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Physics
How Good Ideas Spread—The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最新內容請至:
https://g0v.hackmd.io/yYepcOkbQj-_-WhqrrbiQQ?view
書籍資訊
- 原文:Social Physics: How Good Ideas Spread—The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 中文:社會物理學:剖析意念傳播方式的新科學
- 作者:Sandy Pentland(個人網頁)MIT Human Dynamics Laboratory
輔助影片與網站
- Sandy Pentland: "Social Physics: How Good Ideas Spread" | Talks at Google
- 本書各個研究案例講解短片
- 本書網站:http://socialphysics.media.mit.edu
- 相關研究:http://connection.mit.edu/research
網友書摘簡報
- 社會物理學-以意念流的數據化來打造智慧企業及城市 by 張毓倫 (中研院):http://www.slideshare.net/tw_dsconf/by-51966474
- chewei 製作的《社會物理學》書摘簡報,裡面完全沒有數學哦XD https://goo.gl/uf2VUz
共筆 TODO
- 依照本書章節來摘選:
- 具體的實驗、研究、計畫、應用案例
- 文章談及的「理論概念」
- 「文句摘錄」
- 協助補充標題或關鍵字詞的 中英文 對照與外部連結
- 各種有進一步目的、更好的共筆架構提案
- 心得文或其他
本書內容摘選 / 案例計畫連結
頁數為中文版
本書緣起與謝辭
ch1 從意念到行動 / 利用大數據了解人類社會如何演化
- p.15 摘「本書的目的,是提出一套社會物理學,擴展經濟和政治思想,不僅考慮競爭力量,還顧及觀念、資訊、社會壓力和社會地位的交流,以求較完整地解釋人類的行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不僅必須解釋社群互動如何影響個人的目標和決定,更重要的是,必須解釋這些社群效應如何產生亞當・斯密所謂的無形之手。我們必須明白社群互動和競爭力量如何產生作用,才有望確保我們這個超高速連結的網絡社會保持穩定和公平。」
什麼是社會物理學?
- p.16 摘「社會物理學是一門量化社會科學,描述資訊和意念流與人類行為之間確實的數學關係。社會物理學幫助我們了解意念如何經由社會性學習機制在人際間流動,以及這種意念流如何決定企業、城市和社會形成規範,影響其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它使我們得以預測小群體、企業部門,以至整個城市的生產力。它也能幫助我們調整交流網絡,可靠地提升決策品質和生產力。」
這是一門實踐科學
- p.18 “sociophysics”
- p.18 行為計算理論 by David Marr
- p.19 摘「不過,社會物理學的重要性,終究並非僅限於它能提供準確、有用的量化預測。如果社會物理學只是複雜的數學,其應用將僅限於受過特別訓練的專家。我認為它最終能產生多大的影響,也取決於它是否為各界(如政府和產業領袖、學者和一般公民)提供一種語言,超越市場與階級、資本和生產之類的舊詞彙。」
大數據
也是一門豐富的社會科學
- p.23 圖「社會科學觀測和實驗的質性概覽,橫軸顯示數據蒐集的持續時間,縱軸顯示蒐集資料的豐富程度。」
- p.24 「實地實驗室」
- 朋友與家人:(待補)
- 社群演化:(待補)
- 現實探勘:(待補)
- 識別牌資料集:白領工作場所的數據資料(待補)
- p.25 D4D Data for Development 以大數據公有資源 big-data commons,涵蓋描繪象牙海岸全國人口的移動和通話形態,並蒐集經濟、人口、政治、飲食、貧窮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數據。
本書大綱
- p.26 本書大綱簡介:
- 第一部分,藉由若干例子建立理論基礎,說明社會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個概念:
- 社群網絡中的意念流 idea flow,以及意念流可以如何分為:
- 探索 exploration:尋找新意念或新策略
- 參與 engagement:促使所有人協調他們的行為
- 社會性學習 social learning
- 新意念可以如何成為習慣
- 以及社會壓力 social pressure 可以如何加快、塑造學習
- 此部分也說明我們可以如何使用數位麵包屑,為諸如社會影響、信任和社會壓力等概念建立準確、實用的指標。
- 第二部分,利用各類型的現實事例,說明人們如何應用社會物理學提升組織的靈活性、創造力和生產力。
- 第三部分,檢視社會物理學更大規模的應用,也就是應用在整個城市的情況。我主要關注我們可以如何應用社會物理學改造城市,提升效率、創造力和生產力。
-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我闡述社會物理學在社會制度上的應用。我探討資料導向社會中的政府角色和法規結構,並提出隱私和經濟法規的改革建議。
資料導向社會:普羅米修斯之火
- p.29 「資料新政 New Deal on Data」
本書使用的語言
- p.31-33 本書使用與語言,詞彙意義解釋:
- 參與 engagement
- 探索 exploration
- 意念 idea
- 意念流 idea flow
- 資訊 information
- 互動 interaction
- 社會影響 social influence
- 社會性學習 social learning
- 社群網絡誘因 social network incentive
- 社會規範 social norm
- 社會壓力 social pressure
- 社會 society
- 策略 strategy
- 信任 trust
- 價值 value
第一部 社會物理學
ch2 探索 / 如何找到好點子、做出好決策?
- p.39 摘「但證據顯示,這種集合眾人意見的做法,僅適用於無社交互動下的估計問題(estimation problems)。換句話說,它假定群體中所有人都獨立行事。然而,一旦出現社交互動,一切便落空了:人們開始影響其他人,結果可能是恐慌、泡沫和一時的風潮。集合眾人意見能有效處理簡單的估計問題,因為在無社交互動的情況下,個人貢獻的資料足夠獨立,我們能用簡單的數學做綜合分析,也就是以平均值或中位數作為答案。...人類方面,反饋眼下最佳構想的社會性學習策略---一種受限制、人為的社會互動,在蒐集構想前會有專家評估相關構想---能產生群眾智慧效應,甚至應用在小群體也有良好效果。但是,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個體的決策策略必須足夠多元,才能產生這種群眾智慧效應。」
社會性學習
- p.40 “Beyond the Echo Chamber” 針對 eToro 服務當沖客的線上金融交易平台社群網絡的研究
意念流
- p.45 摘「因此,我們的意念流動指標---意念流動率,是一個新意念出現在某人的延伸社群網絡之後,當事人行為改變的可能性。這很像在流感季節感染流感的可能性,只是意念的傳播通常沒有流感的蔓延那麼廣、那麼快。事實上,一如接下來各章將指出,唯一能可靠地引發意念迅速傳播的方法,是運用社群網絡誘因。」
意念流與決策
- p.46 “Bell Star” by Bob Kelly 針對貝爾實驗室中績效出眾者的緣由為何,兩點發現:
- 績效出眾者從事「預備式探索 preparatory exploration」預先與各種專家建立可靠的雙向關係。以及他們與自己網絡中的人保持較強的互動。
- 績效出眾者的人脈網絡比較多樣,包括職務較多元的人。
- p.47 摘「我們發現,積極投入互動、創造更多互動式對話的人,對社群網絡中的意念流有較大的貢獻。」
調整網絡
探索
- p.50 關於「探索」,有三個重點:
- 社會性學習至關重要:模仿別人加上個人學習。個人資訊有力時,應減少仰賴社會性學習。觀察社群網絡可看到社會性學習的力量,增加人脈網絡的廣度和多樣性,可提升找到最佳策略的機率。
- 多樣性很重要:應避免「團體迷思」與「回音室」。如果社會性學習的產出,僅是孤立個體想法的過度自信版本,則你很可能處於團體迷思或回音室中。
- 反向操作者值得重視:可能他掌握獨特的資料,有時也可能是想法古怪。若找到很多獨立思考者並且發現他們很大一部份人對某些事有共識,則這些共識是需要被重視的。
ch3 意念流 idea flow / 集體智慧如何構成?
- p.54 文章簡單提到了「實踐社群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習慣、偏好與好奇心
習慣
- p.58 摘「因此,我們似乎至少有一些習慣,是源自接觸同儕,而非只是朋友。當所有人都拿第二塊披薩時,我們很可能也會這麼做。這種接觸對意念流的影響,超過所有其他因素的總和,這項事實彰顯了無意識的社會性學習,對塑造我們的生活面貌至關重要。」
偏好
- p.59 「社群演化」實驗中,分析 2008 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的政治觀點。當時的問題是:政治觀點是否反映人們所接觸的行為?或是這主要是經由個人理性思考形成的?
