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犢:傳播與科技》是華人世界第一本由大學生和研究生發起的傳播類期刊,而從編輯到審稿皆由學生一手包辦,並長期徵求學生稿件,以期讓學生們有更多發表作品的平臺。本期刊長期徵求學術論文、創意書寫、影音創作和平面創作等稿件,讓傳播領域裡的人才都能夠發揮創作本能,以學術來剖析,或是用相關科技媒介來進行創作。此外,期刊每期都會設定一主題徵文,來因應當下的社會議題,並在期刊後半部撰寫〈傳播大事紀〉,評析當下最重大的傳播議題。
在邁入創刊後的第六個年頭,社會上發生大規模的民主運動,原本是學生衝進立法院為民主發聲,最後整個社會以各種方式動員,科技在其中扮演要角。有鑒於此,本期的此題的徵文即以近期的社會運動發想,以「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正義」為題,來進行主題性的徵文活動。
另一方面,本刊亦以此題為主要的「傳播大事紀」書寫方向,以在社會運動中有扮演重要傳播角色的單位為主要訪問對象,除瞭解跨科際人才在組織當中的行動,也欲探索每一次專案的發起和完成,並與國內外其他相似的組織加以比較異同。
專題目的
有鑑於跨科際人才在傳播領域的重要性及趨勢,本文冀以g0v作為「科技人文跨科際」的實際案例,分析組織的運作、經營模式與資源、人力的運用。
取材方式
深度訪談(對象:組織成員)
題材規劃與面向
呈現方式
以文字為主、以圖(製表、照片)為輔
篇幅
約6~8頁
對於資訊工程(IT)人才,一般將之視為「技術」的一環,除了在專業領域進行研發、實驗和製造之外,相對於人文社會人才的「內容」供應,他們較少與社會有所接觸。然而,近期可見許多資訊人才投入社會議題,與社會相扣連,您認為他們的動機為何?對他們而言,是否經歷一段思想轉換的過程?與一般的工程師工作相較,他們參與g0v的感觸與反思?
ipa> 資訊工程人才「較少與社會有所接觸」應該是偏見與錯誤的刻板印象。
文字工作者、傳播界人士、法律專家、數據分析等專業人才,擅長以文字、數字表達,他們如何與資訊工程領域的人士溝通?如何以多媒體影像的邏輯呈現資訊?
公開資訊+程式設計+協作團隊+多媒體展現=g0v。其中,「多媒體」當屬目前台灣傳播業爭相投資、發展的藍海,您認為多媒體模式對資訊傳遞的成效為何?您們致力於吸引眼球之餘,如何延續民眾的注意
如今資訊網路的時代中,「多工」反而成為新一代的人才目標,過去強調的「專才」,逐漸轉變為「專、通才」,您認為這在g0v的組織中是否觀察到此現象?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教育體制是否滿足這樣的需求?人才如何因應?
每兩個月一次的黑客松活動聚集多元專業的人才齊聚,將專題帶入討論,進一步策劃並完成。過程中,是否有過溝通不良的情況?如何解決?如何引領團隊達成共識?如何確保專案運作順暢?
「協作媒體」的概念為開放、透明、合作,降低資訊的稀有性和獲取的門檻,打破大編輯台的媒體形式。您認為這樣的組織模式是否可能取代傳統媒體(優勢、劣勢)?這樣一來,知識產業如何有獲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