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s for the g0v.tw community / 提問

Hi guys, this is chihao. I’m getting my MFA in the States and woking on my thesis now. I think creating new socio-political-economic structures is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our society--not fixing parts of our current system, but looking for and create alternatives. I think collaboration, when encapsulating ideas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good life for all, will be the basis of such creation. My thesis is a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dynamics of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One essential part to it is case studies,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of communities around the world, which g0v.tw is one of them.

大家好。我是游知澔,現在在美國唸藝術碩士。我認為創造新的社會結構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作法——不是設法改變現有的系統,而是尋找並創造可能的替代方案。我認為協作(collaboration)是創造新社會的基礎,也是達成自我實現及 “good life for all” 的關鍵。我的碩士論文就以協作為題,嘗試重新定義協作,並研究協作社群內部的動態。訪問世界各地不同協作社群的成員是論文中關鍵一部分,g0v.tw 是其中之一。

About the “interviewer" / 關於提問者

Related Narratives / 可能相關的敘事

Reminders / 提醒

chihao> 歡迎大家也問我問題,質疑我準備的問題,不要因為已經有人講出類似的答案而決定跳過不答,反而能針對彼此的答案回應,討論!在各位回答問題之後,我也會進一步回應各位的答覆,所以請有空就回來看看 :)

License / 授權

chihao yo 的論文預設使用 CC-By-NC-SA 釋出。這篇 g0v.tw 問答的授權目前正在討論中。

Questions / 問題們

Q: When did you join the group? Why did you join the group? / 你何時加入社群的?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加入?

au> 我是 2012 年 12 月 hackath0n 線上參與,次年 1 月加入 3du.tw 萌典計劃。作為譯者,想要好用的中文辭典已經很久了,而作為開發者,寫協作工具也很多年了。剛好有結合這兩個興趣的事件,又幫得上忙,就加入了。

ly> 我是2013年6月加入irc聊天室,一開始是做irc 聊天室的東西,之後參與hackath4n。當初只是覺得好像是可以發揮自己所學回饋社會的地方,而且掛irc是習慣,所以沒想太多就掛著看大家討論。

et> 2012 年 12 月 hackath0n 時現場參與,加入原因主要是自己想學程式設計,所以想參加程式開發的活動,且平時一直有在關心社會議題,可以學寫程式又可以改變社會對我來說有雙重誘因。那一年同時出現兩個宗旨類似的活動(CfT 和 g0v),由於g0v的活動描述具體很多,所以就報名了後者。

ipa> 2012 年 11 月跟 clkao 閒聊Y! hack day得獎獎金可以辦黑客松,接著幫忙舉辦第零次黑客松,寫了幾篇介紹文將 g0v 黑客松能做的、想做的目標。本身是文字/影像工作者,一開始純粹覺得活動需要宣傳,而開源與公共議題是我關心的,就捲起袖子開始作。

johnny> 2013 -05-23 將立委投票指南上線,朋友看了網站後推薦來參加g0v,當時本身完全沒有開源專案經驗,來到g0v後成功將專案開源並與其他類似專案合作。

caasi> 2012 年 11 月左右從 ETBlue 還有 schee  的訊息那邊得知 g0v  ,掛 IRC ,但人在高雄參加獨立遊戲開發活動而沒有實體參與 hackath0n 。後來看到立委公報,受感動,曾發願想要肉眼做文字辨識,但懶惰拖延至今。隔年 OSDC 聽了魔法生物的演講,再次被打動。因為過去與教育部筆劃網的孽緣,開始做萌典筆劃動畫。現在正往立法院這個坑跳。

kiang> 一直都知道與偶爾留意 g0v 的資訊,想要參與 hackath7n 但人被綁在台南,所以開了個 g0v-hackath7n-tainan-nylon 作為真的有參與的開始,不過目前貢獻度趨近於 0 ,是沒有人中的沒有人。

venev> 我涉入(不用「加入」是因為掉坑過程很像涉水,一尺一尺漫上來) g0v 的過程是從「關注評論→迅速(被)掉坑→自主挖坑」。一開始是在 G+ 分享「政誌」上線,並加入自己的觀察評論,然後意外被上線 ETBlue、au 推坑,成為 G+ 專頁管理員之一。迅速掉坑的原因,除了「熱情引路人」、「組織突觸高度網路化,訊息傳導直接而迅速」之外,g0v 分身伐樹、各人自由決定 involve 程度的社群文化,也降低不少心理門檻。十二月參加實體 hackath6n 之後,開始探索自己在 g0v 社群的最佳戰備位置,因為發現 g0v 初期專案成果漸次成熟,需要引誘(?)更多不同領域的貢獻者加入,並持續向圈外、牆外推廣開放透明、共創協作、分散式民主的理念,並讓專案成果能得到廣泛應用,所以自主挖了廣宣團的坑。另外也因為  g0v 2014 新年松 公親變事主,意外解開「小松主揪」的成就 XD 並且和社群成員有了「3D 真人交流」,而更深地融入 g0v 社群、機動支援不同專案。

tuiry>去年因為服貿議題徵人畫插圖被yllan介紹進來,本身是插畫工作者,在g0v陸陸續續畫了一些插圖,娛樂成份較高。因為工作與媒體相關,參與宣傳這方面的事務較多。

