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Urban Search And Rescue 城市搜救
引言:
2016年 4月18日在 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會議發表的研究報告,根據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澳大利亞工程師詹姆斯·丹尼爾(James Daniell)的統計,自1900年以來,自然災害已導致800萬人喪生,造成經濟損失約達7兆美元的經濟損失,其中水災和風暴帶來的損失佔了近6成。
詹姆斯丹尼爾收集並自1900年以來全球範圍內評估超過35000個自然災害事件。
大約1900年至2015年間的經濟損失三分之一透過洪水造成的。
地震造成損失約26%,暴雨19%左右,火山爆發1%左右。
"1900-2015在115年的統計期間,地震造成的人命損失佔了近30%,有大約230萬人死於地震災害。其中有59%是因建築物倒塌而喪生,28%是死於地震引起的海嘯和山崩。"
地震造成建築物倒塌的死亡率很高,而搜救時間有限,這是相當嚴峻的考驗!!

圖片來源: INSARAG 地震救援時間與人的存活率
國際上對台灣認為台灣是災害風險相當高的國家
國際對於台灣災害風險有關 的描述
台灣地震相關資料:
- 台灣歷年地震列表 WIKI
- 台灣歷年地震多嚴重?地震視覺化告訴你
- 鄭錦桐╱借鏡日本──地震之國 我們準備好了嗎?
- 日本積極推動防災志工專業的認證執照,包括:防災介助士、防災士、危機管理師等認證。這些專業人士可以在社區以及企業內扮演災害第一時間關鍵協助緊急應變的角色,藉由專業的防災志工傳遞政府防救災資訊,並且進行教育宣傳與推動,有助於巨大災害下企業與民眾的安全保障,也同時降低警消醫療人員於巨災下救援傷患的壓力。
- 台灣任憑災難輪迴, 抗震竟比不上智利---2016年5月遠見雜誌
- 2016 .5.30 環太平洋連環震 分/析:恐引發更大強震
- 2015年中央研究院大規模地震災害防治策略建議書
回顧過去一世紀的紀錄,可清楚觀察出日本大地震與臺灣大地震之間存有密切的相關性,例如,
- 1896年日本發生規模8.5的三陸強震,1906年臺灣有規模7.1的嘉義梅山地震;
- 1923年日本發生規模7.9的關東大地震,1935年臺灣發生規模7.1的新竹─臺中地震;
- 1995年日本發生規模7.3阪神大地震,1999年臺灣發生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
- 2011年日本東北發生規模9的大地震後,臺灣發生強烈地震及海嘯的風險已隨之提高。
- 大規模地震問題:
- 1.建物嚴重破壞
- 2.大量人員傷亡
- 3.災後大量避難收容與返家人潮疏解十分棘手
- 4.維生系統中斷影響救災及民眾生活
- 5.政府及企業可能受到衝擊且無法運作,損失慘重而難 以復原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 安全耐震的家---認識地震工程
- 政問09 李鴻源 國土計畫
面對地震風險管理作為與對策----工程與非工程手段:

工程面與非工程面手段
工程面:
- 建築物結構加強:做好耐震結構設計、施工要求、老屋耐震補強、
- 建築物內容物加固:室內家具加固避免散若
- 地震即時警報:提高預警時間
非工程手段
- 防災教育:認識地震與避難知識、預先規劃避難動線、準備避難逃生包。
- 地震避難:地震避難教育(趴下、掩護、穩住)、防災演練
- 地震保險與計畫:風險轉移減少財產損失、風險管理、震後持續營運計畫
地震即時警報:
「地震早期預警系統」就是強震即時警報系統,指的是在地震發生以後,在比較強烈的地震波尚未到達地方前,提供相關資訊以進行預警,目前整個系統針對台灣島內的地震是15秒(約震央五十公里以外),島外25秒。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今年也推動「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系統」,透過系統可以快速的把地震、颱風、土石流等資訊利用4G手機提供給國人,此系統預計7月上線,5月開始進行地震資訊測試。
分成: 1.區域強震即時警報 2.現地警報系統


