的時候就要緊密,做一個交流,不管用甚麼樣的方式:演習也好,共同寫企劃也罷,都可以。"關係"是成功應變災害的基礎。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講災害應變是在關係上,所有的東西都是在準備、在建立一個系統,來應變災害。

我要介紹的是美國有一個方法,叫做事故指揮體系ICS,相信在場有些人知道。我剛好兩天之前,在災難醫學會演講這ICS,所以這東西我就不再多說,如果有興趣的人,請上網搜尋我的名字,或者ICS。我講了三個小時比較細節的東西,這東西講下去,實在太複雜, 是我博士論文研究的東西,我花了五年的時間,這其實蠻複雜。

我講了這麼多災害管理,最重要的是不可以只應變,我們講災害管理的時候,很重視的是左邊的圈圈,左邊這個圈圈其實是一個很大的黑色圈圈裡有四個小圈圈。其實它代表的是我們對災害管理的四個階段的認知。我們認為黑色的大圈圈是整體的災害管理,災害管理可以分成四個階段,一個是災害來臨前的規畫階段,一個是在災害來臨前的災害整隊階段,第三個就是災害發生後的災害應變階段,接下來連結到災害復原階段。

所有的災害管理必須同時把這四個階段重視,不可以偏廢任何一項,但是在美國的經驗,或者是在

台灣的機關應變災害的方法反而是右邊的這個圈圈,把災害應變放到無窮大,把災害應變視為災害管理所有的全部,這樣會發生一個問題就是說,你所有的事情都是以災害應變為主,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動地等災害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或再來應付,所以見招拆招,就像我講的,你如果見到這個招,才能應付這個招,你永遠應付不完,你如果不從源頭把問題解決掉,這就好像有一個機器人一直丟刀子,往你丟過來,你如果不從源頭把這個機器人的電源給關掉,那你永遠接這個刀子是接不完,因為它會一直斷斷續續。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過度以災害應變的角度來看災害會發生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它發生了什麼事情、它產生了什麼結果,我們會過度強調某一個機關的角色

舉例來說,復興航空空難發生之後,第一時間不是去思考說怎麼樣政府團隊合作,而是去思考這件事情掉下來的主管機關的事情。所以我們過度去思考每一個機關要做的事情,但是就像我講的,這個東西的整個團隊必須要建設起來。如果不用團隊的力量去應付災害,就像我演講最早開始講的,政府成立的目的是應付例行性事務,災害的發生,尤其是巨大的災害的發生,尤其超越政府機關應付的能量,我們只能怎麼樣呢?我們只能用整體政府的能量、整個團隊的力量去想辦法跟災害共處。

我們人永遠不可能去管理災害,我們人只能想辦法在大自然發生災害之後,用所有人類的力量去跟它解決,這很重要。所以,對災害管理學者來講,尤其災害研究者來講,我們是很害怕一個觀念叫「人定勝天」,因為「天」是永遠沒辦法去預測的。所以我們永遠要用一個團隊去建構災害應變跟災害管理團隊來應付這些東西。

最後一個是未知的狀況跟沒有辦法納入官僚體系處理。我舉個例子來講,在日本2011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很大的海嘯,你們也知道這個大地震,這個大地震發生了海嘯席捲了整個日本的東北部。然後它第一時間就把日本所有的消防分隊,消防大隊以下的所有人員全部都清空了。第一時間所有的消防人員、警察人員都是。你在現場沒有兵的情況下你要怎麼應變你的災害?這個哀害的規模是很大的。

所以最後它的作法是這樣,最後作法我們等下先講,面對這種未知的情況之下,如果你是還用政府的官僚體系在思考的話,它是製造了你一個未知的狀況,裡面有一個問題就是未知的狀況你不知道要怎麼切割,要怎麼叫各局室處理。它變成是一個太複雜的情況,沒有辦法處理。所以日本的做法是這樣,它有內閣部的大臣跟其他行政院院長每日招開會議,找相關的部會過來一起開會,共同討論出可以一起做的方法,哪邊可以做哪些事情,然後一起去完成這些事情。

所以我要講的是說,災害的發生,在小災害,或許官僚體系還有這個能量可以處理,當大型的災害發生,尤其像空難,飛機掉到台北市內,這短時間不會再來一次的,這種未知的狀況發生,必須用團隊的力量去處理,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未知的情況一發生之後,很難去把這個問題切割說...

很難...去把這個問題切割說,現在這個飛機機體應該要怎樣,救援應該也是,但整體來說是很難做到的,所以,不是每件事都有辦法用標準作業程序,用思考的方式去做,因為不管我們再怎樣去思考,不管我們多會預測,不管我們科學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其實大自然始終有很大的一個未知,對我們而言是沒有辦法整備的。

舉例來講:在一個月或兩個月前,美國地質調查研究所發布了一個新聞,它說舊金山每一百年會發生一次大地震,依據他們對地殼的研究,這一百年的週期到了,所以三年之內,舊金山發生大地震的機率超過百分之95,OK,這些科學家想這麼做?

但是,到底會在哪裡發生?實際的發生時間在哪裡?影響的面積會多少?沒有人知道!

