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說明
這是一個要協助宜蘭農業從工業時代轉向網路時代的媒合平台,它企圖透過資訊的開放與共享,重新連結與建構宜蘭農業與消費市場的新產銷關係。建構一個協助有意務農的年輕人到宜蘭農村發展的平台,協助他/她了解相關事務,例如:種田、開店、落戶...等等,並且實際輔助。
發起人/拋磚人:wenchuan, chewei(協助打字)
預定功能
預定使用者
現有類似專案
(現成的是否可以直接使用?或者有什麼不足之處?國外專案可參考?)
國外參考
相關專案
(衍生自某專案/衍生出某專案/API串接自某專案.)
授權方式
(程式碼部分如 MIT/BSD /文件部分,如 CC-BY)
使用資料
專案目前狀態
(構想 / 規劃 / 雛形 / 實作)
發起人/拋磚人:
分工與成員
協作工具
進度與 to-do
*
新的農業情境已經浮現了
目前農業走向需求導向。傳統農業是公糧系統,目前的農業轉變成服務業,例如品牌、市場,這樣一來使得農業部門會有點像是經濟部,協助促成新的嘗試,若有失敗經驗,進行檢討為什麼失敗。
宜蘭目前也出現群聚的狀態,有不少群聚社群,例如倆佰甲、自然田、荒野社群、行健有機村...等等,許多農村事務,會透過群聚社群產生內部的分工,也在摸索。在社群內部,也會有同儕感染的效果,協助新人進入農村。以往的農村,可能要住在一起才可以。回顧倆佰甲的組織經驗,是許多自願加入、帶著想做的事情來到農村,讓農村具有多元專長。新社群不必然是外來的人,也出現過例如一位宜蘭深溝村深溝國小老師是在地人,想要向倆佰甲租田耕種,但家裡阻止,與家庭價值有衝突。
農村轉型需要新的產銷模式、多元化的通路,例如每一個新農民的社群朋友、同事、社會網絡,與傳統農夫不太一樣的系統,舊的系統擅長生產,新的系統擅長行銷與他人互動,這可能是城市生活環境所培養出來的基本社交能力。新農夫的行銷能力大於生產能力,種的東西可以賣得出去,或許是可以與老農夫結合,老農夫擅長生產,保障價格的同時拿掉化肥與農藥等友善農業,形成產銷的方式。生產力大的人、農二代、農學院專業者與學生就可以進場(例如說田、果園技術),例如花蓮的一個有機果園,年輕人從論文中挖出來實用的技術,很有生產力。農會的產銷體系,也可以納入考量,以及合作社的組織。
從縣政府的角度來看,希望透過比較大規模的方式,持續有年輕人、農二代、農學院或技術擅長的人,加入到農村當中。建構一個平台,促成這些事情的發生,在縣的層次上推展。蘭陽平原農業面積共有一萬甲,如果一個農戶耕種五甲,則估計約兩千戶,若由政府部門,協助其中一千戶,建立檔案,長期關心他們。以往農業處比較是看農夫的薪水、收入能力,其實,農夫可以落戶安居、生活的開心、需要幫忙的事情有被協助到,就是目的了。可以設置「陪伴師」的制度,陪伴年輕人進入農村。
Q:年輕人想找田的時候,誰來幫忙找田
透過實體活動,媒合舊農夫與農地持有者
邀請宜蘭的在地農夫核心人士與團體
曾經舉辦過 1/17、1/18 論壇,共有 230人次
年輕人也會需要房屋居住、農地出租資訊
-
Q:為什麼在宜蘭會出現這樣的氣氛呢?而不是在中南部?
宜蘭的農業是台灣整體農業的邊緣,就比較容易有創新的機會
陳定南有一些友善農業、永續的路線與價值觀,比較符合新農民
因為距離臺北很近,宜蘭生產者更容易了解都市消費者的需求
新的產銷模式,宜蘭會是重要的實驗場地、一種新的農業 UI 新的介面
-
Q:縣政府是不是需要協助盤點機具?
例如耕耘機,沒有施作,這樣的資源,如何在平台上重新組織起來
傳統的農業裡面會是一整套的系統,
把資源連接到年輕人的身上,年輕人可以在農村地方上找到、也可以在網路平台上找到
農忙時「搶機具」的狀況怎麼辦呢?需要想辦法處理
-
Q:縣政府「監督」的方式會是什麼?
縣政府要做事情是 watch 每一個人與接納單位
可以設置「陪伴師」的制度,可以陪年輕人,也可以陪老農轉型
-
Q:會不會出現農民種植同樣的植物、導致產出作物重疊?
如果說每一個農業生產者可以回報預計要種植的種類想法,可以做協調
若針對宜蘭有機產量來說,目前宜蘭營養午餐一禮拜吃一次都不夠,有機產量目前倒是不用擔心
-
Q:目前構想的平台,會是地區性的呢,或是整合為一個平台?