- p.60 摘「重要的不僅是有多少直接互動,關鍵在於接觸其他人的陳述和態度的密集程度,包括交談這種直接互動和偶然觀察這種間接互動。無意中聽到的評論和對其他人行為的觀察,均能有效影響意念流。」
新意念和資訊
- p.61 「朋友與家人」實驗,監測某個年輕家庭社群選用智慧型手機應用城市的情況。
- p.62 摘「這個例子看來明確屬於自覺決策的領域,與周遭同儕行為的接觸仍具有壓倒性的預測能力。一如新習慣的形成,新意念和資訊的尋求,看來也是主要受社會接觸所影響。」
重點摘要
習慣與信念
- p.65 摘「『社群演化』和『朋友與家人』這兩項研究,將人類描繪成『航行者 sailors』。我們全都航行在意念流之中,意念是我們周遭同儕的榜樣和故事,與意念流的接觸塑造了我們的習慣和信念。」
- p.65 快思與慢想 Thinking, Fast and Slow 理論 by Daniel Kahneman, Herb Simon
- p.67 作者歸納多項實驗顯示:
- 人類的持續性探索行為是一種快速學習過程,受相關事物在同儕中的流行程度引導。
- 習慣和偏好的採納,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再三接觸相關行為榜樣和同儕社群中的感知確認 perceptual validation
- 在我們的社群世界中,探索活動帶來令人興奮的大量新意念,然後是較安靜、緩慢的同儕接觸過程,我們藉由這些過程檢視、篩選意念,以決定哪些意念應轉化為個人習慣和社會規範。
- 假以時日,我們便發展一套應對許多不同處境的共同習慣,而這些大致自動運作的習慣,便構成我們絕大多數的日常行為。
集體理性 collectively rational,而非個別理性 individually rational
- p.69 摘「這些資料告訴我們,我們想要什麼、重視什麼,以及我們選擇如何滿足自己的渴望,是我們與其他人互動的結果,而這些結果是持續演變的。我們的渴望與偏好,主要是基於我們的同儕社群重視什麼,而不是基於直接針對個人生理欲望和固有道德的理性深思。」
常識
ch4 參與 / 群體可以如何合作?
- p.73 腦內啡 endorphins
- p.74 鄉村銀行 Grameen Bank
- p.74 「出去投票」計畫 by James Fowler
社會壓力
- p.76 “Including Peer Pressure to Promote Cooperation” 用數學方式解答了如何善用社群網絡誘因促進合作,藉此激勵人們的問題。
- p.76 FunFit 社群網絡誘因系統
- p.78 摘「促進合作的社會物理學方法,是利用社群網絡誘因,而非利用個人經濟誘因或提供額外資訊。我們專注改變社群成員之間的聯繫,而非嘗試使他們個別地改變行為。這當中的道理很清楚:因為社群成員之間的交流,對他們有很大的價值,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種交流,產生促進改變的社會壓力。社群參與將人們導向合作行為。」
數位參與
- p.80 “Fostering Peer Interaction to Save Energy” 瑞士某地區的全體家庭節約用電推廣計畫
- p.81 檢視一千家以上公司內部數位社群網絡的成長情況與效能,平均觀察一年,尋找其中有意義的形態
壓制與衝突
- p.84 “Global Pattern Formation and Ethnic/Cultural Violence” 研究指出當社會的融合程度很低、某個群體可以支配其他群體,以及當政治或地理邊界與人口邊界不相符時,群體之間變很可能發生暴力衝突。
- p.85 摘「信任是未來合作行為的期望基礎,是基於以往的互動,人們因此似乎遵循我稱為『反向黃金律 reverse golden rule』的法則: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人。」
參與規則
- p.87 文章簡單提到了「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下一步
社會影響的數學
- p.89 摘「大多數人的數學知識非常有限,所以本書的正文完全避談數學。...社會科學界已研究社會體系中誰影響誰的問題逾五十年之久,但這種努力基本上只是質性或相關性研究,難題一直在於如何以數學模型描述社會影響。令這個問題更複雜的是,社會影響往往不是可以直接觀察的,因此必須從個人層面的行為訊號推斷。」
- p.90 摘「以『狀態相依 state dependence』,也就是各人的狀態如何相互影響,來定義社會影響是有深厚根基的,它使我們得以將社會影響表達為每個人在 t 這個時間點的隱秘狀態 h(c)上標 t下標,與所有人在 t-1 這個時間點的隱密狀態 (數學符號) 之間的條件機率 condictional probability。...(略)」
第二部 意念機器
ch5 集體智慧 / 互動模式如何轉化為集體智慧
- p.96 “Evidence for a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actor in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Group” 基於檢視群體集體智慧的研究
- p.96 摘「我們發現的這種集體智慧,是以什麼為基礎?我們的發現出人意表,許多人認為決定群體表現的因素,例如凝聚力、動機和滿足感,在統計上與群體表現並無顯著關係。預測集體智慧的最重要因素,是「對話輪替 conversational turn talking」的均等程度,由少數幾個人主導對話的群體,集體智慧不如對話輪替較均等的群體。第二重要的因素,是群體成員的社會智力,也就是他們察覺彼此的社交訊號的能力。」
- p.96 談到女性成員較多的社群,察覺社交訊號的能力通常比較佳。
- p.96 「社會計量識別牌」研究方法,能產生有關人們如何互動的詳細量化資料。
- p.96 摘「不過,當事態緊張時,這種互動形態可能便不適用。當局勢要求即時的決定時,群體可能沒有時間發掘出所有點子加以討論。第二種例外情況,是當群體成員難以合作、情緒高昂時,此時可能需要一名領袖扮演『促進者 facilitator』的角色,在其他人貢獻點子頻頻介入。不過,這種介入應盡可能簡短,好讓群體成員有時間提出新點子。」
- p.96摘,績效最好群體,典型特徵包括
- 主意很多:成員貢獻很多很簡短的點子,而非只有少數的長篇大論
- 密集的互動,有人貢獻點子,就有人提出非常簡短的即時評論
- 主意很多,群體中人人均貢獻點子,並對點子做出反應,個人參與互動的程度相對平均
測量你所管理的
- p.101 「社會測量解決方案 SociometricSolutions®」公司
- p.101 “The New Science of Building Great Teams” 研究指出,公司之中的面對面互動和探索形態,往往是決定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的最重要因素。
生產力
- p.105 摘「因此,在此白領工作環境中,我們再次看到,意念流概念對了解生產力與互動形態的關係至關緊要。員工參與交流並積極互動,才能學會區分生手與專家的重要工作竅門,而這正式意念機器高效運轉的關鍵所在。」
創造力
- p.105 創造性產出,十分仰賴兩個過程:
- p.108 某德國銀行行銷部門的互動形態 by Peter Gloor
- p.110 KEYS 創造力評估工具 by Teresa Amabile
- p.111 摘「因此,我們再度看到,參與和探索交替,有助於增加創造性產出。探索是將新意念引進群體的理想階段,參與階段則適合用來建立有關這些意念的共識。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說法,如果群體對某個意念有共識,它便會融入該群體的「行動習慣」儲備中,供他們在快思狀態下使用。換句話說,探索和參與交替能增加創造性產出,看來是藉由建立更多元的經驗儲備供必要時參考。」
- p.111摘,創造出產生與經驗的多樣性,看來是無意識認知的力量所致。科學文獻中有顯著證據顯示,就解決複雜的問題而言,無自是認知可能比有意識認知有效。當我們較講究邏輯的曼想能力不介入時,例如當我們睡著活當我們模模糊糊地考慮某個想法時,我們的快思能力似乎發揮地最好,因為快思是運用聯想而非邏輯,他可以藉由尋找富創意的類似狀況,較輕易地做出直覺上的跳躍,。他可以吸受新處境下的經驗,花一段時間消化然後藉由聯想構思出許多類似行動。相對之下,我們專注地慢想模式,則提供有關我們行動的洞見,幫助我們察覺問題並檢視各種行動方案。
改善意念流
ch6 塑造組織 / 互動形態視覺化造就的社會智力
- p.113 摘「社會物理學的組織觀,集中關注互動形態作為一種『意念機器』,執行發現意念、整合意念和決策等必要任務。領導人可藉由促進組織中的健康互動形態,來提升組織的績效---這些互動也包括直接互動如交談,以及間接互動如觀察或偶然聽到相關資訊等。這種組織觀與集中關注組織中的個人或傳播中的具體資訊內容截然不同,我們一旦將組織想成主要是藉由個人互動蒐集、傳播意念的意念處理機器,則我們顯然有必要建立健康的意念流形態。」
- p.114 摘「有件事顯而易見:如果能使所有人看到互動形態,那麼大家就能攜手創造更好的意念流形態。」
