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耕與綠建築、生態社區評估制度
參考資料:
- 綠色魔法學校:http://www.msgt.org.tw/home.php
- 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修正規定
- 林憲德,2006,綠色建築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0,台灣原生植物圖鑑
- 應用於綠建築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01
- 應用於綠建築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02
- 應用於綠建築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03
- 應用於綠建築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04
- 內政部建築研究相關評估手冊
- 2015年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EEWH-BC)
- 2015年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住宿類(EEWH-RS)
- 2015年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社區類(EEWH-EC)
- 2015年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舊建築改善類(EEWH-RN)
- 2015年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廠房類(EEWH-GF)
- 2015手冊修正概要
- 《臺中市鼓勵宜居建築設施設置及回饋辦法》
- 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993777
- 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NewsContent.aspx?id=27864
綠建築
綠建築標章主要在評估建築物對於環境面向帶來的影響,由此來看「都市農耕」實質行為細節,與「綠建築評估項目」之間的幾個初步歸納:
- 針對屋頂農園的作物耕種而言,它僅會被看待成屋頂綠化,所以會在「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外殼設計」等面向被評定。
- 關於綠建築標章的綠化量指標,會依據不同種類的景觀而有不同的計算結果,但是它所量化的根據不是收成,而是「固碳量」。計算方式,參考 建築基地綠化設計技術規範修正規定。
- 雨水收集再利用與「水資源指標」相關。
- 農園中的廚餘回收與堆肥設施,則與「汙水及垃圾改善指標」相關
- 城市養蜂?
- 屋頂綠化技術手冊
- 對消防來說,屋頂是安全避難空間,如何整合?
初步判斷非綠建築評估項目:
- 都市農耕的社會效果,這件事情在目前國內或國外綠建築的評估系統裡是沒有討論的。
- 食物哩程
討論:
- 都市農園本身也仰賴實際參與營運的人力狀況,人為組織因素,有辦法在建築設計之初,就可以預期未來農園執行狀況並且被評估與嗎?
- 如果設計了屋頂農園的基本設施與所需硬體,但完工後沒有人實質參與農園的運作,這樣的狀況是否導致當初的綠建築評估有所誤差?
生態社區
- 想探討低碳社區或是生態社區中,社區園圃與都市農耕的評估項目銜接。台灣的生態社區評估系統是建立在綠建築評估的架構底下,和社區園圃相關的大指標群包括:
- 「生態」(進行落葉與廚餘堆肥以及中雨水再利用)
- 「健康舒適」(建築綠化之設計來降低都市熱島效應)
- 「社區機能」(方便的生活機能與完善的社區功能)
20151025 討論紀錄
Tracey, chewei, sunny
(一) Tracey 分享目前可以與都市農耕結合的指標
- EEWH「生態、節能、減廢、健康」
- 綠建築
- 生態指標群
- 「生物多樣性指標」
- 「綠化量指標」
- 「基地保水指標」
- 健康指標群
- 生態社區
(二) 討論評估指標系統與都市農耕之間的銜接課題
- 評估指標,目前是針對規劃設計審查階段,對於後續的長期的使用狀況,比較無法顧及。
- 低矮葉菜園,在固碳量的分類上比較接近草坪的等級,若是香蕉、辣椒、百香果等等作物,應該都有相應的分類等級,詳見「固碳量」評估表格。目前可以持續建立「各種固碳量等級」與「農作植物種類清單」的列表,也可涵蓋「台灣原生植物圖鑑」中的植物內容。
- 「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與「農事耕作與食物目的」這兩個知識與行為體系,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整合與細節釐清,這個整合過中,會涉及到物種知識與食物鏈關係、農作物特性、環境條件與規劃手法,等等各項知識與觀照角度。目前相對明確的思考路徑,列舉如下:
- 已經有一個明確的基地範圍情況下,先考量該地點的生態區位特性、自然環境條件,來找到生態農園的規劃指引方向。例如基地內有湧泉或是水系,或是基地位在郊山與河濱之間的都市地區,可以以「生物跳島」作為規劃方向,繼而進行植物作物選擇、環境營造。
- 以「生物吃完的,人類來吃」作為核心概念,來選擇植物種類與棲地環境營造方案。
- 「生態社區」指標系統,對於兩種社區應用情境:
- 新建的大型集合式住宅社區,互動的對象是建築設計與規劃單位
- 在既成社區的情境中,推展上比較需要分項、逐步的推動。社區內有各種不同業務單位所管轄,所以整合上需要許多協調工作,來推展生態社區中的指標內容。
- 目前環保署與環保局持續推廣「低碳社區」,在內容與項目上與「生態社區」有許多共通的內涵。
(三) 城市整體的農耕空間討論
-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Building Resilient Taipei
- 建築法中「法定綠化」、「法定空地」、「綠屋頂」其實都是都市農耕的潛在空間,一些課題探討列舉:
- 建築法之內,「法定綠化」、「法定空地」、「綠屋頂」都是有條件做為農耕空間的建築空間型態。需要進一步在建築法之內的法令語彙之中,將農耕農事行為的情事,修入建築法之中。
- 「採光」課題,涵蓋了室內採光、日照權,其實也應該顧及建築周邊與延伸的綠地所需的日照量。
- 若建築規劃設計者,在配置法定空地或綠地時,並沒有設想未來這些空間可能有機會轉而變成都市農耕、農事行為發生地點,則這樣的空間轉用可能會因為日照或用水設施等條件限制而無法順利進行。
- 針對「河濱公園」是否適合做為農耕空間,相關疑慮與討論列舉如下:
- 「菜園翻土行為,會增加土壤流失的機會」
- 日常情境:將菜園設置位置,遠離河川水體
- 洪泛:....不知如何回應此情況
- 「肥料污染河川」
- 「城市養蜂」
- 目前的經驗,會建議飼養地點最高不能超過 15 層樓,建議最高 12-13 層樓以下。
- 城市養蜂的蜂蜜屬於「百花蜜」。
- 「都市農耕」應該放在「在地食物系統設計」的整體架構中來思考
- 食物系統本身涵蓋了食物市場機制、產銷機制,也涵蓋都市農耕與生活農耕,從食物系統整體的架構來思考,比較可以定位該地區若有耕種空間的時候,應該如何來運用會更有立基點
- 例如 sunny 分享了近期新北市隆恩埔原住民集合住宅,其中一些阿美族住民預計運用社區空地種植部落傳統作物與食物「樹豆」,比起種植市面上常見的短期葉菜,「樹豆」耕種會更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