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7/14 (五) 19:00 @五倍紅寶石
活動連結:
https://ocftw.kktix.cc/events/ogr-review
簡報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esNWJadgWiXL-lLI9SB8ZKEbsjGzUpUcz6fFjmWCHDg/edit#slide=id.g23dcebddf6_0_0
提問上 Sli.do
https://app.sli.do/event/gl7liulu/ask
側拍:
https://photos.app.goo.gl/alAd16Oxvr3MCizG2
clkao 引言:
開放文化基金會從去年開始有一個國際交流的專案,因為台灣社群有很多很新的成果,讓各國知道台灣的成果,讓台灣成功的案例可以擴散到其他地方。開放政府報告為什麼在國際交流的項目下?因為做交流發現需要有系統性的整理,台灣 2014-2016 年之間對於開放政府的整理,讓我們有個討論基礎。
我們想做台灣現況的分析,本來想做更多國際的比較,但後來發現做不完。國際比較案例比較少。報告希望是在過程中和這個社會一起對話一起協作。今天很開心在開放政府中有重要參與的人有出席。報告內容只是提供一個架構,之後報告內容會更完整。如果我們分析開放政府的模式是不錯的,可以繼續做之後的分析,也可以推薦其他國家使用。
介紹兩位研究員:立委落選人曾柏瑜,除了在 OCF 也有在新店深蹲協會。第二位是李梅君,UC Davis 人類學博士候選人,本來只是想要當 g0v 的研究對象。他研究這個社群,就陷入這個社群。報告本來也沒有要做這麼大,要做就要做多一點。
研究員介紹內容概要
mg:
2014 318 學運後,開放政府讓不一樣的議題在這個議題一起討論,2014 年到 2016 年是滿好的階段。
為什麼是這四個主題,因為我們參加 OGP,發現在開放政府下分了 50 幾個議題,我們羅列了很多,在重要性與議題聲量、可行性三者評估下,拉出開放資料、公民參與、公民科技。這是我們為什麼拉出這四個章節。即便我們覺得 2014 年之後開放政府成為浪潮,但是對大眾而言比較空泛。於是要讓大眾知道談開放政府需要哪些東西。
afi:
我們會大概介紹章節架構和關鍵發現。之後會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開始討論。
法律政策這塊,會去看相關的法律和行政命令,和一些些的政策檢討。沒有做得很詳細,只有大致的爬梳,政府架構的檢視,然後做國際的比較。
Key finding:
mg: 前面簡短的給大家概念。
第二章是開放資料。開始思考要用怎樣的角落。台灣在 Open data index 不錯,那是用量化的資料及盤點。無法看見政策脈絡和品質。於是用 Open Data Barometer: 資料集檢視、政策基礎、影響力評估。 不太一樣的地方,他們盤點 15 項,但不足以代表所有開放資料。參考 g0v 社群編寫的 20 累政府資料,下面還有細項。
網站正在進行中,之後可以讓大家針對我們的評分做 input。根據 Open Data Parameter,台灣在過去三年有段時間很強調衝資料量。在不同的面相,在政治和社會影響上推得非常弱。
Key findings:
clkao: 我忘了問一個重要的問題,有看過報告全文的請舉手。好,高達三成四成,謝謝大家。待會兒分組會討論比較細的東西。
chihao:
我只看到開放資料解釋的文件,這是一個報告。只看到韓國法規的立法相對完整,但是完整的意思是什麼
。對深度閱讀的人會比較容易被閱讀。
缺 reference?
chihao: 不一定是缺 reference,是缺link過去。可以更好應用超連結
TonyQ: 不太確定 TA 是誰?