OtomeSound>在sitcon2013和coscup2013有了解到相關介紹,直到g0v第五次Hackthon時有到場觀摩,主要還是以提供一些意見和想法為主,當初也確實覺得這種開發方式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進場負責打碼(?)

hc>其實一開始就知道 g0v 的活動,所以也是 2012 年 12 月 hackath0n 實際參與,不過參與都是比較零碎的東西,比如寫一些小程式抓一些資料等等

jimyhuang>當我在做一個專案(政誌),滿腔熱血(和憤怒)時,找不到可以一起分享的夥伴,想起之前曾經參加g0v的黑客松 ... 就上IRC半夜開始丟東西上社群。最重要能夠繼續加入的關鍵,是 IRC 上有不少半夜沒睡的人一起討論或推坑,讓滿腔___無處宣洩時,能夠發揮在正向的地方。

Michael_Li>因為2013年第一次參加程式人的年會COSCUP,認識到g0v的理念,覺得有些地方吸引到我的。同時我也是想學電腦程式設計,於是就覺得可以在這裡跟這些前輩學到第一流的技術與經驗。(之後加入新聞小幫手專案)

  另外有更多細節,可以參考之前寫的(商周劉致昕採訪共筆),在第三段本人寫了三個故事。

lanf0n> 2013/8/5因為 PTT八卦板的文章( http://disp.cc/b/Gossiping#!163-6hvm )而知道 g0v ,因為8/3的事件而滿腔熱血(?)的想做點什麼,就迅速加入看能幫上什麼忙了…((但其實反而在這學到很多東西 0rz

雨蒼> 我之前在上海工作時,因為不希望台灣成為中國,開始撰寫文章希望可以幫助更多台灣人了解民主的價值並監督政府。後來發現g0v後,發現這是很重要的工作,因此撰寫文章推廣,曾在想想論壇中演講推廣,並在g0v中協助撰寫新手教學文件。

Q: What is your role within the group? Identify the roles of some other people in the group. How were these roles decided? Do you think we need roles? / 你在社群裡的角色是什麼?你認為其他人的角色是(列出參與這次訪問的幾個人)?角色是如何決定的?你覺得我們需要角色嗎?

ly> 在社群裡面應該是填坑者,只要是有興趣的專案,都會去看看裡面的issue撿來完成,雖然比較常被推坑。如果要用比較一般的詞,應該是工程師。角色應該是根據你的行動付出而決定,有些人是提案者,有些是插畫家。我們會需要角色,因為大家還是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在某些專案缺乏這些角色的時候,有可能專案的進展就不是那麼理想。只不過想用甚麼角色參與都是自己決定的。

et> 社群的活動性質包括專案開發、活動舉辦、社群組織等三個面向,每個面向中,根據活躍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發起人、貢獻者、使用者三種角色。

以上是社群活動性質 3 類 x 活躍度 3 類 = 9 種角色,如果再乘上以專業技術分類(程式、設計、文字、繪圖、剪接、專題研究、…)的話又可以細分成 n 種角色 XD

至於在各面向中的發起人、貢獻者、使用者的角色是如何決定?視每個人的專長以及人格特質而定。在專案開發方面極度主動、扮演發起人的人,可能在活動舉辦或社群組織方面被動地扮演使用者,反之亦然,不過也有同時在三個面向都非常活躍的過動兒存在(斜眼望村長)。

至於我們是否需要角色?這個問題比較像是以傳統組織為前提才會有的問題,傳統組織會先開好職缺,要有個 CEO、有個秘書、有個 HR、有個業務、有個 RD…,先決定好角色才去找人。但在社群這個沒有組織、實際上只是個同好會的地方,原本就不會預設角色,是先有人以後才自然而然發展出角色來。所以與其說我們是否需要角色,不如說,在一個有機成長的群體中,當我們需要角色(或任何其他東西)的時候,自然會有人因為看不下去而跑去扮演那個角色 XD

ipa> 社群內最基本的單位應該是任務(稱為坑),角色是應運而生的相對產品。但所有角色都自己決定,隨著時間改變,同專案角色也會改變。

tkirby>   g0v 是由許多專案堆起來的,而黑客松是其中一個用來展開專案的專案。所有的人,要嘛是專案發起人,要嘛是專案參與者,最基本的角色就是這兩者。而在各個專案之中,各式各樣更細緻的不同角色也就應專案的需求而生,也可以說是各個坑的坑主。

caasi> 我是填坑獸,也就是貢獻者。現在藉著解別人提出的功能需求,來瞭解自己有興趣的專案。在我的眼中, au 、 clkao 、 ipa 、 tkirby 算是帶頭的角色, ETBlue 的開放心胸與活力對我來說是個進入點,讓我不會不知所措,可以說是黏著劑?靠挖坑把大家連在一起! ly 是貢獻者,常常提出很多有趣的點子。 poga 是貢獻者,產出(比我)穩定得多。