地震避難相關與風險溝通:
- 消防署--台灣抗震網
- NCDR 災害示警公開資料平台
- 災害情資網
- 村里防災警示 app
- Google 台灣災害應變資訊平台
- 真的準備好面對地震了嗎?來了解一下日本的防災袋與相關新科技
- 地震來襲先打開門? 避難包用在受困時?都錯!!!
- 地震來襲躲桌底,誰說一定有桌子?
查詢系統
- 台灣活動斷層觀測系統及便民查詢系統
- 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系統
- 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液化查詢系統
-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街屋耐震資訊網
- 國家災害防救中心 災害潛勢地圖查詢網站
- 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 TELES
- ***好用 Safe taiwan 安全台灣平台 --點選 (山-04震災、災-04震災)
- 台灣過去 30 日規模大於 4.5 的地震地圖


台灣地區地震規模 機率---資料來源國家地震研究中心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演講
平均每20年發生一次劇災型地震。
大台北地區地震相關資料


NCDR 2014年報告 大台北地區震災模擬....


一般地震震度損壞大部分在5級以上,會造成損壞。---來源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新建的建築物,大部分耐震設計都沒問題,施工規範上要符合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壞。
比較可能出現問題的部分在老舊建築物,有必要進行耐震補強。
民國62年以前的建築物都沒有做耐震規範設計。
可檢測自家住宅是否符耐震要求
街屋耐震資訊網
當評估出來分數不足時,表示需要請結構技師進行耐震補強。
--------------------------------------------------------------------------------------------------------------------------
近斷層效應
台灣靠近斷層的房子
近斷層10公里範圍內,250萬棟、860萬人居住 約佔台灣1/3的人口,
近斷層效應
在車籠埔斷層地層錯動,斷層兩側6公里地區建築物受損分布密集,約佔總調查數量六成,足見斷層經過是造成建築物崩塌的重要原因----(來源:九二一地震震害分析初步報告)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有250萬棟建築物、超過860萬人居住在活動斷層兩側10公里內

***台灣災難型地震列表: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重大災害地震

下圖是1900-2000年重大災害地震列表:
2000年過後: 2016高雄美濃地震 (117/551) 死亡117 、傷亡551


地震搜救:




- INSARAG Guidelines 2015 中文版連結
- 0206台南震災經驗分享研討會整理筆記
- INSARAG First Reponder 第一反應者中文翻譯連結
- FEMA 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s
- 「大臺北地區大規模地震衝擊情境之災害潛勢與建物人員災損分析」運用建築基本資料推測死傷分佈狀況,可作為災時投入救援人員的基本依據。
- 文件:http://digitaiwan.com/docs/References/20140200.pdf
- 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 ---http://teles.ncree.org.tw/
可以做為評估概要震災狀況!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615/716914.htm
- 土木系宋裕祺教授指出,「建築物(橋梁)初步及詳細評估系統」就像是建築物的結構醫師,就像是「快篩」,輸入技師現場評估和建築物磚牆、樑柱尺寸等數據,建築技師只需半天就可檢測出十層樓高的鋼筋混凝土大樓耐震度,作為後續詳細評估與耐震補強之依據。
- 根據介紹,「建築物(橋梁)詳細評估系統」會依據建築物的詳細資料建立模型,利用分析軟體、結構力學,找出建築物脆弱點和破壞原因。目前,系統已獲營建署認證,未來與戶政系統結合。
- 熊本地震經驗顯示,連續餘震造成建築分批倒塌與設施損壞,這樣的災害型態反而造成第一時間搜救人員身處危險的環境,以及民眾無法於餘震期間確認未明顯損壞的房屋是否安全。https://zh.m.wikipedia.org/zh-tw/2016%E5%B9%B4%E7%86%8A%E6%9C%AC%E5%9C%B0%E9%9C%87
除了專業搜救對外並應加強 第一反應者訓練的觀點
- 尼泊爾地震:搜救隊太晚才來搜救人命, 我們應該要開始檢討對災難的應變方式
- 掌握災後救援黃金時刻 河田惠昭:只有2小時
房子為什麼會倒---建築物震害分析
- 第一類為地震的強度
- 地震發生時不同地區所感受到的震動程度,或謂震度,常因地震的規模、震央位置、震源深度、以及盆地地形對地震波的放大效應而有差異。
2.第二類為建築物的基地特性
- 建築物基地特性包括基地之地質狀況、地形條件、土壤性質及是否有斷層經過等因子。大地震中斷層兩側地層常產生大幅相對滑動,造成地表建物的破壞。
- 【近斷層效應】在車籠埔斷層地層錯動,斷層兩側六公里地區建築物受損分布密集,約佔總調查數量六成,足見斷層經過是造成建築物崩塌的重要原因。
- 地層劇烈搖晃常導致基地土壤液化,承載力隨之消減,而使建築物陷落坍塌
- 因為盆地效應,在台北地區並因地盤軟弱,雖遠離震央150公里,震度達五級,且仍然有300餘棟建築物損壞。
- 地質鑽探資料不足,結構強度設計疑慮,低層建築建造前多未先行作地質鑽探,無法探知基地地盤特性,高層建築在規劃設計階段雖須按規定提供地質鑽探報告,但卻常有不夠確實與不夠詳細之處,結構審查過程中恐不易發現,因而影響結構設計結果的安全性。
3.第三類為建築物本身的體質
- 政府部門訂定的建築法與建築技術規則等相關耐震設計規範
- 專業技師的職責與管理制度
- 施工營造廠商對建築物材料、工法與營建管理制度的選擇
- 使用者對建築物內部結構、隔間增改建之程度與維護管理
- 規劃設計方面
- 老舊建築:建築物損壞調查,民國63年以前建造者約佔總調查數之四成,民國64年至71年建造者約佔總調查數之二成,兩者所佔比率合計高達六成。
- *大部分木造、磚造、土塊厝等老舊建築因缺乏耐震能力而毀損
- *震動與地震頻率接近:低層老舊加強磚造及RC建築,因其韌性較差,且高度較低,結構振頻較高,振動加速度反應約等於地表加速度
- 相鄰建築物之碰撞
- 軟弱層結構---承重結構不一:
- 軟弱底層即是因底樓為騎樓或挑高,且牆壁量較其上部樓層少,致其勁度或強度相對於其上一樓層較小,強烈地震時使底層產生大變形而破壞
- *一樓挑高為開放空間之大樓倒塌或嚴重損壞,
- 一樓騎樓、店面牆面且常用來做為商業用途,辦公廳(如鄉鎮公所)常採用挑高開放空間型式,為出入接待空間,或被使用者敲除,牆壁量因而比樓上少。
- 部分地下室為增設停車空間或休閒設施,梁柱可能被減少而造成軟弱結構坍塌損壞情形普遍。
- 短柱效應
- 學校教室損壞短柱效應現象極為明顯,窗台將其中間柱束制,使柱原有抗彎矩的有效長度變短,受地震力時,柱被迫承受大量剪力而破壞,即形成短柱效應
- 非結構牆的影響
- 若結構物底層為開放空間而且較無牆存在,實際受震反應會使主要變形集中在底層,而與設計時認為各樓層均勻變形的情況不符,設計時由於忽略非結構牆,所以未能對結構物的實際行為精確掌握
- 設計不良....
- 結構設計不良的情形包括:耐震結構系統不良,有平面、立面不規則情形,高寬比太大,部份樓層有軟弱層,有礙水平剪力的傳遞與分布
- 柱斷面太小,不利鋼筋排列和搭接,與混凝土澆置施工。。
- 柱主筋排列太密或其搭接處間距太密,造成混凝土與鋼筋之握裹力無法發揮。
- 進行結構分析時,忽略了非結構RC牆或磚牆及窗台之存在,造成實際結構行為與結構模型式分析結果有所差距。
- 店舖住宅與學校建築在平行騎樓或走廊方向之牆壁量太少,易使一樓成為軟弱層,而於強震時折損。
- 五樓以下之建築物多只經建築師之建築設計與套圖配筋,未經由專業技師之結構設計分析,常未有周全的耐震設計要求。
- 採用懸臂式走廊,二樓以上樓層較多時,即有重心不穩狀況,地震時易發生傾倒或損害一樓牆柱
- 柱中埋置管線管徑過大或偏心,導致有效柱斷面積減小,且降低鋼筋與混凝土之握裹力,而使承載力降低,導致地震時柱體破裂折斷
- 為了考量停車位的增設或車道的通行,於地下樓層取消部份核心牆壁或使其上層之剪力牆中斷,使之耐震能力無法有效傳遞或分配。
- 開放空間的第一層較為軟弱,部份由上而下之耐震牆並未連續接至基礎,第一層之抗震勁度與強度均較其上層為小。
- 大樓兩側不對稱剪力牆開孔,造成嚴重剪力破壞。
2.施工監造方面
- 施工品質不佳....
- 未按圖施工
- 箍筋彎鉤需達135度,但實際上施工上仍多常採用90度彎鉤取代,無法達到耐震的要求
- 鋼筋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足,握裹不良
- 柱之保護層過厚,使柱核心面積減少,承載力與韌性嚴重折減。
- 混凝土澆置前未清除模內之雜物,因而使梁柱斷面有雜物。
- 樓梯沒有以鋼筋或小梁與牆壁連接,造成地震時斷裂,住戶無法逃生。
- 裝飾材誤用軟底工法黏貼,未用釘鉤在混凝土上,致整片脫落
- 擋土牆系統與主結構體(柱)間未保持距離導致龜裂。
- 監工不實....
- 監工之專業知識或經驗不足
- 營造廠向技師借牌
- 專任技師不負責,且未參與營造廠之施工技術指導
- 廠商偽造施工簽證,監工未落實
- 建築師監造職責未發揮,致結構施工品質不良。
3.使用管理方面
- 住宅變更為營業場所,供做公共使用,不僅增加建築物之活載重,在使用前變更原有的建築配置及構體,如進一步破壞原結構及隔間,造成樓層間結構系統剛性與強度差異太大,形成軟弱層,易致震災
- 頂樓違法加蓋,增加原有建築物承載負擔,或形成重心偏移,地震時造成扭力破壞。
----------------------------------------------------------
乳酪效應:
- 先天台灣位於地震風險地區..
- 後天若設計結構不當:施工品質不佳,監工未能落實...
- 防災能量不夠民眾防災避難意識不足,避難救援後續能量不夠,
- 救援能量不足 ,搜救隊無法抵達,第一時間民眾無法自救
----> 災情慘重畫上等號
就像這個乳酪一樣!層層關卡都有破洞時。 風險危害直接導致骨牌效應。