所以這個東西還是科學的一項限制。這不是我們努力不努力的問題,而是大自然它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一定的未知性。唯有,我們做了一個團隊,用團隊的力量去想辦法與他共存,強化把思考大地震在哪裡發生我不知道,但至少大地震發生之後會有那些情境是共通的,我們可以針對共通的情境先做一個準備,我們才能應付這未知的情境。

OK好,然後,所以在救災的時候我們要去思考的東西是:其實是它是一種先後順序,在美國救災的訓練教材裡面它是說主要救災是有三個重要的這東西,為甚麼我們要應付災害,第一個我們是要救助人命,第二個我們要避免災害擴大,第三個是要搶救財物。

這三個順序其實在美國救災人員來說它是一個先後順序,第一個是搶救生命,第二個是避免災害擴大,第三個才會想到搶救財物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好了,在高樓建築物火災裡面,如果我燒了那個建築物裡面沒有人,甚至沒有消費,裡面沒有人員受困,我們是不是應該派消防人員進去,各位你們覺得?如果用這個救災順序來考量的話是不應該的,因為人命救助是最重要的,你派人進去冒險,你也就是違反那個第一個順序,你為了控制災情避免災害擴大,而派人去冒險。

OK這個是其實是在應變時候是devalue,所以很多人如果說他沒有應變過這災害的時候,他會覺得災害現場有那麼多選項,那麼多思考的這些東西,到底要怎麼樣去決定這時候應該做甚麼事情呢?

在美國的訓練裡面,他是告訴你一個先後順序,所以我們要去思考先後順序然後下決定,甚麼先後順序,就如同我講的這1.2.3,先從人命救助開始做。

我舉個例子來講,我在做博士論文的時候,我在做博士論文時候,我訪問到有一個現場指揮官,他是在2008年的時候在喬治亞州有一個糖廠爆炸案,我們現在吃的這個糖,其實是煉出來的,煉完之後他要把他磨成細粒,細沙狀,給我們使...給我們用,他磨成細沙狀的這個過程,在比較先進的工廠,他其實是個密閉的過程,他磨了之後,這個粉塵不會溢散到空氣中。但是在喬治亞州這個糖廠其實他是那個通道是有一個破損,所以他有很多粉塵是瀰漫在空氣中,你們如果打georgia的那個 sugar refinery explosion 2008其實是有一個discovery的影片是在講這個,總而言之就是他那個粉塵溢散的濃度太大了之後,摩擦產生靜電就會產生爆炸。

我剛好去訪問到那個現場指揮官,他跟我講一個例子,他跟我講說他去現場面臨到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每個救災單位有不同的先後順序,舉例來講:消防局來跟他講說他必須趕快進去現場把人搜救出來,這是他們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警察局告訴他說現場很危險,要把現場封鎖住,不可以讓人進去以避免第二次的災害,過了不久聯邦調查局FBI來,告訴他說我聽到有爆炸聲,我懷疑是恐怖攻擊,所以我現在要馬上進到現場去蒐集證據,蒐集恐怖攻擊的證據,看這個到底是不是一個恐怖攻擊。他說他剛到現場的時候...

他說他剛到現場的時候,面臨這個問題,就是他身為現場指揮官到底要怎麼下這個決定呢?怎麼辦?每個人有不同的先後順序,每個人都認為他的任務是最重要的。怎麼辦?現場指揮官就是用這個先後順序來想,就是人命救助

第一個,他去問問看這個糖廠裡面,是不是還有人還沒有出來?去問這些已經跑出來的員工。有人啊!就是要先派消防員進去,把人命救出來。當把人救出來之後。

第二要考量是什麼?糖廠爆了之後,結構不穩定,有沒有可能再發生二次爆炸?就是,能不能「讓災害縮小」。這是我們第二個順序。

最後一個才是思考到什麼?搶救財物。怎麼樣讓這個糖廠裡面的設備給滿足。所以這個先後順序其實是很重要的。在美國做任何的事情,尤其在做災害應變的時候,戰略是最重要的。接下來才是目標跟手段

如果我們只解決了表面的問題,大的戰略其實是偏....(聽不清楚)的。我舉個例子來講,卡崔娜風災發生之後,所有的水是溢流到堤防的另外一側。那個原因其實很簡單,是因為地層下陷的關係,堤防另外一側其實是比海平面還低。它是靠著堤防把水阻隔在外。所以卡崔娜風災帶來了很充沛的雨水之後,讓這個水溢堤了。

溢堤之後高處低流很正常。這個地區其實是比較低窪地區。卡崔娜之後這些人已經被撤離了。因為美國布希政府一直被批評說,你把修堤防一半的錢拿去打伊拉克,所以今天才發生這樣的事情。他想說好吧,這樣的批評,那他就派美國的工兵部隊,去把堤防修好,修好是一個工程的手段,修得很好,修得很漂亮;結果呢?把堤防修好,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訊息給原來住在那裏的居民:現在我們更安全了。所以我們全部都搬回去那個低窪地區。所以有時候你要解除災害的手段,如果你只看到手段,只解決表面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永遠沒有辦法解決。