- p.115 摘「最有用的互動圖,會呈現組織中的參與和探索程度,因為這兩大活動的情況,決定了意念流是否健康。就個人而言,參與意味著如果你的交談對象彼此間也交談,則你是身處在交流互動的圈子裡,有良好的參與。我們發現,無論相關內容、成員個性或其他因素如何,參與程度可預測多達一半的群體生產力差異。探索程度則取決於群體成員從外界引進多少新意念,而這是決定創新和創造性產出的關鍵因素。由於創新是長期績效最重要的驅動因素,管理階層有必要幫助員工建立多樣的人際關係,藉此促進組織對新意念的探索。」
參與
- p.115 Meeting Mediator 會見調停者
多樣性
- p.121 關於意念流中的多樣性,發現和處理這個問題的三種方法:
- 博彩法 the bookie solution by Bernardo Huberman
- “Predicting the Future” Kay-Yut Chen, Leslie R. Fine and Bernardo A. Huberman HP Laboratories, Palo Alto, CA 94304, USA
- “Eliminating Public Knowledge Biases in Information-Aggregation Mechanisms”
- 研究人員會先問每個人覺得其他人將會怎麼說。
- 這個方法已證明對人們押注選舉結果和電影票房等活動相當有用。
- 貝氏實話血清 Bayesian truth serum by Drazen Prelec
- 釐清誰掌握一些可能真正重要的新資訊的一種方法。也可稱之為「智者方案 the wise guys solition」
- 尋找特立獨行的智者,他們能準確預測其他人怎麼做,但自己的做法與眾不同。表示他已掌握了共有的知識,且他自己的行為也表示他知道一些別人不曉得的事,這樣的行為者可以被視為有用的獨立資訊。
- 就涉及許多折衷的複雜問題而言,智者方案可能是最好的方法,沒有什麼能勝過擁有私人資訊來源或成功的新策略。
- 第三種,藉由追蹤人們的想法和行為之間的依賴關係,來估計人際間的社會影響強度。
- 關係緊密的社群中,這些同類人的意見不能視為獨立的見解。可以藉由注意網絡中的意念流,減輕這種現象的影響,轉為重視較可能真正獨立的見解。
- 參考 附錄四 <數學> 中所闡述的影響模型。
社會智力
- p.123 摘「提供群體互動形態的圖形化意見反饋,可增加群體的社會智力。...這種反饋是一種電腦輔助的社會智力,藉由產生改善團隊互動形態的社會壓力,以提升團隊的表現。」
- p.124 「魅力型連結者 charismatic connector」
- 主動四處遊走,與人簡短有力地交談,很像採集花粉的蜜蜂。...社交風格受這種魅力型連結者主導的團隊,看來較有均衡和較高程度的成員參與,而這是對集體智慧有利的情況。
- 他們是真正對所有人和所有事感興趣。我認為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意念流,雖然很少人會這麼形容他們的興趣。他們傾向推動對話,會主動問別人的近況、生活和工作如何,以及他們如何處理問題等。這使他們對所有事物都有良好的了解,成為團隊中的社會智力來源。
- 在團隊之間,扮演組織之間的連結者。
- 培養訣竅:
- 模仿創造力高強的人,他們會留意自己見識到的一切新意念,每當遇到有意思的想法時,會和其他人討論以瞭解別人的看法。
- 他們也會嘗試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子,納入許多不同類型的人,以盡可能接觸許多不同類型的想法。
- 問交談對象最近如何、何事煩心、有何對策,也會轉告自己從別處聽來的想法。
- p.126 摘「總結就是,我們已看到互動形態視覺化,可以如何幫助員工和管理階層塑造理想的意念流,因而改善組織的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藉由幫助群體成員加深認識群體之中和群體之間的交流形態,我們可以提升他們的社會智力,這可造就更高的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我們也看到員工與領袖,可以如何運用自身的互動形態,直接改變意念流和激勵其他人培養良好習慣。將改善意念流、幫助彼此交流和聯繫個群體視為自身職責,或許能非常有效提升績效。在下一章,我將探討我們如何利用社群網絡誘因,更有系統地達成這些目標。我將說明我們可以如何利用社群網絡誘因極快地發展組織,幫助組織解決變動環境中的難題。」
ch7 組織變革 / 利用社群網絡誘因創造即時組織,引導它們度過顛覆式變化
- p.127 摘「以前因為要蒐集足夠數量的連續、細緻數據十分困難,社會科學分析往往限於檢視變化的先決條件或是大型、緩慢的現象,例如人口結構變化或長期的健康趨勢。」
- p.128 美國國防部紅氣球挑戰賽 The Red Balloon Challenge
- 不可能靠傳統的情報蒐集方法
- 團隊發展出邀請者機制,對社群關係的投資
即時組織
- p.132 談維基百科的內容貢獻者與編輯,持續交流發展出一些互動形態,這些形態會演變以滿足這個迅速成長的組織的需求。圍繞著這些互動習慣的同儕壓力,非常有效且高效地促成協調的行動。
壓力下的組織
- p.134 摘「一項新產品、一套新電腦系統或公司組織的改造,通常意味著所有人的工作均有所改變。各人必須協調的工作對象、各人的具體工作內容和分工方式可能因此改變,這一切意味著組織迫切需要創造和採納新習慣,組織內部因而有較大的參與需要。」
信任
- p.135 摘「直接互動的頻率,能準確預測兩人之間的互信程度。而互信增強,可促進意念交流,進而提升生產力。」
- p.136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by Robert D. Putnam.
- p.136 摘「傳統的市場思維,會使我們成為彼此競爭的人,但我們並非只是競爭者,我們還是意念、商品、善意和資訊的交易者。」
- p.137 摘「我們應重視有助增強意念流的職業,例如教師、護士、牧師、從政者,以及替慈善機構或破落城區醫院工作的醫生與律師,包括公設辯護律師等。」
下一步
- p.137 歸納本章:
- 闡述了意念流如何影響工作團隊和組織的集體智慧
- 我們可以如何應用視覺化技術來改善意念流
- 闡述了社群網絡誘因可以如何用來發展組織和幫助組織經歷變革
社交訊號
- p.138 《Honest Signals》書中說明了:無論內容如何,互動形態可準確測量意念流和決策。
- p.141 cogitocorp.com 公司,針對社交訊號進行商業應用。
第三部 資料導向的城市
ch8 感測城市 / 行動感測技術使城市變得更健康、安全、高效率
- p.144 摘「但是,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必須徹底檢討現行的做法,不能滿足於按職能分隔的靜態系統,包括水、食物、廢棄物、交通、教育和能源等,必須視它們為動態和整體的系統。我們需要由公民的需求和偏好來推動的自我調節聯網系統,而非僅關注服務可取得性與分配的系統。」
- p.145 “Society’s Nervous System: Building Effective Government, Energy,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s” 我們必須利用新科技建立一個「神經系統」:
- 這個架構首先感測我們的處境
- 然後結合這些觀察與需求和動態的反應模型
- 最後再根據這些模型所產生的預測進一步調整系統,以配合系統面臨的需求
- p.145 以手機資料為基礎的「數位傳記 digital biographies」
行為人口群
- p.147 Sense Networks 公司
- p.148 「夥 tribes」、「行為人口群 behavior demographic」
- p.149 摘「多數人在時間的運用上受到許多限制,因此工作有時、睡覺有時、玩耍有時。用餐時間、下午茶時間,以及與朋友相聚的時間,均遵循某種每天或每週的規律。但我們的整體生活形態又如何呢?如圖13顯示,我們出門和回家的時間,決定了城市的節奏,也決定了交通、能源、娛樂和食物的尖峰需求。」
- 對多數人來說,首要的形態取決於平日的工作:何時上班、何時回家,以及走什麼路(通常每天相同)。
- 第二重要的形態是週末和假日,典型行為是到住家或工作場所以外的地方,可能包括在外留宿。
- 第三種形態則是不可預測的,那就是我們的探索活動,通常是購物行程或短途旅遊,其特別之處在於沒有緊密的組織。
- 這三種形態通常占我們的行為 90% 以上。
交通
健康與疾病
- p.152 Google Flu Trends
- p.153 Ginger.io (At Ginger.io, we use smartphon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care. Our app uses sensor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phone and self-reported information to identify people who may need help.Providers can use this data to deliver support to the 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time—making care more timely, effective and engaging.)