洛杉磯北嶺地震調查模式的啟發---第一時間災害調查的重要性。
第一階段【災害資訊取得/解讀/更新】
災害事件發生初期,資訊即時性與準確性為迫切問題,災害調查評估第一階段以資訊取得、解讀更新為主。藉由即時資料收集分析,完成事件後果評估,作為決策者執行緊急作業及申請外部援助必要資訊。
- [城市偵查報告]---作業區概述,包括受災區和可提供援助地區,不要求精確和確定度,在EOC提出後一小時內或地震發生一小時內提供給作業區指揮官
- [全區調查摘要報告]--簡要的現場寶告,作為全區的受災狀況摘要,快速完成並透過無線電通訊系統報告,不要求精確度
- [城市狀況報告]--記錄政府服務部門、設施、大型事故和傷亡情況的細節,為災區作業的基礎,報告時間依據災害類別而定。
- [損害評估及設施處置報告]--提供災害管理人員和公共資訊官了解整體災情:包括公共和私人財產損失、人員傷亡情況、道路橋梁狀況、資訊系統狀況、公共設施狀況、主要事故和主要問題。
第二階段:【損害及安全需求快速調查評估】
由建築、工程與安全部門主導,於災後進行。調查提供財產清單,由合格的調查員和工程師小組依據受災區順序及擬定的計畫進行全面調查。
第三階段:【細部安全調查評估】
對受損建築及設施做出詳細列表,此階段針對單一區域,並將私人建築物納入調查評估
-----如何快速收集必要的資訊,即時與確認與更新,是第一時間震災調查需要重視的課題。如此才能將重要的資源放在需要的地方,供後續支援協助能量抵達時,有效地展開。
尤其是人命搜救上,後續評估需要將重要的搜救隊能量,甚至是國際人道支援的國際搜救隊,放在最需要的地方,以最有限的資源創造最大多數的利益。
---廣域勘查評估,針對搜救目標分類評估與排序優先順序,劃定區域
--分區劃定作業
1.分區劃定 :以受災地的地理環境劃定、以英文字母A,B,C來標示各分區