地區性的來推動?或是,比較大的平台?目前還沒有想法。
整體來說會是一個虛擬的農村
如果使用者是一個其他縣市政府或是宜蘭既有務農的人,也可以看看宜蘭的一些有趣的 project 與經驗,實體聯繫上新農業社群
-
Q:新形態的「產銷通路」又是如何選擇農夫的呢?
有些比較信任農民,配合實體觀察
有些會相信認證,因為會怕消費者投訴,拿不出證明
有時候被驗出農藥,是因為臨近產出時間,用藥後隔天突然要賣掉而收割下來
-
Q:「慣型 2.0」,縣政府要如何踏出第一步?
精準用藥、精準用肥。
縣政府要如何踏出第一步?
Q:如何吸引農業專業領域科系畢業的學生依自身專業組團投入?
主要使用者:青年農、消費者
核心是呈現「宜蘭新農民社群」,例如運用宜蘭的地圖標示出社群,可以知道新農民社群的分佈。這個平台希望可以協助達到:
補充:
以今天討論的概念來說,我們提出一個類似「農業創新加速器」概念的平台,媒合現有在宜蘭百花齊放的多元農業社群,與想要加入農業領域,卻不知從何著手的年輕人。
這裡我們從楊文全「倆百甲」的經驗裡,整理出青年農需要的五大元素:社群、土地、技術、行銷、共享資源
1.社群:
一切的核心,社群是青年農民從陌生到熟悉農村生活的根源。
2.土地:
藉由宜蘭縣政府的身分,與社群共同居間媒合協調,甚至擔保,讓青年農可以更容易找到活化耕地
3.技術:
一個技術分享平台,讓青年農耕作的過程可以掌握耕作方式,灌輸友善耕作理念,加速農耕成熟度與提昇農產品質
4.行銷:
這是青年農擅長的部份,但平台仍然可以規劃行銷通路共享、共用、共同採購議價,降低產銷間的摩擦力,或降低成本
5.共享資源:
這裡面可以想像的東西很多,我們仍然在想像,但是概念如airbnb、uber這樣的平台,想辦法釋放、共享農村過剩資源,換取相對稀缺的資源(如打工換宿就是以空間換取勞動力)。除此之外,今天討論也有想到以農友間互相監督,有效取代認證(類似臉書按讚),或者標示目前社群的行銷對象,以共同品牌效應提高消費者信心等方式,然後讓監督自發性地發生在農友之間,都是抽象的共享資源概念。或許還可以推展許多不同的層面。
以這個概念,我們整理的平台初步三個可行方向如下:
1.社群農地檢視與生產規劃:
資料的可行性楊大哥仍要確認,但概念是讓消費者或者有意務農的年輕人可以:
a.從地圖上看到目前各社群位置、大小(以圓圈大小顯示)
b.點選觀看各農業社群簡介(fact sheet)、耕作的農地與作物(以icon和農地open map標示)
c.可更新當季或下一季作物規劃,並從作物規劃推估產量,做初步的生產規劃
d.可提供消費者搜索,從消費者搜索的資料分析,計算可能消費者需求,並提供給生產者最為生產規劃
e.可能讓消費者直接從農地資料(生產者、農法、過往記錄等)選擇購買或契作對象
2.人才媒合
a.讓農業社群提出需求特殊職缺或耕作需求缺口、勞動力需求
b.讓有意務農的年輕人註冊時提出自己的專長與興趣
c.然後推給這些年輕人建議參訪社群
d.社群可以輸入、管理願意開放給外人參訪的活動(如短期勞動、討論會、讀書會或甚至只是午餐共食等),然後平台就自動推薦或安排有意務農者一個可能參訪的日曆(例:未來一週),讓他可以報名或安排參訪的時間
e.有意務農者亦可對有意加入的社群提案,搭配縣政府舉辦的實體農業松,媒合雙方
f.後續追蹤媒合案例與農業陪伴師制度?
3.共享資源平台
a.共產:生產機具使用線上預約排程、苗種共同購買、勞力支援平台
b.共學:農業技術open course、農業TED短講、社群內部或跨社群討論會
b.共銷:一籃菜共同行銷、集合運輸合約、農業社群內部認證評鑑系統(以內部監督取代高價認證系統或難易落實的產銷履歷)
c.其他資源共享:一個農夫平均有15-30個核心客群,而這個核心客群不只會消費這個農夫的作物,也很可能傾向消費這個農夫所推薦的其他農夫其他作物,假設社群內有十個農夫,就有150-300個小型客群可能共享
初步架構圖
「人才媒合網站」網站想法討論
Mockup
https://moqups.com/#!/edit/[email protected]/39hNz5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