- p.155 “Modeling Infection with Multi-Agent Dynamics” by Wen Dong, Katherine Heller, and Alex Sandy Pentland
介入社群網絡
- p.156 摘「相對之下,運用社會物理學建立社會規範,則仰賴影響社群網絡。下列是站在社會物理學的角度,自然會想到的三種介入社群網絡的方式。」
- 社會動員,對於某些任務來說,極其重要。
- 調整社會網絡,以確保意念足夠多元。
- 利用社群參與,有助於解決公地悲劇的問題。(公地悲劇 Tragedy of the commons)
社會動員
- p.157 摘「在我看來,這種誘因的首要用途將是創建組織,而非解決短期的危機。」
調整社群網絡
- p.157 摘「我們藉由提供小誘因給社群成員,調整了社群中的意念流,使得孤立的人增加與其他人的互動,而陷於回音室的人則減少社群中的互動,轉向社群外的探索。」
利用社群參與
- p.159 摘「利用社群網絡誘因提升在地社群對某些問題的參與,這種介入有助解決公地悲劇的問題。如第四章所述,基於其他人的行為改善提供獎勵,會產生促進合作的社會壓力,而這種社會壓力促進的行為改變,總是大於獎勵當事人自身的行為改變。」
從數位神經系統到資料導向的社會
ch9 城市科學 / 社會物理學和大數據如何徹底革新我們對城市和發展的理解
城市的社會物理學
- p.162 “Urban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able to Density-Driven Tie Formation” 提出數學模型,基於面對面接觸距離內的人數,描述社會聯繫如何驅動城市中的意念流。
- p.162 摘「必須注意的是,這種社會物理學的城市觀,異於階級和專業化的經典模型,因為它集中關注意念流。就此而言,社會物理學類似那種以工廠的鄰近程度和貨物運輸成本,來解釋城市製造效率的模型。差別在於,社會物理學在概念上視城市和企業為意念工廠,因此關注焦點是意念流而非貨物流。」
- p.163 摘「就此而言,社會物理學也是在探討社會學、地理學和經濟學長期以來關注的課題:人口密度與創新、創造力,以及沿著社會聯繫的擴散有何關係?社會物理學的重要新貢獻,是將這些概念整合進單一數學模型中,可以用密集、連續的行為數據,以及可得的經濟和社會結果數據檢驗。社會聯繫密度和意念流,不必訴諸層級結構、專業化或類似的社會構造,便能為人類互動形態、移動形態與城市應繫特徵,提供簡單和具生產性(generative)的連結。」
城市中的社會聯繫
- p.163 城市中社會聯繫形態:兩個人建立某種關係的可能性,取決於「干預機會」的數目。這個概念的核心是:如果一群人之中有很多可以成為朋友的人,則你和當中某個陌生人成為朋友的可能性會比較低。
- p.164 摘「圖15顯示,我們的社會聯繫模型準確描述了,這兩種社會形態如何隨著人口密度增加而改變。這兩張圖顯示,有關社會聯繫與距離關係的同一個簡單數學模型,能為面對面、電話、網路和社群網絡互動提供一致的預測。一個量化預測模型適用於這麼多的現象,而且而且適用的規模如此多樣。」
探索城市
- p.166 摘「檢視人類行為的另一種大數據資料是信用卡資料。」
- p.168 摘「他們最少到訪的場所,最有可能帶給社群網絡中所有人一種新的經驗。到偏遠場所探索新意念往往有較好的效果,而且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經驗,則被在地社群中的參與提升至社會規範的地位。」
好奇心與探索
- p.169 摘「人們的探索活動是無限制的,大家似乎從未停止光顧新商品和體驗新服務。...由此看來,當人擁有充沛資源時,驅動探索行為的是他們的好奇心和社會動機,而非渴望找到實惠的價格或更好的商品。」
- p.170 摘「驅動探索活動的,看來是人性中對接觸社會和新奇事物的渴求。」
城市中的意念流
- p.170 摘「既然我們已經對探索和城市中的社會聯繫網絡有更多的了解,便可以提出下列這個問題:一個城市的生產力,真的能以意念傳播多遠和市民多快能接觸到新意念來預測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計算個城市中的意念流動率,然後與 GDP、專利數量和類似的產出指標比較。相關計算的細節,可參考本書附錄四 <數學>。」
- p.171 摘「圖17 沿著社會聯繫的意念流動模型,能夠準確預測每平方哩 GDP。」
- p.171 摘「意念流動率本質上取決於住在同一城市的居民有多容易互訪和互動;不過,有幾個因素可以影響意念的流動。...因為意念流取決於運輸效率...由此看來,這些國家若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的品質等級,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將可大幅提升。」
設計更好的城市
- p.1˙72 摘「傳統的城市發展理論強調市場和階級,暗示某些產業或新類型受過高度訓練勞工的專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生成模型 generative model。相對之下,社會物理學則提供了一種不需要這些特殊社會結構、看似可行和基於實證的模型。這種模型僅仰賴人類社交互動的細緻特徵,如社會聯繫的分佈、沿著這些聯繫的意念流動,以及這些意念藉由同儕群體中的參與,轉化為新行為核心社會規範的方式。」
- p.1˙73 文章中簡單提到了美國都市規劃倡議者 Jane Jacobs。
- p.1˙73 文章談到瑞士蘇黎世的城市規劃策略:
- 一個規模驚人、快速、票價便宜的輕軌運輸系統,民眾可運用它快速、方便地進入蘇黎世市中心,因此樂於住在市中心四周生活成本較低的小鎮和鄉村。
- 多數人仍在村鎮中工作,而所有人要參加市中心的活動也很方便,城市和鄉村生活因此不會截然分隔。
- 市中心能維持興旺的工作和文化環境所需要的新意念密集流動,而周遭的村鎮也能擁有維持健康狀態所需要的有力社群參與。
- p.1˙74 文章談到底特律規劃者也試圖運用類似蘇黎世的方式來進行城市再生。
資料導向的城市
- p.174 摘「社群網絡結構對資訊和意念的獲取有重大影響。社會聯繫密度是決定個人之間意念流動的關鍵因素,而這種意念流則決定了新行為的傳播。密集的社會聯繫,產生較強的意念流,進而促進生產力和創新發明。有關意念如何傳播和轉化為新行為的數學,相當準確地解釋了在各種地理環境下、特徵不一的城市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是可以真實觀察到的。我們不必訴諸有關社會階層、專業化或其他特殊社會構造的假設,便能解釋 GDP、研發和犯罪活動,如何隨著城市人口成長而增加。」
- p.176 摘「不過,數位通訊有望幫助距離遙的群體維持聯繫。...遺憾的是,目前十分方便的數位通訊,已經很容易產生『回音室』,使謠言和同樣的意念在當中一再流傳。但如果我們可以開始追蹤意念的出處,我們也能開始突破回音室。」
下一步
數位網絡vs.面對面互動
- p.178 摘「驅動多數數位互動的是現實世界中的互動,但信任關係一旦建立,即使雙方分隔兩地,數位媒介仍可增強彼此的互信。」
第四部 資料導向的社會
ch10 資料導向的社會 / 資料導向的未來是什麼模樣?