2.工作場地劃定:
任何有效USAR(Urban Search and Rescue US&R)城市搜救行動的地點-有機會救出活命的任務才會被稱之為有效的 US&R (城市搜救)行動。
工作場地劃定的規則應該遵循:
1. 第一個字母為分區識別碼,如A、B、C
2. 分區識別碼後面會編入工作場地編號,如1、2、3:A-1, A-2, A-3 等。 3. 如果在同一分區有多重US&R隊,UC (Unified Command 聯合指揮協調中心)會將號碼歸類給不同團隊使用。

3.工作場地中的工作場地
較大型的工作場地中(如醫院),也許原本被劃成單一工作場地(如 B-2),可能發現有許多不同的地點需要救援行動,可需要更進一 步的編號。 只要在原本工作場地編號後面再加個註記即可更清楚的標明個別 的場地號碼(例如B-2a, B-2b 等)。

劃定分區行動:
可以應用車輛、無人機、直升機空勘、.步行街頭調查結合衛星地圖調查。
4.評估、搜索、救援行動等級 ASR等級 (Assessment, Search and Rescue Levels)
- 依據ASR等級評估 <重要> 這樣才能按照災區狀況分配合適的能力的搜救團隊

縮寫:
LEMA: Loc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uthority 當地緊急服務管理機構(災害應變中心)
BoO: Base of Operations 行動基地
Ops:??忘記了!(這裡的Ops是ICS編組裡的操作組Operations)
ASR等級 :算是一個分類及作業流程---依據評估的等級決定所需的技術與能力
第一等:廣域評估 --如同上面所介紹廣域勘查
第二等:分區評估 ---如同上面進行A、B、C劃設,細部工作區A-1、A-2...
--------------------------------------
第三等:快速搜救
第四等:完整搜救
第五等:覆蓋性搜索和恢復

評估、搜索、救援行動 5 等級實施步驟示意圖


找出那些需要 需要USAR搜救隊才能夠救援的地方,紀錄標記出來請求支援。
ASR等級3、等級4 需要 INSARAG中級、重型搜救隊才能作業,一般第一反應者團隊是無法作業!
詳細資料請參閱:
- INSARAG Guidelines 2015 中文版連結 第二卷 手冊B
第一反應者作業應能做到 ASR-等級1 ---廣域評估
第一反應者 勘查 相關資料。
- 模組2.3 Reconnaissance and Survey 。
- 將這些記錄整理....哪裡需要救援的災民、理出危險危害因素,有哪些設施損害、。

----------------------------------------------------------------------
個人意見:
----怎樣快速又正確調查大規模災區是個課題--- 可以提供大家思考:
搜救作業上按照ASR等級分級評估....是決定初期有限資源分配最重要的事。
時間有限,評估要快,因為第一天生還率最高。
時間就是生命。
----------------------------------------------------------------------------
確定搜救目標,制定人員分配方案,之後制定特定倒塌建築物行動方案
Solveig 將特定建築物搜救分成 10步驟
1.了解目標建築物基本情況
2.倒塌形勢分析
3.破壞狀況與定位區域劃分
4.確認殘存空間
5.行動方案制定
6.搜索
7.救援
8.支撐防護
9倖存者脫困與撤離動線
10.監控與預警
觀察六個面向: 四個方向觀察,包括頂部與底層。

