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社群參與協作手冊(草擬) by sense.tw

Draft notes

從鄉民關心您的 g0v 專案,到叫作 #ggv、中央助聽器,現在這個要做讓政府可以聽見網路聲音的專案,有個 domain 叫作 sense.tw 了。sense.tw 除了做線上意見標記整理工具(Cross-doc annotations)之外,也在科技會報的計畫中負責撰寫線上社群參與協作手冊,提供政府、線上社群作為科技政策線上社群協作的參考。

目前的草稿先列出各章介紹、大綱、預計介紹案例,尚不完整。秉持著 release early, release open 的精神,希望社群的大家能不吝對內容提出批評、指教、建議參考資料、建議分類與要列進去的東西。

目前在從政府角度出發的兩個章節,比較有參考案例。但在線上(開源)科技社群的自組織 guideline 和科技社群如何對政策產生影響力的部分比較弱。開源社群有比較多參考資料,但在科技社群成功對政策產生影響力的操作守則和經驗目前還在整理中。

前言

「隨著數位原生代族群漸漸成為國家中堅力量,利用數位工具或是社交媒體議論時政已為稀鬆平常之事,過去政府嘗試的網路政策或願景參與,多在政策制定或執行端末期,由社群協助提供執行上的意見參考,未能更廣泛的搜集科技社群或一般大眾意見,同時缺乏良好的機制有系統、大規模的萃取有用的意見進入政策規劃週期,以至於政策制定者常常忙著滅火。」

因而在科技會報辦公室「社會與科技政策溝通平台」計畫下,草擬本手冊「線上社群參與協作手冊」,提供參考資料與案例,幫助台灣的線上社群更有效參與科技政策決策之中,政府也能在政策早期籌劃階段開始與民間協作。同計畫並會推出「實體公民審議手冊」,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整合,本手冊之線上社群只網路原生社群,但不限於線上之活動與組織。最後,雖從科技政策與社群出發,但也期待本手冊所整理的資訊與想法能夠應用在其他領域的公共政策之中。

本手冊分作四章,分別從政府與公民社會的角度來理解科技政策的線上社群協作。前兩章為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淺談如何規劃更開放的科技政策決策和與民間線上社群合作;後兩章則為公民社會提供線上社群如何自組織、大規模討論,進而影響科技政策。

本手冊草稿歡迎社群協作、意見指教與修改,完稿將以 XX 開放授權釋出。

更開放的科技政策

近年開放政府成為全球施政目標,讓政治決策能納入更多公民參與。「2009 年的白宮備忘錄揭示了開放政府的行動方針為透明、參與、協作。 2011 年,在美國主導下,八國政府(巴西、印尼、墨西哥、挪威、菲律賓、南非、英國、美國)聯手成立「開放政府夥伴聯盟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並 簽 署《開放政府宣言》,將此概念向全球推廣。因應各國不同的民主進程和政治脈絡,開放政府夥伴聯盟重新定義開放政府,指出它的四大核心要素為:透明、參與、課責 (accountability)、涵容(inclusion)。」

在這樣的理念下,個別公民不是被動接受政策,或是等政策拍板才用媒體輿論影響政策,或只有在投票時才發揮監督作用,而是試圖在政策決策的早期過程即納入民眾意見,並深度參與討論政策開發。同時,審議式民主已經 XXXXX,使政府的決策諮詢不侷限在傳統的法人組織,例如利益關係人會議、智庫研究、公民社會組織的法人代表等。公民社會的參與與積極公民的角色愈發重要。例如美國的全國審議日、參與式預算。

而科技政策的開放參與,則因其技術門檻,同時面臨民眾參與科技討論的專業可能不足與政府內部缺乏足夠的技術官僚兩個問題。然而,科技政策影響社會甚巨,該如何讓更多公民參與討論並制定出充分理解科技發展的政策,成為推動開放政府必須面對的課題。

其中一個方向是開放線上參與,網路科技的發展使得公民參與能有更多雙向對話、更大規模、超越實體空間時間限制。其參與對象可以進一步分為議題專業的線上社群與不特定公眾。

與議題專業社群協作

在網路世界的今天,許多公民討論、政策辯論是在網路上,並因議題形成緊密的線上社群。在科技領域尤其是如此,形成了非常專業的科技社群,例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生醫、IoT 等的相關討論社群。這些議題導向的社群不一定有法人組織,在過往根據公協會、智庫、學術研究機構系統的諮詢中不一定能被找到諮詢,但卻是對最新技術反應最快的社群,也是相關議題的意見領袖。