- p.178 摘「成功的資料導向社會,必須能夠保證我們的資料不會被濫用,特別重要的一點可能是,保證政府不會濫用因為可取得這些鉅細靡遺的資料而掌握的力量。要發揮資料導向社會的潛在好處,我們需要我所稱的「資料新政 New Deal on Data」,以可行的方式保證公共財所需要的資料容易取得,同時保護公民。我們必須發展出精密得多的有利隱私工具,並且達成重要共識,使得我們可以用個人資料建立更美好的社會,同時保護一般民眾的權利。
- p.182 摘「因此,資料新政的主旨必須是提供監管標準和財務誘因,鼓勵資料擁有人分享資料,同時兼顧個人與社會整體的利益。我們必須促進個人之間的意念流,而非只是著眼於企業或政府部門之間。
資料新政
- p.183 引用英國法系 common law 所有權包含占有權、使用權和處分權的概念:
- 你有占有自身資料的權利
- 你有權完全控制自身資料的使用
- 你有權清除或散佈你的資料
- p.184 美國消費者隱私權利法案 Consumer Privacy Bill of Rights
- p.184 歐盟個人資料保護宣言的研擬
執行
- p.184 摘「當前的典範作法,是一種名為『信任網絡 trust networks』的資料分享系統。信任網絡結合一個電腦網路和一份法律契約,前者記錄每一項個人資料的使用者權限,後者載明資料可做何用途與不能如何使用,以及針對違規行為的處理方式。」
- p.185 資料導向設計中心 Institute for Data Driven Design
- p.185 開放式個人資料儲存 open Personal Data Store, openPDS (參考影片:Open PDS: Privacy through Personal Data Stores)
狂野的網路
- p.185 摘「當然,目前網路上已經有大量的個人資料,它們多數是使用者向個社群網站、部落格和論壇貢獻的資料,也包含網路商店和組織蒐集到的交易和登記資料,以及上網者的瀏覽和點擊紀錄。」
- p.186 Google Dashboard
- p.186 Google 工程師組成的資料解放陣線 Data Liberation Front,宗旨是使「用戶有能力控制他們儲存在任何 Google產品中的資料」,目標是「使資料更容易匯入和匯出」。
資料導向的系統:各種挑戰
- p.187 摘「不過,利用這種巨量資料建立較佳社會體系的最大障礙,並不在於規模或速度,甚至不在於隱私和分享資料的問責問題;最大的挑戰在於學習如何根據對數十億次個人互動的分析,建立合適的社會體制。我們需要社會物理學,這樣才能從基於一般情況和刻板印象的系統,轉向基於個人互動分析的系統。」
(挑戰一)超越封閉的實驗室
- p.188 摘「我們檢驗和改善政府與組織的傳統方法,對建設資料導向的社會作用有限。連我們通常使用的科學方法也不再可行,因為潛在的關聯太多,標準統計工具無法產生有用的結果。原因在於當資料如此豐富時,我們很容易被偽相關所誤導。...我想說的是,正常分析方法不足以回答此類問題,因為我們不知道全部的可能情況,因此無法擬出可檢驗、數目有限的明確假說。我們必須想出在現實世界中檢驗因果關係的新方法,不能再仰賴實驗室實驗,必須在現實世界中做實驗,而且通常必須仰賴巨量的即時資料流。」
- p.188 摘「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料有很多事與人類行為有關,而我們的問題往往是常識釐清身體狀況與社會結果的關係。在我們建立可靠、經過充分驗證和量化的社會物理學理論之前,我們將無法像現在可靠地設計橋樑和測試新藥那樣,以簡單、明確的方式擬出和檢驗假說。因此,我們必須超越目前使用、基於實驗室封閉式問答過程,開始以新方式管理我們的社會。」
- p.188 Trento 發起 open data city,合作單位有 Telecom Italia、Telefonica、Fondazione Bruno Kessler、Institute for Data Driven Design。此實地實驗室的詳細情形,可以參考此網站(http://www.mobileterritoriallab.eu/)。此計畫的研究問題在於:希望了解個人資料服務工具能否在整個城市的層面提高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
(挑戰二)對人類理解能力的挑戰
- p.191 摘「建設資料導向社會的第二項挑戰,在於類有限的理解能力。...這些非常精細的數學模型,雖然很適合用來設計交通、電力等方面的自動系統,但對指導個人決策則幾乎是無用的。為了協助政府和公民在社會事務方面做出良好的決策,我們必須建立一套以人為尺度、可直觀理解的社會物理學。我認為,人的直覺與巨量資料數據之間必須有交流,而這是今日的多數管理系統所欠缺的。目前,多數人對如何使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其意義和該相信什麼,並沒有什麼概念。一種超越市場和階級的新語言,一種能描述人際間的具體關係如何決定事物變化的新語言,將能幫助我們建立這樣一套社會物理學---我希望本書的語言與概念,可以幫助我們達成這個目標。」
社會物理學與自由意志和人類尊嚴
- p.192 摘「我們的個人自覺信念體系,是由基於事實和假設的推論形成的,這使我們得以推論出一整套結論。我們只需要改變一項核心事實、假設或規則,整個信念體系便可以戲劇性地翻轉。這種脆弱的生成能力 generativity 並非只是理論上可能,許多人參加新兵訓練或被吸收進狂熱教派時,也會發生這種巨大改變。在那種情況下,個人的整個信念體系,能在短短數天或數週內改變。基於所有人共有規律的社會物理學,無法解釋個人信念體系的這種易變性。」
- p.193 摘「社會物理學的力量源自下列這項事實:我們的日常行為幾乎全都是習慣性的,主要是基於觀察他人行為所學到的一切。因為我們的多數行為,是出於習慣和基於看得見的實際經歷,也就是聽到的故事、看到的行動等,它們可說是重複的形態。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像觀察猩猩或蜜蜂那樣觀察人類,並推論出行為、反應和學習規則。不過,我們知道人類不同於猩猩或蜜蜂,總是有一個看不見的內在思考過程,而這種思考能力有時會發揮作用,擊敗我們最好的社會物理學模型。因此,雖然我們可以應用社會物理學,根據人類典型的日常行為模式,來設計生活空間、交通系統和政府,我們總是必須為異常的個人抉擇留下空間。令人意外的是,資料顯示,偏離正常社會形態的情況僅占數個百分點。因此,我們必須非常小心照顧這些個人創新的『綠芽』,不屈服於僅支持最常見的形態以節省成本之意見---相關詳情,請參考本書附錄三 <快思慢想與自由意志>。」
- p.193 摘「我們的多數態度與想法,是綜合他人經歷的結果,這正是文化和社會的基礎,也正是我們可以合作,為共同目標努力的原因。」
- p.193 摘「建立一門涵蓋個人差異和個人之間的關係、量化且有預測能力的社會科學,或許能戲劇性地改變政府官員、企業管理階層與公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他們可以利用社群網絡誘因建立新的行為規範,而非仰賴監理罰則和市場競爭。想像一下這種政府決策方式:結合『紅氣球挑戰賽』技術(第七章)和群眾智慧(第二章),招募數千萬人為社會問題出謀獻策,並在數百萬場市民大會上爭取支持;這是有可能做到的,而且可能系統性地優於今天的決策機制。為了實現這種轉變,我們需要一套人人能懂、已實證比市場和階級的舊語言更有用的新語言和道理。我認為,社會物理學的語言---探索、參與、社會性學習,以及意念流測量等---有發揮這種作用的潛力。」
ch11 為和諧而設計 / 社會物理學如何幫助設計以人為中心的社會
- p.196 摘「這種社會模式源自十八世紀的自然法 natural law 理念:人類是自利 self-interested 和自我指揮的,會在所有社會交易中,持續嘗試藉由交換商品、協助和恩惠獲得好處。在這種理論下,公開競爭是個人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們能將所有代價(例如污染和廢棄物)納入考量,這種公開競爭將能產生一個有效率的社會。...這種十八世紀的人性論,真的能構成現代社會所有領域的良好運作模式嗎?我認為不能。」
競爭與合作
- p.197 摘「事實上,社會中的競爭,主要可能不是在個人之間,而是在成員彼此合作的各個同儕團體之間。此外,每個機會或威脅所涉及的同儕團體,是由一組不同的人所組成的。」
階級與同儕團體
- p.198 摘「有共同規範的同儕團體,與傳統意義下的階級不同,因為其成員並非僅以傳統特徵界定,例如收入、年齡或性別(傳統的人口統計資料);技能與教育(馬克斯韋伯說法);或是他們與生產工具的關係(馬克思的說法)。這種團體的成員,在特定處境下是同儕關係,一個人有時是因為某種共同興趣而屬於某個同儕團隊(例如因為喜歡歌唱而加入合唱團),有時是因為共同的經歷(例如高中畢業時同班),也可能是因為共同的職業(例如大家都是消防員)。因此,一個人雖然僅屬於某個階級,但他可能是很多個不同同儕團體的成員。在每一個同儕團體中,各成員互相學習,創造出一套因興趣、經歷或職業而異的共同常識。」
- p.199 同儕團體之間也會因為同一個人同時參與不同團體,而相互影響。
- p.199 摘「由此看來,政治或經濟標籤,例如資產階級、勞動階層、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等,傳遞的往往是不準確的刻板印象;在這些群體中,成員個人特質與渴望其實各式各樣,差異很大。因此,以階級或黨派推論社會是不準確的,可能導致錯誤的過度概括。在現實世界中,一群人必須有有力的互動,而且互相承認彼此是同儕,才有可能發展出深刻相似的規範。」