clkao : 有中英文版本,英文是想讓外國人知道台灣到底做了什麼。國內的部分需要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整個 review。可以有討論的基礎。這些是重要的。從這邊去做一個討論的基礎。
mg: 從基礎整理開始。對象不是非常深度的參與者,但是希望把不同的意見收納近來。
TonyQ: 深度參與者讀起來痛苦的點是,不同角色的人看不到整體的拼圖,我只看到斷裂的三塊在那裡。困擾的點是我想要介紹丟這個報告,點進去哪個區塊都會覺得都太大,無法產生連結。我會有點迷失。每一章,可以針對讀者的身分(市民/專業工作者/⋯),加一些註解。在評論的部分可以加入索引。可以仿照 vTaiwan 加入註解。這份報告應該是一般公民和政府官員,他們要讀的東西不一樣。
clkao: 你們機關有專業版、兒童版之類的分別?
TonyQ: 目前還沒有。
clkao: 分組討論
afi: 會先更深入討論我們講的內容,講完之後會用便利貼的方式做討論。有個顏色會讓大家寫覺得好內容該留下來的地方。另一個顏色是寫不好的地方,你覺得需要拿掉,或是要怎麼改進。另一個顏色是哪些需要補齊的地方。
小組討論:第一章 法律與政策
Q1
Q2
長鋼:
怎麼讓民眾知道哪些資料已經被要過?
小彭:
(補充流程)
(沒記到 QQ)
英凱:
誠夏:
民眾陳情如何紀錄
資料開放如何在行政程序中安插
去年八月開始擔任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我自己身歷其境,就只是諮詢機關。官方代表三分之二,民間代表三分之一。二級機關從來沒有表決的動作。
怎麼去落實陳情跟梳理
進到諮詢小組的資料少之極少。以下兩種都不會進到諮詢小組,會流失掉:
有這些資訊可以給更好的要求。
afi:
可以將流程寫進報告裡。
另外是批判諮詢小組沒有什麼用。
小彭:
之前也有民間只到一個,官方代表其他到了就可以開會通過。
誠夏:
規則上
afi:
二級規則下的跳過諮詢小組的可能性,加進去陳情的流程。讓公務員無法跳過或規避。
小彭:
現在公務員沒有把要資料跟陳情連結在一起。
誠夏:
台北市政府法務局認定是陳情。開放資料沒有專法,因此就是陳情。
小彭:
要資料會是另一個規範。很有可能不覺得是陳情的程序。
八六:
問題是陳情的程序需要一直維持下去呢?還是以後要資料應該要併到訴願裡?
誠夏:
併到訴願,需要有專法。是法定程序受損才能訴願。但是現在做成陳情不妨礙以後正規化。
八六:
但正規化要怎麼走?
Q3
長綱:
哪些國際資料庫對開放政府
其中的某些環節,能不能夠用開放協力的方式,不斷增補彙整跨國的比較。
不是所有都用封閉性的工作。
Q4:
目前規定一年兩次,建議一年四次
諮詢小組公關意義大於決策意義
沒有爭議性的話,民間代表也無法改變。有爭議性的,可以影響。
但還是有價值的,至少高階官員可以坐下來一起討論。把這些人放在那邊有三小時的討論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想像是決策中心,是太美好的想像。台北市政府做得不錯,不給的可以市政府先開個會議。我個人對於一年四次、一年兩次差別不大。
Q5: 組織架構圖與文字對不太來
nchild:建議你們用文字寫出來的內容再整理一張,不要直接拷政府的圖。因為政府畫得很爛。
afi: 我本來只用這張圖是因為,能夠區分國發會與經濟部其他的關係。
nchild:你現在看起來國發會跟部會是同樣的位階。那個圖應該是表現你文字的內容,但是沒有。
小彭:
組織架構篇章與環評篇章之間連不起來
分包法都在講開放資料
afi
選行政程序法跟環評是因為前者有明確規範,環評在過程中有明確規定要開幾次環評會。
我可能要去解釋為什麼要特別提環評。
小彭:另外一件事,他們談了滿多資料授權這塊。
Q
nchild:
建議在行政程序法、環評法外補上以下:
Q
2020 白皮書與 digi+連結為何
你們提到缺乏具體藍圖
唐鳳加了 digi+
白皮書、digi+、具體藍圖有沒有什麼關係?