以下分享三個政府/官方組織與線上議題專業社群協作科技政策的案例。

  • 聯合國網路治理 IGF
  • (圖)

    https://medium.com/twigf/twigf-e77c54489366

  • APNIC 模式
  • (圖)

    http://apnic.net/community/policy/process/policy-development-process/

  • 台灣的 vTaiwan 之虛擬法規調適平台
  • (圖)

    開放不特定公眾參與科技政策討論

    網路同時拓展了政府對於不特定民眾溝通與讓非專業民眾提出政策的機會。舉例來說,人工智慧相關的科技政策不應該只有電腦科學、法律等專業人士的意見加入,非專業但會受到影響的不特定公眾(general public),應該有機會瞭解並影響政策決策,例如自動化造成結構化失業的勞動政策配套措施、人工智慧優先導入的產業等。

    案例:德國 Digital Agenda

    案例:JOIN.tw 上癌症標靶藥物之案例

    政府如何與線上社群展開協作

    撰寫此手冊的目的應該是希望能有些通則性的架構可以做為政府如何與線上社群展開協作的參考,雖然每一個政策都有其特殊脈絡,沒有一個方法能夠適用於所有情況。

    在此除了參考前述案例之外,並參考英國內閣辦公室所發佈的 Open Policy Making Guidelines,台灣公民審議工作者呂家華與 ETblue 開發的公民參與政策制定開放程度 Blulu 量表,(請大家幫忙提供更多參考資料嗚嗚)

    開放的共同設計

    co-design principle

    Blulu 量表之階段、stakeholders

    資訊透明、staying updated、inclusive

    開放資料

    Peggy g0v summit 分享回應方式

    vTaiwan 分階段

    政策敏捷式開發:

    agile policy making

    Community-driven 網路社群生態概覽

    unorganized organizing

    興趣、議題導向

    數位行銷 101、資訊工具

    如何觸及

    分析

    線上科技社群如何自組織

    要有好的科技政策,最好的狀況是政府在政策制定的過程納入更多的公民意見。但不管政府怎麼做,公民社會要影響政策,就需要有足夠的力量去發聲跟倡議推動。接下來兩章希望提供一些方法和案例整理,供有心倡議科技政策的線上社群參考,或是想要經營社群的公民。第三章為對內線上社群如何跳脫傳統階層式組織,以扁平化、非同步協作的方式進行社群討論;第四章為對外,線上社群如何在台灣既有政治行政架構下,產生足夠的政策影響力。

    熟悉網路的人,可能自己就身在非常多的網路社群之中,網路論壇、Facebook 社團、PTT、Line 群組、Telegram 群組之中;或是個人即為自媒體,撰寫臉書貼文、部落格、在論壇貼文、直播等。不同的主題跨度可能橫跨科技、藝術、娛樂、購物、環保、電玩等不同的社群,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文化與運作方式。

    在此希望推廣開源(open source)社群的運作方式,這種開放的社群運作方式已成功協作維基百科、Firefox 瀏覽器、Linux 作業系統等大型專案。在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中,這樣地分散式協作促成了線上影片直播、線上文字轉播、翻譯,並進一步擴散推動開放政府運動,不只限於科技專案之開發,吸引了不同專背景的公民加入。本文並將引用 Here Comes Everybody 這本書中對於網路運動的觀察輔助說明這些方法並非網路世界的特例。

    網路社群簡介

    什麼是開源?

    如何建立社群

    如何吸引持續貢獻者

    國際案例:

    國內案例:

    General 手冊

    開放參與

    Source

    license

    Web of Trust

    Governance model

    http://oss-watch.ac.uk/resources/governancemodels

    共識、意見整理、Conflicts

    實體

    大食團

    線上社群如何產生政策影響力

    當你已經有活躍的線上社群了,但常常會發現,你不在政府的諮詢視野裡,不知道政策資訊、不會被徵詢意見,直到公聽會都開完、政策三讀通過才在媒體上看到,於是社群內傻眼、吵翻天、群情激憤,拚命貼文轉發,但是政策並沒有被改變。

    到底該怎麼做呢?

    這邊急需協作

    solidarity work

    advocacy

    倡議行動

    主動訂閱資訊

    網路意見統整、follow-up

    政府專家會議

    體制內線上公民參與機制

    成功案例:登山社群

    https://hackmd.io/MYQwpgDAnMAsDsBaAbPAJiRsBmBGAzIiLBIWAKzAAcy5ARsnWFBEA===

    參選「臺中市政府登山活動專家諮詢委員會」的諮詢委員

    美國 SOPA?

    能源白皮書?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

    經貿改革國是會議?

    Uber 立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