我想角色是這樣決定的,先問自己「我關心什麼?我可以做什麼?」,然後定位就出來了,也許這個任務結束後,下次又是不同的角色。

+100

venev> 我在社群的角色,一詞以蔽之是廣宣,但如同在廣宣團籌備處所言,大紅大紫並非廣宣團的目標,而是希望讓 g0v 內部及對外的溝通更有品質,降低貢獻者在合作時摸索試誤的成本,讓 g0v(認為能用以改善社會的觀念、工具)成為公民社會的共識、公器。會這樣自我定位,主要是因為我自己對「人訊串聯」的研究和實踐有莫大興趣;而 g0v 的活躍,又揭示了我輩網路公民世代,在日漸僵固的社會 / 資本 / 階級制度下,leverage 新工具、新觀念,集結小眾共識「合作以不合作」的可能性。因此我樂意在這個地方,深入實踐對「人訊串聯」的想法,並且為 g0v 思考如何 deliver 訊息、擴展影響力。

換言之,參與社群固然代表認同 g0v 理念、願意也能夠擔起部分任務(哪怕只是打打逐字稿、試用抓 bug);但社群角色並不是「加入」時被他人、自己「決定」的,而是一個持續觀察的過程:社群現在需要什麼、社群現在有誰在做什麼、我可以在哪些地方施力、其中又是哪個 spot 待起來最 cozy 並符合我這個「人」的階段目標及整體追求。

根據對社群的觀察,"always willing to help"(小精靈模式)+ "contribute to g0v but for myself"(為了回應自己的信念興趣、而非為國為民俠之大者XD)的態度,是大家選擇掉哪些坑、揀哪些事情做、並漸漸成為(社群共識中)某種角色的出發點。

當然,社群內部共知的角色樣貌(發現什麼,找誰就對了!),無法複製貼上給未曾參與的外部人士,而「沒有人(代表 g0v)」思維,也會讓 g0v 主力參與者,傾向避開角色標籤,頂多以「專案發起人、貢獻者」自居——角色的流動性,和基於行動而非頭銜的指稱,的確讓外界在想了解 g0v、尋找溝通窗口時,感到困惑、無從入手。

因此,就長遠社群發展而言,我認為「還是需要角色」降低外界指稱、辨認的難度,但角色稱呼可能必須夠廣義、unconventional、tag 化或徽章化,以符合社群成員的自我認知、機動支援的流動彈性、並且避免外界擅自套用刻板印象。例如早期 g0v 設有(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當的)文化部長;又或某些創業團隊,會用奇特潮帥的角色名稱,取代 CEO、CFO 等傳統職稱。

OtomeSound>雖然在IRC上我有幫忙解決一些程式碼問題,但主要還是在社群上給一些剛加入的新手意見與想法。但自己還算很菜,所以並沒有參與一些獨立開發,只有在鱉人需求時才送上一些程式碼支援

hc>我自己在 g0v 沒什麼角色問題,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角色。就是想 (看) 到什麼,覺得自己想做,或自己可以做的就會參與一下。不過當然以對外來說,有些角色的定義似乎是比較容易溝通的。

jimyhuang>這問題包含很多層次,精要的話先從結論開始。個人覺得不需要定角色,角色是「做」出來的。先做出、完成事情後,角色自然出來。雖不需要定義角色,但社群需要人們參與,因為不同人參與後,角色自然生成出來,才會有支撐的力量。在這樣的機制下,發起人和參與者是同等重要的。因為發起人創造出一個情境,讓參與者有志一同或隨便好玩(whatever),一起在這個專案裡扮演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個人喜歡當發起者,也喜歡當參與者。其實無論什麼角色,我覺得更珍惜這個「不為任何利益,單純把事情做好」難得機會。

雨蒼> 我自己參與的面相包含社會運動、資訊、記者,因此我主要在g0v中扮演接頭的角色,讓不同領域的人可以在這裡工作;另外,我也會想辦法挖掘資料(如國民黨黨產),讓g0v的人有資料可以處理。我自己也會撰寫一點小程式,因此也會製作一些工具給大家使用。

Q: What about leaders? Do we need leaders?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hip and democracy? / 你怎麼看領導者?我們需要領導者嗎?民主與領導者的關係是?

et> 在商學領域的通說是領導者(不同於管理者)是激勵人心、讓大家想要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的人。任何需要「一群人一起做一些事」的地方,不管是社群、非營利組織、企業、政府部門…,都需要領導者。但在這其中,社群還是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正規組織由於有法定的章程、既定的管理制度,所以維持組織運作、也就是讓這一群人可以持續地一起做一些事的要素中,管理的比重較高、而領導的比重較低。而社群由於是非組織,沒有管理制度可言(沒有勞資關係、沒有任何合約規範權利義務),所以要讓社群中的人可以持續地一起做一些事情,幾乎全部都要靠領導才能達成。然後,在各式各樣的社群中,開源社群又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去中心化、多頭馬車式的領導,甚至很多有想法的開源人是自我領導。