1.了解目標建築物基本情況
具體根據不同建築物的功能和性質,初步判斷該建築物的狀況、人員數量和分布情況。
倖存者分布區域或殘存空間可參考:
A.樓板之間
B.樓板下車輛旁
C.極可能使人倖免罹難的避難區域
D.倒塌牆下
E.地下室及其他地下場所
F坍塌地板下空隙
G.樓梯下、樓梯梯間
H.堅固家具附近的空間
I.洗衣機、書桌旁
根據訊息可靠度分析:
訊息來源 可信賴度 評價等級
1. 其他救援隊 非常可信 1
2.當地政府 比較可信 2
3.志願者 基本可信 3
4.鄰居附近人員 可信 4
5.屋主親友 需確認 5
任何與該建築有關聯的人都可以做為調查對象,尤其是屋主、倖存者
- 詢問內容:
- 失蹤人員
- 受困位置
- 建築物用途、結構類型
- 內部格局布置
標註加註內容: 街道、建築物名稱、編號、樓號、GPS經緯度
簡易調查表

2.倒塌形勢分析
倒塌建築物分析

INSARAG first responder training有關倒塌建築物型態


3.破壞狀況與定位區域劃分
- 鑑別建築物各層倒塌局部破壞形勢,
- 定位哪裡是危險區域、哪裡是有淺在危險、如何排除採取措施
- 與相關人員了解關於建築物內部配置狀況。
4.確認殘存空間
- 判斷哪裡有可能有受困者的空間部位
- 倒塌範圍、須清除瓦礫體積和廢墟密實情形
- 創建空間形式與通道的可能形勢、規模、是否需要支撐
【需要支撐的位置】

5.行動方案制定 Incident Action Plan
- 優先選擇可進入的空間或場地、
- 設定進入動線、與需要排除那些危險,偵檢、避開、移動、加固等作業方式
- 準備何種救援工具、人員時間
6.搜索
- 根據現場基本狀況制定主要搜索策略
- 根據建築物倒塌特點和現場狀況確定搜索方式和順序
- 根據搜索結果進行報告與建議救援人員的需要請求的協助支援。
- 人工搜索:
- 將區域進行劃分,網格切分,人員分配區域,進行分組。
務必先進行安全評估後才可以進行。
- 一字搜索:用於開闊地形、間距固定約3-4公尺、往返進行確認。