afi: 時間超過 2016 年了,所以只會稍微帶一下
或許可以再發展具體行動方案之間的關係。
小組討論:第二章 開放資料
上官: 提供相關國(內)外個案BOX
MG:OBB BOX
ARO:重點案例可以多描述一些,對象可能是一般民眾,可能需要多些案列讓民眾進入情境,民眾才能看下去。
MG: story box
___:延續前面問題,類似黑客公務員,和NEWS結合,互相連結。
MG:報告預計九月出版,可能屆時無法完成,但是會列在後續改善。
___:如何判斷怎樣資料適合公開,是不適合放
MG:個資法,爭議案件寫在社會案件內。 但評比用到的資料都是已經開放的,無此問題。軍事等資料是否公開,有政府二級會議討論。著重在資料已經公開了,在報章或政府報告內,但卻沒有列在開放資料讓民眾存取。
chewei:以下頁面初步探討國內外現有法令,關於資訊公開與資訊釋出各類相關法令,盤點時間 2015 提供參考
___:資料集項目要回去細項才能看到。所有資料集是否都評分
MG:加上說明,如何選擇資料集的流程。
chewei:資料品質是否用程式碼機械自動完成或部分自動完成
MG:實際上無法,人工去看,社群人力。
____:2-3分數用圖表呈現
MG:今天新增的還未放入,但也因之前評論"打分數",會不會又變成KPI。漂亮圖表,之後會加入。
__:文字上看不出來經濟、社會影響力。沒有清楚的去強調。很有趣,可以進一步強調。
MG: 用BOX方式去呈現。
上官:影響力可能找NGO環境面或社會面的,找他們評論,找可能會用到資料集的NGO,去討論,它們是否有規劃到使用,沒有的話當然不會有影響力。使用資料的下游(NGO)會不會接觸到資料。
MG:現階段和NGO接觸太抽象,在報告出來之後,用報告去和"NGO"討論。另外還要定義NGO的對象。
___:網頁上的使用者評分是否會記錄背景 是否讓他填寫士農工商
MG:目前不會記錄,用COOKIE做紀錄,短時間也不能填多次。
____:資料評分是否可以作為評估"機構"分數。鼓勵各機構去開放(用星星)
LEO:報告跟政策無法連結,資料很多面向,品質,格式內容。品質政府正在改善,但格式內容卻必須細節去看。
___:評分可能比大家印象高,因為依據___的評分方法,各國家比較而言,台灣相對好。因此第二階段用問卷方式打星星作為台灣細部的感受。
余崇任:問卷是客觀還是主觀指標。
MG:商業模式給7分,因為商業有使用。但有使用者反應,兩個商業模式都再也沒有後續。
YICHING:各影響力的小標題不明確。
MG:排版。
余崇任: 影響力的網頁視覺化直觀看不懂政治影響力、社會影響力的意思,表2.14的內容很好,是否有可能結合
MG:排版。
余崇任:政策基礎和影響力的評分是由研究員打分數,報告裡面同時呈現依據和分數很棒,但在讀報告時沒有辦法直接理解最後的分數到底是怎麼出來的,是研究員綜合資料後主觀給的分數嗎
克:授權標註
評分
分數不是不能做但是方法論 DATA PAGE EMPHASIE
選了哪些資料集
邏輯要描述清楚
政策與開放資料沒有連起來。
研究員介紹內容概要
afi:
公民參與發展歷程
用社子島去談 ivoting 的架構
去談各個城市的參與式預算
Keyfindings:
MG:
narrow 到公民科技的領域
進入跟政府密切互動的
對政府改善的協助在哪裡
能不能讓災害救助常態化?
行政數位化:為什麼政府會需要外部的人打通關?
