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發展是好事,但在某些條件下則否。
有感於挖了全民除黴計畫坑後,發現想做媒體改革相關專案的人很多,過去也一定有不少,但因為力量過於分散,難以支持長期經營所需之各種成本,許多專案或因議題而起的組織最好的情況下也是紅了一時後就被世人遺忘,更多團隊則是連打出知名度都沒辦法。
但在行動裝置普及、APP發展成熟後,人與人的聯結更加容易,這種情況或許能被打破。是不是能在前段就能更進一步使用策略的行動呢...?
共筆除了討論之外,也希望初步調查一下有哪些專案感興趣,如果你的專案屬於後文所列的範圍內,或許可以考慮追蹤此共筆、留下資料,未來有進一步打算時方便通知。
媒體改革/監督專案之特質
雖然許多計畫發起於g0v,秉持著開放及沒有人的概念運作,但事實上在媒體監督這塊,如果要積極運作,主動改革媒體(被動式監督幾乎可以說無效),就要爭取到發聲權,而且是長久持續的發聲權才能確實有影響社會保守階級的可能性,不然可能拉到的人都是原本就關心媒體的人。在這點上媒體改革就比其他計畫遠需要更多的推廣策略,也就需要更多的推廣成本。
媒體改革運作三元素
目前只有一份很簡陋的slide,可以參考為什麼後勤共構重要。歡迎補充更多面向的想法
↓原本組織的運作元素中,三個區塊的灰色面積應該是要一樣大的,但許多專案都只把重心放在內容以及不得不執行的組織行政作業,在行銷(或說推廣)面上則幾乎缺乏具計畫性的策略。
↓圓和圓重疊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產出,其他都是後勤,再對照上面的圖,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好像做的很辛苦但都沒有獲得相應的使用者支持度吧?
讓使用者在需要時能直接想到能到這個地方找資料,透過內框架換頁便可切換不同組織的首頁(如果有的話)
各組織能依相同標準制定積分獎勵,以證明會員的共獻度和可信度
3. 會員系統共構 + 並用實名/匿名制度
除了2.的優點之外,甚至可以鼓勵記者加入,做出記者可靠度資料、記者立場資料等實用參考,另外秘密社團以可以依此更進一步過濾安全會員。
4. 行政共構
要辦活動、印宣傳品,少量成本高,大量成本就低了,另外也可以減少消息傳遞中的失真與耗時問題。
近程優點(少量組織加入)
1. 會員共享 / 團員互補 (如果團員在組織裡沒產出或效率低,不如先讓他去幫其他專案填坑)
2.使用者連帶觸及率 (可參考消費者心理學中的商品陳列技巧,不同種類的商品放在一起,卻莫名能提高購買率)
3.資訊傳播觸及率
4.固定的使用者→組織聯繫管道
5.不同組織之間也能輕鬆追彼此進度,並在有類似構想時能合辦活動
中遠程優點
在民間草創的組織中,核心成員能有10個就不錯了,這種規模下除了忙內容產製之外,很難還有心力做好推廣及各種活動,但是如果共構平台成立,每個人只需要負擔一點點錢,就能將這類工作外包給合適的成員,把原本每個組織都做不好的事用這樣的方式變的可能。(雖然可能很違反錢要用在刀口上的直覺)
2. 辦中大型活動
同上,單一小組織要辦活動非常吃力,幾乎是連想象都不能,但參與者夠多之後或許還有機會以各擺攤位的聯合主題活動做為嘗試。
3. 其他,想到就補
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