至於民主跟領導者的關係,不管是民主還是專制、自由市場還是共產,任何制度之下,領導者就是讓一群人一起朝向這個制度前進、或一起遵循這個制度的人(通常是複數)。另,由於(好的)領導者需要對未來有明確的大方向,所以通常是愛好哲學思考的人。

kiang> 領導者就是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時跑在前面的那個或那群人,只要有前進的方向就會需要領導者。如同法院三審制度的存在一樣,民主總是存在著爭議,我們需要有人去承擔做了決定的正負面評價,好讓整個社會能夠繼續以民主制度運作下去,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原地吵架。

ipa> 領導者對我而言是設定方向(嘴砲層面)、有明確原則(確立遊戲規則、實作層面),並且會從細節幫助社群強化且確定這些原則的人(催生社群文化)。開放的社群需要大方向領導者,同時也需要去中心化的各種領導者,也包括自我領導。我認為好的領導者角色是不斷提醒社群/群體的初衷,隨著群體成長幫助發展新的制度與原則。領導者的角色也許在本質上跟民主是有衝突的,但開源分散式的領導比較容易貼近民主。(雖然也是有獨裁式的開源leader)。

hc>以我自己在開源相關社群的經驗,領導者其實是一種兼具虛幻卻又真實的角色。因為大多數的人還是會有希望跟隨領導者的腳步,所以領導者可能是以行動參與帶領大家參與(例如某些 open source projects 的 founder),也有些是以原則/方向設定來做領導。這兩種都是非常真實的領導角色,可是不管是以上哪一種,也很容易因為社群的特性,在領導無法再提供讓人信服的方向或行動而瞬間解體,所以領導者的這個角色就顯得非常虛幻。

venev>

OtomeSound> 一位領導者是要熟悉下屬的各種個性和能力,並將這些資源加以協調和強化。他只是一個決策事務的領頭者而已。不過領導者最需求的是溝通與傾聽,並在是黨的時機給予長遠的決策,這些從小組的專案合作即可看出。一個團隊或許需要自由的空間給予發展,也需要領導者建立骨幹使其攀附生長,否則不久後會造成混亂。

jimyhuang>社群一定要有領導者,但承第二題,領導者也是「做」完出現的,簡單說,我覺得做事的是老大。但領導者跟隨之起舞的夥伴是同等重要... 因為沒有第二人跟隨著,領導者就是孤獨的,也非實質上的領導者了。民主與領導的關係 oh my,或許是地球和月球的關係吧。

Michael_Li >領導者就是登高一呼,讓眾人注意到他要發表的理念,或是宣告眾人要朝哪個方向前進,人類自古以來都是如此。

  但是現在有了民主制度,領導者比較複雜一點,主要是這個人or這些人必須要調配各方勢力與利益,才能讓自己獲得權利與利益。(指的是投票選舉)

  人類目前都還是需要領導者,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以及人類的身體機能以及科技能力,都還沒有辦法瞬間讓全人類同時交換意見與經驗,然後做出共同決策。

  所以領導者工作就是篩選眾人資訊與意見,幫助眾人安排整個社會體系該作的事情(例如要跟外國簽署經濟貿易合約)。所以民主與領導者的關係,以(全民投票來選)總統這個職位來看,就是眾人同意讓某個人,獲得最高的系統權限,讓這個人可以取得比較詳細的資訊,調控整體社會系統(國家)運作。

  好的領導者會讓社會系統運行比較順暢,能力較差的領導者會讓社會系統到處打結,品性不好的的領導者會貪污+打擊政治敵人,甚至下令殺害人民。這就是當今民主現狀。

雨蒼 > g0v不是一個倡議組織,而是一個撰寫程式、Open data的自由軟體社群。我認為g0v需要的不是領導者,而是能「養一池水」的人。這些人不用是領導者,但需要把氣氛塑造出來。

Q: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r personal identity and the group’s identity? / 你的個人認同和社群認同之間的關係是?

ipa> 既獨立,又是社群一份子。可同時是我/我們/g0v。(抱歉我最近被艾西莫夫催眠了)

et> 我是參與 g0v 這個很潮的社群的人,g0v 是一群跟我有點相似的人。我跟 g0v 是獨立的兩個東西,在我貢獻的專案上產生交集。

caasi> 在獨立前,不太敢稱自己是社群的一份子。幾乎所有我會的技能,在社群中都有人比我專業、強大。雖然現在可以幫忙解一些問題,但在找到自己能帶給這社群的東西前,社群同時吸引著我,也催促著我,讓我想去不同的地方看看。

kiang> 我不一定認同 g0v 的所有理念,也不覺得自己在任何層面代表了 g0v,只是純粹認為參與這個群體運作會強過於口頭上抱怨,所以選擇參與。

OtomeSound> 或許在某些時間點上我會認同社群理念,但某些時間點上我可能會與社群理念相衝,但這些不影響我在g0v的緣由,只是想找一個有各種想法的地方打碼而已

jimyhuang> 難解,可能沒有關係?也沒有因為社群,所以更認同自己。也沒有因為社群,所以我更難認同自己。這問題最難的是認同的定義吧...原文 personal identity 是認同的意思還是身份的意思?

Q: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dynamics of the collaboration within the group? Is there a set of predetermined “rules of engagement”? / 你會如何描述社群內的協作動力?有一定的公約嗎?

ipa> 開源。最基礎的公約是,要成為社群的專案,程式碼、內容必須是開源的。所有的成果都能再次利用、分享,這能夠激勵大家的投入,但不會限制商業運用與發展。

+1

+1 ,還有包容。

tkirby> 在開源且自由的基本公約下,任何人都可以發起、參與專案,主動參與時對專案的認同感會驅使參與者完成事情。更甚者,基於群眾協作的力量,尚未完成的事情很可能會被別人完成,參與者之間會產生一種潛在的競爭,而這競爭往往很有效的驅動專案地進行。最後,參與者之間對專案的認同將引導到對彼此間的認同,在專案順利進展的同時,參與者間互相的鼓勵與掌聲產生的成就感也是最有效的推進劑。

kiang> 協作動力是來自於正面、相對有價值、目標明確且具體、沒有外在逼迫存在。公約可以說存在,但每個人的陳述也許會存在著相當的差異,因為這扇門為所有人打開,參與與否並沒有明顯的界線。