除了個人的關係之外,有沒有可能打造生態圈?例如空氣盒子的案例。
以上都比較偏重地方政府,於是看中央型的大案例,政府與社群長久的合作關係,去看 vTaiwan。如果外部人才想進政府幫忙,採購跟 fellowship 怎樣能夠成功?
Key findings:
aro: 協力部分應該要有個公務員版本,讓公務員知道可以怎麼合作。有沒有辦法去規定說給公務員的平等互惠在哪裡。讓公務員看到,讓公務員知道對我是有利的,對兩方面有進一步的發展。
clkao: 也許可以共筆出給公務員的攻略。
TonyQ: 提到公民參與會提到組織僵化。我想稍微再 highlight,僵化的思維,不是僵化的組織架構。只要知道新的玩法,舊有的架構和體制仍然可以應付。採購法首長壓下去還是能動的。有一點我們要相信公務員能夠做到這件事。不是來幫助身心障礙者,這是一個最基本該說的話。可以放在公民參與的困境與挑戰裡面。
上位者的政治意志推動。通常上位者很喜歡我,事實上遇到的困難是在中階。我自己的經驗是跟中階事務官建立好的水平連結。公民參與現在有個點是規模化不足,再怎麼大都會有侷限。我會去做跨縣市,這樣才能有規模經濟。
阿端:我想要釐清,跟中階主管打好交道,主體是誰?誰要跟政府官員打好交道?
tonyQ:官民協力,看我們知道民是誰?中階事務官比較知道該如何落實願景。
clkao: 需要祕技
小組討論:第三章 公民參與
chewei:針對脈絡篇章
chewei:針對案例書寫方式
____ & nchild:+為什麼挑選這個案例
英凱:案例特性比較
是否有 Blulu 以外的量表
Charlie:多談洗白式參與
Aro:參與式預算需解釋更清楚
chewei:針對第零章,是否有可能提出一種比喻、類比式的講法,例如過去曾將「開放資料」類比成「自來水」,取用其維生基礎設施的角色、每個人都可以取得、水可能乾淨也可能骯髒或沒水、系統的建置與維護成本...等意象。理想上,透過這樣的意象塑造,來闡述從「開放文化」的觀點併置探討「開放資料」與「公民參與」,其中的意涵與展望,也可順用這樣的意象機制來鋪陳各種可預想的議題,例如為什麼公民科技具有嶄新與實用性、賦權的理念、實際上遭遇到的數位落差與技術門檻...等。
八六:OCF 框架
小組討論:第四章 公私協力
公私協力很 case by case,是政治權力關係拉起來的。
讓它更制度化的可能性在哪裡?
協作的兩個重要面向:
資料的開放:才有協作的平台
source code 開源:可以很快速地去改善
不同的案例牽涉到政府的系統不同。
行政數位化比較是政府系統的案例。
不見得每個參與協作的人會強調開源。
怎麼用制度化來改善行政流程。
之前要有郵局的收執聯才能證明繼續。
用用 QR code 做身份認證,用公民科技做政府串連
如何去帶動橫向串連?
如何透過陪伴去
打造生態圈的部分
採購法其實很有彈性
ch3 ch4 分別現場小結
ch4 公私協力:
用故事帶用故事帶概念很親民,加上多媒體
如何帶入政府採購
討論資訊採購內容,可以在訪問更多不一樣角色的公務員
小四提到台北市,公民科技與採購做整合。
後面可以納入制度化的採購模式裡面。
中階主管的角色有滿重要的推動
ch3
好的:具體里民生活
脈絡:委員會的機制一直有在做,公民參與如何參與進委員會的機制?
促參法是不是應該要談一下。
是依據什麼選擇這些案例?
短期案例有哪些,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用什麼去做分類?
能不能去定義洗白式參與
參與式預算的脈絡跟介紹
針對第零章,開放政府是什麼?然後把它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