真正的解決之道是什麼?有一個學者提出了一個方法。你在路易斯安那市區,總會有一些綠地、有一些公園空地,不是嗎?他用地來換地,把公園換到河堤旁邊,把河堤旁邊的人遷進市區來管理,這樣才能解決它問題。

再舉另外一個想法。美國很多人喜歡住在海邊。海灘的房屋。但是他們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海灘的房屋如果風災來了的時候,是第一個受災。可是,風災要來之前如何叫他們避難?如果海灘的這些人他本身沒有撤離,你的聯邦政府要開車去把這些人撤出來,增加人民應變時間、增加人民應變成本。所以他要怎麼做?利用修法的規定:海灘房子的保險費用提高,甚至五倍,或三倍,增加你買房子的成本,去確保什麼?確保有錢的人才會住在海邊。因為有錢的人怕死,有錢的人聽你撤退,所以當聯邦政府一叫你避難的時候,這些人可以把車子開走。所以它是用整體社會政策的手段,去思考怎麼做一個災害的管理。

所以我要講的是,所有的災害管理其實是需要一個團隊,一個 team(聽不清楚),而不是只有 leader,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戰略目標跟手段,我們要先從大的方向討論起。大的方向是增加我們應對災害的能力。接下來去處理小的問題。我們不可以去把堤防修好,讓這些人搬回來,因為下次災害再來的時候,還是要處理這些問題。你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好,這個是其實是很有趣的一個想法。

最後一個我要講的是,所有的災害應變機制是沒有對錯,只有妥協

我在博士班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是一個女生,是英國人,她是聯合國(單位聽不清楚)的一個組長,她的工作就是如果世界各地發生比較大型的災害,她要代表聯合國到現場去建立一個救災應變指揮體制。有一次我跟她聊天:她跟我說,災害應變的本質是妥協。我說,是什麼樣的妥協?她說,其實她的工作內容很大一部份是跑到這個地區去,把不同政府機關的資源,做一個妥協:告訴 A 政府說,你有這個資源,可否調給 B 政府使用?告訴 B 政府說,你有這個資源,可否把它讓出來,讓 A 政府使用?在他們之間,取到一個妥協之後,讓他們兩者可以一起應變災害。所以這其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人看災害應變的時候,一直會思考說,應該是由誰主導?應該是誰站出來?應該是由誰來指揮全局?但是其實災害應變的本質是一個團隊:團隊之間的人互相配合,利用團隊的力量,彼此之間互相配合、互相妥協,調度彼此之間的資源與能力,才有辦法去應付大規模的災害。這是很重要的。

尤其我剛剛講的優先順序跟個別利益不同的機關會有不同的優先順序,不同的機關會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機關會看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同樣一個砂糖廠爆炸案,FBI 看到的是,不管怎麼樣我都要趕快收集證據,回報給華府:提示說它到底是不是恐怖攻擊?所以他不在乎人命,只要收集證據。

警察局認為只要把現場封鎖住,就沒有別的事情了,所以裡面到底死了多少人沒關係,因為我們只要避免接下來的人不要受傷就好了。

消防局認為就算建築物垮了也要進去,因為我的工作是救出人命。

所以身為災害管理者的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在這個團隊之中,要怎麼樣,讓所有人產生一個共識,產生一個共同的想法;甚至我們最後要產生一個共同的先後順序,就像我前面講的,搶救人命是最重要的,穩定災害是第二重要,接下來才是保護財物。這些都要靠我們平常的開會、平常的演練,甚至平常的溝通,才有辦法形成這樣的不然災害應變你要發生很多問題。(到 1:02:30)

最後特別是要對環境跟自然做一個妥協。

我放一個照片是森林火災的照片,森林火災到底算不算自然災害?覺得是的人請去思考一件事情。我們還沒有學過,不過森林火災,其實本質是,單位面積裡樹木成長的代表,樹跟樹之間的距離太短,所以當火災發生,它立刻在樹跟樹之間跳躍,火會蔓延開來,所以這個的本質是什麼?單位面積的樹太多,大的樹葉子會擋住小的樹木的成長,會造成對這個森林是一個壞的事情。

我們以前在高中或國中的生物學過,說物種剛開始會成長,到最後會保持盆地,所以森林火災是大自然調控森林跟樹木的一種方法,是它自然調控的一個過程,但是它為什麼會變成災害呢?因為我們人類對環境的過度開發,我們住的離森林太近,所以它在進行自然調控的時候自然會影響到我們的生存。所以森林火災的本質不是災害,而是人類的開發才是一個災害。

所以我們做災害管理的所有東西必須認知,我們不是去把災害的源頭管制,而是去思索怎麼適應這個災害

最後舉個例子,其實中國社會最有名的災害管理例子是誰?大禹。他在治水的時候他爸爸認為水是一個災害,堤防越建越高,最後還是失敗了。只有大禹體認到水是本質,水是大自然的本質,所以你要怎麼樣跟它共處?他挖了渠道又疏通的方法,這個就是災害管理的精髓。

OK,所以這個就是我今天的簡報,我最後的資訊在這裡,歡迎大家跟我聯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