人工弧形搜索,一邊存在不穩定的建築物結構 ,搜索人數有限時,從最邊緣開始

人工環形搜索:用於大致判斷受困者位置,定位使用沿廢墟定位,逐漸向中心定位
地表人工搜索方式: 叫、聽、看、呼喊回應、聞...
敲擊、喊話後,保持安靜至少十秒,仔細傾聽。
人工搜索必須要確保安全,留意存在的危險環境,人工搜索非常危險,務必小心謹慎。
可能陷困....必要進行安全確保工作,設置安全官監視,繩索應用確保!
可使用輔助大聲公揚聲器,協助加強聲音訊號,定位。
初步標記:
當聽到疑似受困者回應時,進行初步標記,應用噴漆標記,以利技術搜索工具確認和定位。
技術搜索工具
其他有關有利搜索的科技,但仍在開發階段:
- Wi-Fi Vision搜索---利用Wi-Fi電波來檢測人體移動情況的系統「Wi-Vi」,該系統可檢測出混凝土牆壁背後的人體移動情況,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作為低價格搜索雷達等多種用途。期望裝在智慧型手機上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hMTVNYc8o
麻省理工學院的介紹網站:https://people.csail.mit.edu/fadel/wivi/project.html
- TED演講:Robert Full: 自然最令人厭惡的生物的秘訣:導入到機器人技術開發
- 定位手機訊號進行搜索
- 美團隊研發地震救援機器人 靈感竟來自蟑螂
-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傅爾(Robert Full)和其團隊所正在進行的地震救援機器人研發
- 蟑螂高度大約半英吋,但卻能夠擠進不到10分之1英寸的小空間中,而且還能以高速移動。而「能夠擠進小空間和高速移動」就是地震救援的關鍵。
介紹4大技術搜索作業方式:
A.搜救犬
- 好處:
- 可以短時間進行大範圍區域的搜索、
- 可以由控犬手遠程控制在危險的環境進行搜索
- 可透過控犬手日常訓練強化
- 缺點:
- 風向和氣流會影響氣味的位置...
- 30分鐘工作時間的限制,搜救犬也會疲憊
- 剛死亡的20分鐘氣味的人,可能和存活的人混雜,造成判讀混亂
- 現場作業的人移動,和在陷困空間中的受困者氣味交互干擾,也可能有判讀的影響
- 現場搜救犬的識別其狀況,取決於控犬手的解讀經驗。
B.影音探測器:
- 好處:
- 可以直接清楚看到受困者的環境,
- 和受困者進行對話溝通確認、可引導救援人員安全營救
- 重量輕便於移動探查。
- 缺點:
- 工作環境限制、需要穿過瓦礫孔道、需要有觀測孔、
- 探測局限於視線範圍、視野侷限
- 作業距離有限約2公尺範圍
C.聲納探測器
- 缺點:
- 要密集設置
- 環境必須要完全靜音
- 作業環境處所經常有噪音影響
- 受困者必須要清醒有知覺、且必須要在救援時發出聲響
- 必須要積極持續不斷發出聲響
D.雷達生命探測器
- 優點:
- 可以顯示受困者距離、可偵測是移動、呼吸反應。
- 不被氣味轉移所影響、不需要保持安靜建立直線觀測孔..
- 3分鐘內可以搜索125立方米,協助決定能否進一步開挖作業、
- 判斷可信度達80%
- 可以深達12公尺範圍內搜尋受困者(GSSI第四代)【第三代 :5米呼吸、10米移動】,但取決於現場條件。
- 缺點:
- 功率800KHz會受到無線電、基地台電磁波干擾
- 要留意訊號可能受到的干擾影響:人員移動...
- 需要淨空作業區域達15公尺範圍
- 鐵皮金屬會反射、鋼筋間距過近<7.5cm會造成干擾
- 通過不同介質環境會造成探查角度改變...專家模式需要經驗判斷
7.救援
有計畫地分配資源和人員.在合適的動線區域...進行作業
應該選擇安全接近目標且能安全脫困救出埋困者的路線為最佳路線
- 同時考量救援區域大小
- 救援難易程度
- 人員分配
- 工具分配---有些區域可使用大型起重設備、有些地區只能適合短小設備
- 估算救援時間,預先做準備。人員輪替休息才能長時間作業。
8.支撐防護
- 結構技師協助判斷...脆弱處,標記危險處。
- 需要那些支撐材料、哪裡可以取得
- 評估支撐作業所需時間
9倖存者脫困與撤離動線
- 設置警戒線避免圍觀民眾湧入干擾救援行動。
- 設定標誌/箭頭、撤離訊號,撤離集結點、待避安全區域空間
- 預先準備脫困後安置位置、救出動線
- 預先安排醫療工作,如果現場有合適的醫療人員。
10.監控與預警
- 設置警戒線、管制進出人員。
- 分區域標記危險區域、避免不必要的人員進入造成危險
- 設置安全官、進行安全監控,預先約定警告信號,撤離訊號。
- 選擇合適監控方法、檢查和評估監控措施
- 防止餘震;二次倒塌造成的傷害
簡易監控方法
- :可以噴漆一條線在廢墟上大面積的裂痕處,然後觀察一條線是否錯位
- 放置水盆於平穩處,觀察水波是否有震盪,可以了解是否有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