OtomeSound> 一個意見,一個想法,一個專案,一個網站或工具。前二者在g0v社群常出現,但有些聲音會共鳴,只要有人願意跳坑,一個專案就開始了。再加以意見與想法的灌溉下,這網站或工具就會產生。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這些東西才有動力,何須公約制定,只要在不干擾其他人的權益下,這就會一直持續。

jimyhuang> 爽是動力,自由是公約。

Q: How is the choice made between horizontality and hierarchy? / 在水平與階層組織架構之間如何選擇?

ipa> g0v 社群初始成員一部分來自本地 open source 軟體社群,他們了解開源社群有機發展的優點,雖然看似混亂但極有生產力,好幾位成員也有十數年的實際參與,所以很自然採用了已有二十年歷史的國際開源社群的文化。其中關鍵的鑰匙,就是「要作出成果,且成果開源」。至於是水平、階層還是三維空間甚至四維的架構(架構會隨著時間會自然更迭),也讓社群在實作中決定,結果也不出意外地:看似混亂但極有生產力。

et> 看個別專案在各階段的需要而定,比方說動民主,開發階段最適合的是現在這樣的水平協作,但服務上線需要穩定的經營團隊的時候,還是希望有正規的(可能會有一兩個階層的)組織認養它… ><

caasi> 我相信水平的架構。從遊戲開發的故事(ValveFallout)中我學到,帶著十來個人的團隊已經是個人的極限的,更多人的組織無法避免管理本身帶來的問題,自發的參與才會帶來讓人回味的成果,開源社群早就在實踐這些事。兩邊觀察後,我會主動避開太多層的組織,直到發現這模式存在無法修正的缺陷。

kiang> 基本上是水平的,但隨著參與度與個人程度的差異,會自然形成一些階層組織架構,這個階層之間的關係通常是追隨者與被追隨者,倒不是具有強制性的組織關係。

OtomeSound> 我覺得會有階層是能力造成的,或許待得比較久的人會知道如何協作這些有能力的人,但這些人並沒有特別去要求誰上誰下,只有一個領頭的負責報告而已。

hc>我覺得這些階層關係還是繼承自 open source community. 基本上你可能是 contributor 或 committer,所以他取決於每個專案不同,你也許只是路過,看到有個東西可以改,改完後送了 patches,那你就變成了 contributior,但是當你對某個專案的 contribution 多到某一個程度,原來的 committers 也許會讓你加入成為 committer. 但是這樣的關係只是表達你對專案的貢獻方式不同,並非真正的階層關係。

Q: What is collaboration to you? Do you se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Would you call workers in an classical assembly line collaborating? / 協作對你而言是什麼?你覺得協作和合作有何不同?生產線上的工人是在協作嗎?

ipa> 合作是先形成共識,把一項工作規劃、分配並完成。而協作在規劃分配及完成過程都可能沒有既定規則,比較無法掌控,但很特別的部份在於「創造」,兩個以上的人一同協作意味每人都有創造的空間。銜接的完美可能做出一項成果,也可能做出多項成果但無法銜接,但創造出更多可能性。生產線的工人是在既定架構下完成一項被分配的任務,應該不算協作。

+1

kiang> 協作是剛好雙方都有意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而走在一塊,合作則是單方面去說服另一方參與

OtomeSound> 合作比較要求團隊的溝通與組合,但協作只是同方向的人一起發展,前者會有一些sprint進行進度計畫,後者或許就像生產線的工人,可能只有一定SOP開發,只有仰賴少數人走在前頭開拓視野

venev> 合作以雙方(或多方利益關係人)合意(彼此 input、output 及分配方式)為要件;

協作則是參與者認同某些前提 / 共識,即開始為某個共同目標各自投入心力時間,分進—相遇—而合擊。

「相遇 / 錯身」的空間,讓協作關係不像「(某時空下)利害共同體」的合作關係那樣穩固、有效率,但也像 ipa 說的,空出讓參與者「創造發揮、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簡言之,合作靠契約(不一定是明文),協作靠默契。(好像應該來畫個示意圖......)

但討論 collaboration / cooperation 時,純論「不同」處,容易存異而傾向二分;

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協作、合作之間除了語意概念區隔之外,在社會實踐上:

優秀的協作默契,是否能、以及如何能成為更密切、更高效的合作基礎。

例如:CC 授權即是將某種協作默契明文化的示例。

又如:開源協作、軟體業經驗⋯⋯,如何讓「內容、媒體」產業及從事智力勞動的思創型工作者(從學校教授、到接案設計師),發展出有別於「智慧財產權保護」、「英雄主義天才紅牌名XX」⋯⋯的生產線、供需鍊、商業循環。

Q: What binds the people of the group together? / 是什麼將社群裡的成員結合起來?