市場與交換
- p.199 摘「市場是一個有問題的理想化概念:我們想像每一位市場參與者,都能夠看到所有其他參與者,並且與他們平等競爭。但事實上,有些人的關係比其他人好,有些人的見識比其他人廣,而有些交易因為距離、時機或其他次要因素,比其他交易來得困難。」
- p.201 摘「然而,現實中的市場比較像圖18 B中的交換網絡:買家與賣家的關係相對受限,而且是不對稱的。」
- p.201 “The Network of Origins of Aggregate Fluctuations” 分析美國官方有關的公司會向哪些供應商採購,並發現美國經濟中的產業間關係多數是受限不對稱關係,具體交易關係的一個複雜網絡。
自然法:交換而非市場
- p.202 摘「換句話說,許多早期人類社會的運作,比較像是交換網絡遠多於市場,社會中並無市場機制或定價機構去確定商品或意念的價值。移動能力有限,意味著供應和需求也受限;每次交換最多僅限於幾個人之間,而聲譽主要是藉由一對一互動掙得,不是藉由某些中央機關共享。」
- p.203 “Existence of Stable Exclusive Bilateral Exchange in Networks” 運用賽局理論,以數學方式檢視早期人類社會典型交換網絡的特質,希望了解早期社會與市場導向的社會是否有相同的特質。在數學分析中發現:
- 在一個基於交換網絡的社會中,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在網絡中局部發揮作用,而且不需要外部的聲譽機制或仲裁。此外,交易者社會在某些重要方面優於競爭者社會,交換網絡能像市場那樣公平地分配商品,而且能為個別成員提供較佳的支援,面對外來衝擊時也可以有較佳的抵禦能力。
- 因為穩定性和信任程度較高,交換網絡的動態本質上會使這種網絡變得公平,其中關係產生的剩餘價值會由相關人士平分。
- 研究成果暗示著「無形之手」主要源自人際交換網絡中的互信、合作和強健特質,而非市場運作的神奇力量。如果我們希望建立公平、穩定的社會,必須寄望於人際間的交換網絡,而非市場競爭。
- 穩定卻並非是和平的,例如部落之間的戰爭。主要是意念流量很低所致:社群中的高度參與加上社群外的探索不足,往往導致僵化和孤立的社會。
- “Neocortex Size As a Constraint on Group Size in Primates” 事實上,證據顯示,我們現在擁有的可信同儕的數目,與數萬年前大致相同。
- 這種相對穩定的小型可信同儕網絡,仍然主導我們的飲食、消費、娛樂和政治行為習慣,甚至是我們的科技採用習慣(如第三章所述)。面對面的社會聯繫,也主導企業的產出,甚至是大型城市的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見第五章與第九章)。這意味著即使擁有現代數位媒體和交通網絡,新行為在社會的普及仍由在地的人際交流主導。雖然探索活動遠比以前活躍,但我們的社會仍是以交換網絡為基礎。
網絡社會的設計
- p.205 摘「那麼,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些有關人性的洞見,諸如社會性學習和社會壓力十分重要,以及人類社會本質上較接近交換網絡而非公開市場等,來設計一個較符合人性的社會?社會物理學暗示,我們首先應集中關注意念而非財富的流動,因為意念流是文化規範和創新的源頭。經濟理論仍然為社會中意念流的設計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模板,但我們必須以較準確的人性概念為基礎,因為我們並非只是經濟動物,我們的模型必須包含較廣泛的人類動機,例如好奇心、信任和社會壓力等。我們也必須考慮人類社會的社群和動態網絡性質;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集中關注如何創造適當的意念流,幫助個體做出正確的決定和發展有用的行為規範。我認為,我們正在興起的高度網絡化社會,必須考慮三個設計標準:社會效率 social efficiency、運作效率 operational efficiency、以及韌性 resilience。」
(設計標準一)社會效率
- p.207 談到「老大哥社會 big brother society」
- p.207 除了公開市場,還可以靠交換網絡達至社會效率,藉由設立可信賴的數位交換網絡,促使「無形之手」發揮作用,同時提升公平、信任和穩定程度。
- p.208 「熟悉的陌生人」、信賴網絡
- p.208 銀行間的資金轉帳系統 SWIFT
- p.209 “Positive Interactions Promote Public Cooperation”、“Social Learning Promote Institution for Governing the Commons” 相關研究顯示,我們的社會本能和快速的推理能力,應該還是特別適合在交換網絡中發揮。
(設計標準二)運作效率
- p.210 摘「達成運作效率目標的其中一步,是創造一種開放的公有資料,使我們得以即時看到『大局』。但這種『上帝之眼』不必包含每一項資料,一般只需要與當前任務相關的總合匿名資料即可。這種總合資料可以用制定宏觀的政策和規管實體社會系統,其他人則可以藉由個別的私下交換,以私人資料調整系統。」例如彙集匿名的醫療紀錄。
- p.210 摘「在此同時,乏人注意的一個環節,是如何使人們採用這種資料應用可能產生的見解。相關系統必須符合人性才能產生作用,因為若非如此,人們不會合作,結果不是忽視它,便是誤用它。」
- p.211 摘「改善社會體系的關鍵,在於即時監測情況、持續探索最好的應對意念,同時維持社群參與,以便能以協調、一致的方式來應對情勢的變化。...換句話說,探索好意念將發生在數位領域,但尋求共識的社群參與,將主要是靠面對面的互動。藉由個或半群體之中與之間的不斷探索和參與,我們或許可以擴大應用群體動物的古老決策程序---從蜜蜂到猩猩等群體動物均採用這種決策程序,而兼具快思和慢想能力的人類,至今也仍需要這種程序來建立共識。」
(設計標準三)韌性
- p.212 摘「我們在設計新體系時,有必要降低這種系統失敗的發生機率。社會體系若是無法快速、準確地因應形勢變化和各種威脅,將無法滿足人類的現代需求。...站在社會物理學的角度,這基本上是社會性學習多快發生的問題:我們可以如何非常快速地整合來自所有地方的資料(包括意料之外和非傳統的資料來源),然後使用這些資料可靠地調整社會體系?」
- p.212 提到了「災難管理」
- p.213 摘「這一切暗示,為了維護整個社會的健全,我們需要一組多樣化、相互競爭的社會系統;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運作方式,而且在必要的時可快速擴展功能。當我們要調整一個系統,以造就最佳的意念流時,正好能達致這種健全性。」
- p.214 提到了階層式組織決策,也需要改善其組織方式。
以數據推動發展
- p.214 案例介紹:以非洲象牙海岸全國公民為基礎的大數據公有資源,以及相關研究專案
- 時間:20130501
- 計畫網站:D4D Data for Development
- 參與單位
- Orange 公司
- Robert Kirkpatrick United Nations Global Pulse
-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Association 全球通訊系統協會 GSMA
- 比利時魯汶大學、MIT、象牙海岸布瓦凱大學...
- 各個研究機構參與進行專案
- 資料
- Orange 電信業者的資料
- ...
- 這些資料的散佈受到一份法律契約規管,指名用途等。
- 專案
- 貧富地圖
- 族群邊界地圖,社會斷裂帶 social fault zones
- 交通分析,與改善方案
- 流感、愛滋病、瘧疾等疾病傳播情況,以及公共衛生方案的調整
總結:普羅米修斯之火
- p.217 摘「我們必須從個人互動網絡,而非市場或階級的角度去思考社會。為了做到這一點,我提出一個社會物理學的框架,扼要敘述了人與人之間的意念流動,如何塑造企業、城市和社會的規範、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
- p.217 摘「我們利用大數據瞭解具體的意念流形態,藉此創建社會體系,便可預測社會動態如何影響金融和政府決策,或許能大幅改善我們的經濟和法律體系。首先,我們可以開始利用社會物理學的各項工具改善意念流,因而有望提高社會的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密集、連續的資料,加上意念流視覺化,也可以賦予我們監測政策表現、迅速視需要調整和修正政策的空前能力。」
- p.218 City Science (MIT)
附錄
附錄一 現實探勘 reality mining
- p.221 計算社會科學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 p.221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闡述了計算社會科學運用廣度、深度和規模空間的資料,增加我們有關個人、群體和社會的知識之潛力。
- p.222 實地實驗室研究的關鍵目標之一,是同時搜集多種網絡模態 networking modalities 資料,例如面對面互動、電話通話、電子郵件等,以增進對於其特性和相互關係的了解。利用下列元件:
- 數位感測平台:社會計量識別牌或智慧型手機,作為原位社交感測器 in situ social sensor,以掌握使用者的活動特徵、親近網絡和互動形態。
- 調查:月度調查、每日調查...。
- 購買行為:藉由搜集收據、信用卡帳單。這部分會以可能受同儕影響的類別為目標,例如娛樂與用餐選擇等。
- 數位社群網絡資料搜集應用:參與者安裝一個社群媒體應用程式,記錄有關他們的線上社群網絡的資料和交流活動。
- p.223 摘「根據這些自動搜集的資料,我們很容易掌握社會物理學真正關心的東西:網絡和意念流。...測量這些網絡,使我們得以了解實驗對象接觸各種意念和體驗的狀況。基於對這些接觸的了解,我們可以估計人際間的社會影響強度並計算意念流,這使我們得以準確預測群體的決策品質、生產力和創造性產出。」
社會計量識別牌
- p.224 摘「一個組織中最有價值的意念流,是面對面和電話交談,因為這種交流傳遞最複雜、敏感的資訊。」
- p.225 社會計量識別牌的功能包括:
- 藉由集合多名實驗對象的數據,得出有關群體能量、參與和探索的數據。
- 測量個人的能量水準、肢體語言呈現的外向程度和同理心,以及與流動狀態相關的節奏形態。
- p.226 摘「這種識別牌蒐集的資料,正在改變辦公空間的佈局設計,也正在改變企業對互動形態的認識。」
手機感測
- p.226 以手機為中心的社交活動和行為感測系統 funf
- 超過二十五種基於手機的連續訊號
- 其他類型的資料
- 實驗對象手動輸入的類型
- 包括嚴格的隱私保護措施
- p.226 摘「這些資料使我們得以自動重建實驗對象社區的多種網絡模態,例如他們的電話通訊、面對面的互動、線上社會關係,以及手動自報的網絡等。」
附錄二 開放式個人資料儲存
- p.229 摘「演算法幫助服務使用者加強與世界的聯繫,提升生產力和獲得更多娛樂。這些應用也彰顯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資料,具有驚人潛力和潛在風險。」
邁向個人資料儲存
- p.230 開放式個人資料儲存 open Personal Data Store, openPDS
- p.230 網路空間可信身分國家策略 National Strategy for Trusted Identities in Cyberspace, NSTIC
- p.232 摘「將個人的非總合資料匿名化是很困難的,專家已表示這是『演算法上不可能』的能題。」
動態隱私:一種新典範
- p.232 摘「人們已經提出很多保護或模糊處理個人資料的方案,但這些方案沒有一個能滿足現今記錄的高維度、多模態和持續演變資料的需要。我們研擬出動態隱私的概念,以便將演算法上不可能解決的匿名化問題,轉化為一個較容易處理的安全問題,其做法是回答問題,而非允許服務業者存取原始資料。」
用戶體驗
- p.233 闡述結合 PDS 的 Foursquare 版本如何運作。
實際應用的例子
- 心理訊號的偵測和計算分析計劃 Detection and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Signals, DCAPS
附錄三 快思慢想與自由意志
快思
- 快思是比較古老的系統,即使問題涉及複雜的折中,也能使我們馬上得出答案。快思這種能力,也很善於找到型態和聯想。我們的快思能力擅長從我們自身的經驗和接觸他他人的經驗中學習,但他陷於形成聯想,不會動用抽象推理。快思是我們繼承人猿祖先的能力,早期人類的心智能力,很可能主要基於這個系統。快思基於選擇看似有用的意念,包括一項行動,採取行動的背景,以及可能的結果等等,做為未來的行為規範。因為快思是很自動、不自覺的,我們對於選擇那些意念作為行為模範理應非常審慎。因此,我們建立新行為習慣的速度非常慢,這點並不令人意外。我們往往需要看到某個意念有很多成功的粒子,才會將它納入我們的行為習慣中。因始與正在試驗相同意念的人往來,是我們形成新習慣的典型方式。觀察他人的經驗提供了必要的事例,幫助我們判斷自己採用某個新意念,是否將會成功。
慢想
- 雖然快思的效果很好,其根源看來至少可追溯至一億年前,而且可能是所哺乳類動物所共有,他也有一些實在的缺點,因為仰賴聯想這種機制,來選擇當前處境下的正確行動,本質上是有侷限的。事實上,康納曼和一些學者推測,人類會發展出慢想的能力,很可能正是快思的局限所造成的。
- 慢想是基於個人推理的信念,以及看似有意義的觀察,也就是一些未來可能有用的事實。慢想基於規則與深思,因此處理不確定的新意念是安全的,因為我們最終可以確定這些意念,是符合我們相信的其他事物。所以,我們快速了解新事實,而且持續參與探索行為是有道理的,如第二章所述,探索行為可以增強我們做出好決定的能力。
- 語言與慢想緊密相關,雖然我們有時會透過特別難忘的故事,將其他人的經驗整合進我們快思習慣中,但語言真正的力量,在於它使慢想信念結構得以傳遍一個群體。儘管透過慢想得出結論通常是緩慢和費勁的,慢想對於人類生存能力的關鍵貢獻,可能在於它使我們的以突破此時此地和熟悉經驗的界線。
- 在許多情況下,快思優於慢想,這點令人感到驚訝。當問題複雜且涉及不同目標的折衷時,快思中使用的聯想機制,通常勝過較緩慢的推理機制,當我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做出決定時,情況尤其如此,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絕大多數的日常行為是仰賴快思,我們根本就沒有時間藉由慢想將事情想通
快思加上慢想
附錄四 數學
- p.244 摘「我們如何能在互動網絡未知的情況下,替社會體系中個體之間的影響、社會性學習和同儕壓力建立模型?在本附錄中,我將做下列四件事:
- (1) 檢視影響模型,這個模型利用獨立的時間序列,估計系統中一名行動者的狀態如何影響另一名行動者的狀態;
- (2) 說明這個一般架構,可以如何用來替跨數種模態的社會性學習建立模型;
- (3) 說明如何預測社群網絡中的行為變化傳播(意念流);
- (4) 解釋如何利用社群網絡誘因改變意念流。
- p.245 摘「不過,以前的影響模型很難,甚至是不可能用來根據現實世界的觀察來預測行為變化。經典擴散模型,如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 的研究,適用於模擬,但缺乏數據擬合和預測能力。社會科學界使用的統計分析,如匹配樣本估計,僅對辨識網絡效應和機制有用。最近,計算機科學有關推斷網絡結構的研究,假定一個簡單的擴散機制,僅適用於真實網絡的人工模擬數據。...我們的影響模型,是建基於影響的一個明確抽象定義:某個實體的狀態,受其網絡鄰居的狀態影響並相應改變。網絡中每一個的實體,對網絡中每一個其他實體都有特定的影響力道,而每一段關係都可以根據這種影響力道衡量。...這就是社會物理學務實可行的原因,如果沒有這些有力的社會性學習和社會壓力效應,我們將必須替每個人的具體思考模式建立模型。」
- p.246 摘「因此,藉由結合影響模型和測量接觸同儕行為的多寡,或測量社會聯繫的強度,我們可以針對某個人將採納某項行為的機率做出有用的預測。行為採納的變異,約 40% 通常可用這種方式預測;也就是說,我們的影響模型預測行為結果的效力,約與智商或基因構造預測行為結果的效力相若。」
實體之間的影響
- p.247 針對實體(可能是一個人) 的影響,提出數學描述下「影響的定義」。運用到馬可夫假設(Markovian assumption)。
- p.248 隱藏式馬可夫模型 Hidden Markov model
- p.248 摘「我們的模型是獨特的,因為它簡潔地將社群網絡與狀態相依性聯繫起來。」
- p.250 作者推導出「影響矩陣(influence matirx)」。
- p.250 估計影響模型參數的 Matlab 程式碼核問題範例,請參考 Influence Modeling of Multi-agent Interactions
- p.251 摘「這個影響模型與其他機器學習模型,擁有一些共同的侷限;推斷需要充分的訓練資料(training data),而且必須經過調整,才能得到最佳結果。最重要的侷限在於,我們試圖根據觀察所得的資料推斷出因果過程,而這些資料可能是很多機制產生作用的結果。如果我們發現兩個人的行為是相關的,那可能是當中一人受另一人的影響,但也可能是因為選擇(我選擇與和自己相像的人互動)或情境因素(你和我均受某事件或不在資料中的第三者影響)。最近有研究顯示,這些機制一般會混在一起,難以分得清楚。不過,因為我們有時間資料可以檢驗因果次序,也有網絡關係的不對稱性可以檢驗影響的方向,因此我們可以比僅擁有對稱關係橫斷面資料時,抱持更大(但非百分百)的信心。」
為多管道的影響建立模型(第三章)
引言
- p.253 三個事實條件:
- 行為變化底下的網絡,並非完全看得見。在這方面,我們的關鍵構想是,設法根據現代智慧型手機等感測器可輕易記錄的不同網絡的多個層面,推斷出一個最佳複合網絡,也就是預測行為變化能力最強的網絡,而非假定某個網絡是解釋行為變化的「真正」社群網絡。
- 行為變化涉及外生因素。行為變化的網絡分析往往假定,人們採納一項行為的唯一機制,是行為沿著觀察到的網絡傳播。實情當然並非如此,行為變化也可能是大眾媒體或觀察不到的網絡所造成的。我們在這方面的一大貢獻,是證明了儘管存在這種隨意性,我們仍然可以研擬出有用的預測工具。