ipa> 在 g0v 社群,一開始結合的力量是憤怒的情緒,再來可能是因為看到自己的投入能帶來一點改變。當情緒能夠轉換行動,行動看得到一絲絲改變,就會慢慢吸引更多人加入。在行動中,因為協作過程的多變與創造性(雖然有時讓人目不暇給),也讓參與者彼此互動密切,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et > 政府讓人覺得憤怒 + 資訊讓人覺得有希望 + 一個人沒辦法完成 = 大家在一起… XD 人會聚集還有一些周邊因素,像是「好多神人好崇拜」「技術好強大想來學東西」「好潮我也要來變得很酷」甚至「想來沾光」之類的 lol

johnny> 對我個人來說,g0v給了我一個隱藏自己的地方,讓我可以稍微放心的做一些別人會為我的人身安全擔憂的事,例如當專案牽涉到了政治、選舉或金錢。

caasi> 除了大家提到的點,看得到進展、看到成果實際被人利用也是社群的黏著劑。有一點資訊能力,但是沒法做科研,就無法替自己關心的人做些什麼嗎?這些進展與成果告訴我不是這樣。

kiang> 剛開始是抱怨,當一群人都在抱怨的時候,突然有了比抱怨更好的選擇,就讓人想要追隨。後來是技術、是榮譽,因為帶領社群前進的技術是先進的,可以吸引有意學習相關技術的朋友;隨著媒體的報導或是各種資訊的傳播,應該有些成份是參與了 g0v 就好像是真的在對這個社會有些實質貢獻。

OtomeSound> 或許是抱怨,或許是疑惑,不過都是因為在現今的媒體中攝取不到想要的區塊,所以才想要把這些資訊統整出來。但是比起懶人包的遍及,這些人(後面稱為推坑者)開始找到我們這群工程師,當他們把這些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想法說出來後,我們同意了,這就是我認為聚集在一起的原因

jimyhuang> 第一層,有很不錯的成果被吸近來;第二層,有一些憤怒、睡不著的能量,或想做事沒人可以討論的地方,可在這個場合發生;第三層,真正做事,從討論到實做到成果出現,連結一發不可收拾,交到朋友或戰友 ... 

stardog> 對於社會現狀的不滿, 希望藉由真正的行動產生微小的改變, 並且期待資訊帶給大眾願意改變的力量

Q: Are communities the end of externality? / 社群是否能終結「外部性」的存在?

ipa> (這個問題是,萬物連結的蓋亞星球能不能拓展成為蓋亞星系吧.....)社群內的人能夠理解內外界線模糊且流動的概念,所以很積極推廣「不要問為什麼沒有人作這個,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這句話,希望「外部」能參與「內部」,拓展社群整體範圍。但還沒有參與的人很容易把社群想像為一個封閉的傳統組織,因為流動去中心化社群的確與階層式的團體非常不同。未來有可能是有非常多流動的社群形成更大的社群(目前自由軟體界應該就是這樣的氣氛?),當所有的人類集結都社群化,並且能有效溝通並做出有效行動,那也許外部終將成為內部,反之亦然。好像扯遠了。。。

et> 開源社群的基本心態就是公開、透明、開放,理論上開源社群是不會排拒任何人的,但對於因為種種因素而無法敞開心房的人來說,這種開放的氣氛,反而會令他感到格格不入。只要封閉心態還存在人的心中,就仍然會有人覺得身處開源社群的「外部」。

caasi> 由於個人認同、物理距離還有 ipa 提到的流動去中心化,我不知道自己在裡面還是外面。

kiang> 因為認知、價值觀等等差異,終結「外部性」的存在在社群裡面也許會存在於少部份人的想法裡,但要「外部性」完全消失,大概得等所有國家都開放邊界 & 混亂個幾世紀之後才會發生吧,有點像是烏托邦的境界?

OtomeSound> (這單辭我還特別去查了一下,如果跑題了請見諒)在總體上,這團體的外部性應該是好的,畢竟台灣需要這樣的合作團隊以促進資訊流通。如果真的產生相對不好的外部性的話,或許其他人也會提供ㄕ

jimyhuang> collaboration may be, but community may not.

Q: Is there competition within the group? For what? / 社群內部有競爭關係嗎?競爭什麼?

ipa> 競爭常常是在爭取會讓自己產生滿足的事物。在 g0v 社群,很多人加入 g0v 是將憤怒轉化為行動,行動帶來改變。行動與改變都會帶來滿足感,所以社群內的競爭應該都是在這兩者範圍內吧:搶著趕快行動,把某個任務做完(可以獲得社群內 ++ 的讚揚),搶著帶來更多改變(可以獲得社群 ++ 讚揚,甚至外部報導)。但我覺得與其說是競爭,說是鼓勵系統、或遊戲化更貼近。另外也因為開源的成果能重複利用,傳統想像裡的競爭,在社群內好像常常變成「我要趕緊做出 A,好讓你趕快做出 B」的推擠效應(集體入坑效應)。

et> 硬要算競爭的話,應該就是搶坑,因為坑代表自我實踐的機會和榮譽感 XD 開源碼社群裡還有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不搶坑的話沒辦法取得榮譽,因為所有紀錄都在 commit log 上清清楚楚,所以純粹想獲取榮譽但不填坑(所謂的沽名釣譽)是不可能做到的… XD

caasi> 有,搶坑 XD 每個人對該問題的想像都不同,做的人會留下自己的一部分在成品中。就算沒搶到坑,看別人怎麼處理一個問題也很有意思,只是閱讀程式碼對我來說不是什麼容易的事。

kiang> 有的,競爭價值認同度,一個想法的提出要被認同才會有更多人主動投入,但每個人能夠投入的時間與資源有限,想法卻是無限擴張,所以如何讓想法能夠吸引人參與會越來越重要,就像是長尾經濟理論一樣,只有一個人支持的想法在這個計畫中只會越來越多。

OtomeSound> 沒有競爭的團體,不會有突破性的發展,雖然這組織看似和平,其實還是有一些點子的相互競爭。技術只看工程師的巧思,但發揮以取得用戶信任才是可以用來比較的目標。

jimyhuang> 純補充

Q: What are some of the past experiences you’ve had with “group projects”? How is this group (g0v.tw) different than the others? / 你之前有過哪些「多人專案」的經驗?之於其他,g0v.tw 有什麼不同? 

kiang> 很多收錢的專案經驗, g0v 與這些專案最大的不同是驅動人們參與專案的力量來源與力道,一般商業專案往往會流於形式上的結案,而不是著重在問題被解決的程度; g0v 的專案則是聚焦在問題能夠用什麼更好的方式解決,也驅動人們主動去了解個別問題發生的原因。

et> 在心理上,由於背後代表的意義不同,所以成就感跟榮譽感的層級也不同。在團隊方面,由於分工自由度不同,所以爽度跟好玩度也不同。在產品方面,由於開發動機和目的不同,所以成果的可長久性也不同。…今天要去打工惹詳情有機會下次分享(被毆)XD

OtomeSound> 因為還沒有接觸過多人有薪水的專案,但我覺得在大體上沒有差別,只差在g0v所開發的東西對於金錢的比重沒有比較大,所以開發起來沒有像有薪水的專案壓力那麼大

hc>一般公司或其他常見的「多人專案」其實比較多屬於有強制性質,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按時做完就會領不到薪水,或遭到同儕制裁。不過在這樣的社群就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所以你可能會因為某段時間內有自己的其他雜務 (或正事) 要忙,無法參與專案的進行,那麼就會有其他人隨時接上把事情做完 (或大家都忙的時候就會把專案擱置),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會在大家覺得有興趣,想完成,以及有時間的狀況下完成,任何人也可以隨時離開或退出。

jimyhuang> 自願投入和非自願性的不同。做的目標,是自己想做,還是別人賦予的不同。

雨蒼> 我之前曾經和hychen、yurenju一起做Lazyscripts,對我來說經驗沒有太多不同,只是參與者背景更廣了。

Q: Is there love in your group? Is love important to you in collaborations? / 社群裡有愛嗎?愛在協作時重要嗎?

ipa> 愛如果是願意給對方協助、真心為對方成長與成就開心、欣賞對方的本來樣貌(有害羞有焦躁有衝動),那社群應該有愛吧。我覺得愛是社群有機運作良好時的社群內分泌,就像運動會產生腦內啡一樣,我不會說腦內啡很重要,但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為了腦內啡會愛上運動。這是社群內部協作的愛。

另一方面,對於大環境的愛應該是許多人參與的主要動力。因為有愛,才會憤怒,每一個專案都是為了改善某個問題而提出,這種願意捲起袖子一起行動的心情,嚴格來說也是一種愛。

et> 有愛,愛很重要,因為愛會讓人更敞開心房,於是變得更信任彼此,越信任就越能協作。愛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愛慕的愛,像我跟卡西愛慕魔法生物,能跟著的時候一定會跟著,於是他就可以更方便地預測可動用的人手,或者可以更直接地命令我們(雖然這沒有發生 =3=)。還有頻率相通的友誼的愛,像我跟 ipa 講話都很機車(XD)就會合得來,會想要一起玩,或者像我跟 LY 都很豬哥…咳咳!還有欣賞愛憐的愛,像我對異常優秀的魔法少女非常憐愛,會想盡量幫她的忙。還有夫妻之間的愛,我專案卡關的時候老公會跑來幫忙,強迫我做一些別人不好意思強迫我做、但其實應該要做的事情(寫 user story QQ)…

kiang> 我愛女生,所以有女生參與的專案莫名的都會比較投入,而且我發現我這樣豬哥的個性還蠻普遍的 ;)

OtomeSound> 這社群的有愛是建立在成員的直白上,因為各個成員想改變政府的心是一致的,所以才會聚集在這,待久了自然會有淡淡的感情在裏頭,我覺得這種禮儀式的愛是很值得讓人在裏頭賣命的

hc>應該有吧,就是愛這些專案被完成達到的成果

jimyhuang> 先別管愛了,知不知道最近有一部電影叫做雲端情人 :P。g0v這裡什麼不多,愛最多...愛木頭、愛資料、愛文字、愛立委、愛坑... 怎麼會沒有愛呢。雙親對小孩的愛會化解爭執,參與者對專案(小孩)的愛,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好。當然還是有可能有溺愛或責之切的可能 

stardog> 有愛, 愛很重要. 開源的環境剛開始容易讓人(我)不知所措, 但友善的協作夥伴讓事情變的有趣, 而且為了不辜負同伴的信任, 要努力把事做完做好

Q: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democracy?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hat’s true democracy? / 你對民主的看法是?對代議式民主的看法是?什麼是真正的民主?