- 個體在行為變化上的差異可能非常顯著,以至於網絡效應根本不可能從相關資料中看出來。例如有些人是早期採納者,有些人則是晚期採納者。
模型訓練
實驗結果
- p.257 摘「我們強調,我們的演算法並不處理網絡效應的因果問題;也就是說,我們並不嘗試了解網絡中的鄰居行為相似的確切原因。那可能是因為擴散(如我的鄰居告訴我)、類聚(如網絡中的鄰居有相同興趣和性格),或是某個共同的第三原因。」
社群網絡中的趨勢預測(第二章)
- p.257 摘「基於對社群網絡中接觸 (exposure) 的觀察,我們應該能夠計算一項新行為出現在某些個體身上,然後傳播至其他個體的機率。這便是我稱為意念流的現象,也就是新意念在一個網絡的傳播。」
- p.258 摘「請注意,對趨勢的接觸是可傳遞的;也就是說,展現趨勢的用戶產生接觸介質(exposure agents),這些介質可以沿著網絡中的社會聯繫,傳遞至暴露在趨勢中的用戶,而他們也可以將這些介質傳遞給他們的朋友,以此類推。因此,我們以一個網絡中隨機走動的介質之運動,代表一個趨勢的接觸互動。每一名暴露在趨勢 a 之中的用戶,平均產生 b 這種介質。...我們可以根據 PLocal-Adopt 計算 PTrend 的估計值,如亞舒勒和我的相關發表所述,我將 PTrend 稱為意念流。我們以數個全面的資料集,驗證我們的模型的準確性和預測能力,包括研究一個年輕家庭小社群社交面向的『朋友與家人』資料集,以及 eToro 資料集---一個由 160 萬名用戶構成的交易社群的金融交易資料。如後續段落所述,同一個框架也被用來替企業和整個城市的意念流建立模型,以及將意念流與生產力和 GDP 聯繫起來。」
企業與城市中的意念流(第六、九章)
- p.261 摘「為了將資訊和沿著社會聯繫的意念流聯繫起來以改變行為,我們必須兼顧快思和慢想。在數學上,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檢驗兩個不同的影響模型:其中一個是簡單傳染模式,接觸意念一次便足以促成行為轉變;另一個是複雜傳染模式,當事人必須多次接觸同一個意念才會採納新行為。」
社會壓力(第四章)
- p.262 公地悲劇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p.262 庇古稅 Pigouvian tax
- p.263 摘「這些政策實際上是向社會中所有人課稅,然後藉由補貼將稅收重新分配出去以促成合作。補貼能必須動用大筆預算,而這種重新分配也可能涉及不少的行政費用。這種政策社會效果並不理想,問題有兩個:(a) 因為高昂的交易費用,羅納德・寇斯(Ronald Coase)的理論在此失靈,簡單的再分配因此未能達致符合帕雷托效率(Pareto-efficient)的結果;(b) 這些政策假定社會由獨立的個體構成,因此漠視個人決定受同儕互動影響的事實。也就是說,外部性的標準模型,並不考慮社會中的同儕互動。」
- p.264 摘「我們的主要見解是:如果我們以當事人的同儕為著力對象,則同儕壓力可以放大獎勵目標個體的理想效果。庇古政策是以造成外部性的個體為焦點,而我們的機制則是以這些個體在社群網絡中的同儕為目標。其構想是鼓勵行為者 A 的同儕,對 A 施加(正面或負面的)壓力。」
- p.265 摘「結果顯示,在這個賽局的均衡狀態,只有感受到最大外部性的同儕會施加壓力。此外,在所有均衡狀態中,網絡中所有個體感受到的壓力均相同。結果是,社會剩餘(social surplus) 有所改善,但可能不是理想狀態。在獲得這些有關特性的結果後,我們接著探索如何基於社群網絡結構相關資料,利用審慎設計的社群機制達致最佳社會剩餘。我們能夠證明,社群機制能以低於庇古機制的預算和總成本,達致最佳結果。社群機制較佳,主要有兩個原因:
- (1) 當所有外部性均在庇古機制中被內部化後,不會有同儕壓力施加在產生外部性的行為者身上,因此需要額外的補貼;
- (2) 當施加同儕壓力的邊際成本,低於整個社會承受的邊際外部性乘以對同儕壓力的邊際反應時,社群機制中的補貼效應將會放大。補貼效應會隨著同儕間關係的強度增加,與施加同儕壓力的成本則成反比。」
- p.265 摘「我們預期,此類機制有兩方面的應用:(1) 旨在減少全球外部性如污染的公共政策;(2) 會產生網絡外部性產品收入的最大化,此類產品的例子有協作式搜尋引擎和社群推薦等。」
外部性與同儕壓力
社群網絡機制(獎勵同儕)
總結
注釋與參考書目
待放入
- Athena Wisdom 公司
- Orange 公司
- Privacy Principles
隨意補充
chewei
- 解讀偏好--用經濟學方法探究人類行為
- 摘:貝克認為,大部分的消費選擇行為彼此並非獨立,而是互相關聯的。他將過去經驗與社會影響納入兩個基本的資本存量--個人資本與社會資本中,並以此架構探討習慣、上癮、同儕團體、社會規範、廣告的影響力,以及家庭的愛與婚姻等多層面的行為。這使得經濟學家得以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探究許多傳統被視為經濟學無法跨越的領域,而大大地拓展了現代經濟學的研究範疇。
- [譯文] 咪齋做,要講!by zizek
- 摘:凱恩斯就把股票市場類比為要在云云美女相片中,找到最漂亮的幾位妞兒:「這並非透過最佳的洞察力挑出真正最漂亮那位,也不是凡夫俗子認為真正漂亮那位。我們面對的層次是,如何把握一般人所認為的一般審美標準」。
- 《都市生態經濟與能量》
- 基於人際網絡的相關探討成果,如何檢視地理環境、基於自然資源生產的特性。
- 生態系統服務:https://abcd.hackpad.com/GeYDxedWxVU
- Google’s Latest Ambition? Fix Broken Cities
- MyScript Cloud Recognition API allows developers to integrate handwriting recognition capabilities into their applications. MyScript offers accurate text recognition across all digital writing devices. It can also recognize math equations, gueometric shapes, and music notation.
- Logic in Action
- Autopoiesis 自創生理論
- 牛頓參與其中隱形大學社會網絡
- Why Information Grows: The Evolution of Order, from Atoms to Economies
- 5 Key Themes Emerging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Cities’
- 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與論述
- 如何建立資料科學團隊
- 提問
- 公共方案調整內容與過程,對於利害關係群體的衝擊,如何協調?
- 初級產業、工藝匠藝的技術知識傳遞,如何設想?
- 例如「從新經濟史研究談蓬萊米到臺灣」台大經濟系葉淑貞
- 例如「草根,知識與黑珍珠-屏東蓮霧技術發展的脈絡式研究」
- 「群體」如何構成?公司員工?社區?利害關係?開放街圖社群?
- 「城市縉紳化」議題如何處理?
- 在城市面向上,作者提出的看法,是否涵蓋「網路動員」、因網路而凝聚的線上社群以及該社群所發動的實體聚會或是實體計畫(例如台灣路殺社)?
- 當作者談及「促進生產力和創新發明」的時候,不太確定這類新創行為的屬性為何?例如指的是:社會福利面向的創新、政府制度的變革、新興服務產業的創業活動、或是文化藝術的活躍?
- 在資料上,如何處理非正式經濟、灰色經濟、制度化的「幽靈」經濟?例如開曼群島設立公司的實情。
- 針對「我們不必訴諸有關社會階層、專業化或其他特殊社會構造的假設,便能解釋 GDP、研發和犯罪活動,如何隨著城市人口成長而增加。(p.175)」另一個議題或許也在於除了解釋城市現象之外,對應/處理該現象,當然也是目標。而相關的社會構造假說,也未必是完全是空中樓閣,不同假設與社會物理學的數學模型之間,如何進一步相互參照而整合呢?
- 影響個人,仰賴同儕效應,可是同儕也不能什麼事都囊括吧?以及如何先影響同儕?
- 全球及各地的「行政法」,在社會物理學中如何被看待呢?
- 「我們必須徹底檢討現行的做法,不能滿足於按職能分隔的靜態系統,包括水、食物、廢棄物、交通、教育和能源等,必須視它們為動態和整體的系統。我們需要由公民的需求和偏好,來推動的自我調節聯網系統,而非僅關注服務可取得性與分配的系統。」
- 第十章 社會物理學與自由意志和人類尊嚴,提到仍有非主流的行為模式、內在思考過程等等,若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兩廂之間如何相互參照?
- 社會物理學如何看待「賽局理論」?
- 關於市場的探討篇章,是否也與公平貿易觀點可以銜接?
- 都市複雜與規劃:理解並改善都市發展 Cities, Complexity and Planning :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ing Urban Development
- 一种面向关系的物理学
- http://mp.weixin.qq.com/s/kSoySXgEwqEZ6SCB-Laf-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