et> 民主是一種違反人類天性的制度。民主的本質是群眾決策,每個人都要動腦,而動腦思考這件事情違反人類先天的惰性。但民主是距離安居樂業最接近的制度,歷史上無數的案例證實專制最終總是帶來悲劇。總之,民主是一種雖然很麻煩、很不直覺、很不人性化,但大家為了能安享天年,而不得不做的事情。由於民主觀念是違反天性的,所以必須藉由後天教育灌輸,而且要兢兢業業地實行,民主制度的運作就是一場人類理想與劣根性之間的永無休止的拉鋸戰。

代議式民主讓群眾決策這件事情變得沒那麼麻煩,因為不用每個人都動腦了,交給代議士動腦就好,大多數人的大多數(除了選舉期以外的)時間又可以偷懶不思考了。但這個折衷方案也帶來了折衷的效果,專制所產生的問題漸漸在代議士身上出現,隨著政治、經濟、媒體多重資源的累積,有些代議士開始扮演起小型的獨裁者。

理論上,真正的民主是徹底落實群眾決策的民主,但,除非每個人腦都有超級電腦的運算能力、可以研究包山包海的社會議題並且做出判斷,否則真正的民主也就等於不可行的民主。不過,在我的想像中,有一種符合真民主的精神、且實際上又可行的民主,姑且稱做「新民主」好了,平時沒事的時候大家可以繼續偷懶各忙各的,但萬一出事了,表達意見的管道是很暢通的、修正錯誤的方式是很便利的,是一個隨時可以輕易除錯、自我進化的民主。這個新民主奠基於資訊透明化、回饋即時化、媒體雙向化、網絡分散化……說來話長總歸一句就是這張圖 https://docs.google.com/drawings/d/1_AYWazW9FMLgNwfNj_och4r5nIMbhFyi2IhZpXyMxh8/edit?usp=sharing

kiang> 民主應該存在著一個信任,相信即使最後的決定不是完全照著自己的想法走,任何的前進都還是會帶來些正面的影響,但仍然在每個必要的決定中發出自己的聲音。代議式民主中,代議角色的存續與否不應該優先於全民利益,當然,現實好像是相反的,也許這樣子想本身就欠缺人性考量吧。真正的民主就是每個人都被清楚教育自己的權利義務,清楚看見每個決定背後的機會成本,讓欺騙、罔顧全民利益的行為沒有存在的空間。

OtomeSound> 何謂民主,是讓各種想法的人民為了自己的國度加以發聲,只是人多嘴雜,才需要幾個較遠觀的領頭來代議。雖然在這國家的部分代議有些失敗,但是這或許是人民和代議者之間攝取到不足的資訊所導致。如果要讓這種民主能夠運行到理想的話,確實需要仰賴媒體來促進彼此的溝通,所以媒體或許是雙面刃,用的好像虎頭鍘,用不好像西瓜刀(?)

jimyhuang> 不得不民主,就跟不得不起床一樣... 是一種令人難過得動詞。當某一天起床變得不會不得不,那民主就有救了。(about 公民參與)

Q: Is consensus important? / 取得共識重要嗎?

ipa> 有共識很好,但以製作工具、以成果任務為導向的 g0v 社群不一定是必要。沒有共識還是可以分頭工作,有機會再協作,或者直接採用相同元件。但隨著互動增加,社群文化的產生(共同的語言、笑點、更明確的目標),相對默契也會增加,沒有共識也是一種共識(對不同議題的立場、不同的開發方向等),逐漸累積出處理沒共識的方法。但最基礎的共識還是開源。

johnny> 在最基礎的開源共識下,就算初期沒有任何共識,專案各作各的,未來還是有機會互相合作甚至合併。以本身經驗為例,當時投票指南專案與g0v也在進行中的各式國會專案有重疊,但因當時技術上還無法合作(因個人當時尚無開源協作經驗),人的惰性使然,已被做過的事就不想要浪費時間重複再做,隨著時間專案各自成熟後,自然就會討論到可重複使用的資料,進而討論出共同架構互相利用。回到問題,共識重要嗎?對我而言最基礎的開源共識非常重要,影響到開發者是否想要合作的意願,但其他方面例如使用什麼語言開發?要怎麼呈現?等等就隨遇而安了。

kiang> 重要,但有時候共識是自然發生的,在沒有利益糾葛的情況下 g0v 應該都可以維持這樣超然的角色;但要想真的修補這個政府,就必須把 patch 送到 upstream 去,如果這件事情真的被重視,利益與認知的差異就會出現,然後共識就會更重要了。

OtomeSound> 要先談談何謂共識,或許我們根本不瞭解彼此的想法,卻能在決策上做出相去不遠的決定,我覺得這就是共識。但這種默契根本不可能出現,所以才需要溝通和傾聽來相互指正與改變彼此的想法,所以共識或許在思想上不見得需要存在,但必須在決策中有相當的共識,才不會作出不能相互容忍的決定

hc>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共識事情才能做的下去 (不過其實很多專案一個人也可以完成,這時候就不需要共識了)。不重要的是,沒共識的人就可以 fork 本來的專案去讓專案往他們想像的方向前進,於是他們又會募集另一群有共識的人。於是就像細胞分裂一樣的分裂,這就是 open source 的好處。等到某個程度,大家又發現其實想做的東西又有共識了,或某些部分有共識,那麼就可以 merge 回來。 (幸好我們有 version control  lol)

jimyhuang> 共識重要,但做事比共識更重要,一起做事比做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