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政策(rough consensus)形成與適用的討論
相關政策(rough consensus)形成與適用的討論
(前面是討論個案式「明天公督盟記者會到底要不要參加」,不贅)
其實呢,因為個人興趣或關懷,我想深入討論的是:
類似 g0v 媒體「政策」或外交「政策」,應該也是採 rough consensus 的概念,但既然命名為「政策」,大約就有期待一般參與者盡量遵守的意思。
雖然這些政策違反了並不會怎樣(因為是去中心、分散式社群),
但可能要有「和持有此共識者討論、爭辯,甚至最壞狀況:交惡」的心理準備。
ipa> 目前政策有討論的過程與規則,雖無強制性,不遵守最多也只能解釋為不尊重他人意見。去中心化社群獨特˙的文化,是靠這些討論與規則建立。可多思考其中不同的差異。
據我觀察,目前媒體或外交政策的討論場域,主要是實際轉送媒體、演講邀約的非公開群組 g0v-talks (mailing list),再把這些共識貼在 hackpad 甚至以後的官網,因此猜測「期待適用範圍」及於整個 g0v 社群。如果是這樣,該政策共識的「討論產出群體」和「期待適用群體」其實有很大的落差。
比較抽象或程序的問題,例如:
- 政策公約數的形成,需以多大群體為「公」?
- g0v 為維護社群整體發展及「被」正確認知,嘗試對涉外關係命名或劃線時(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究竟需要或應該納入多少人——甚至,作過哪些事、具哪些背景的誰——進來討論?⋯⋯
- solution: 在某個集中放公約的地方,說明社群公約通常是怎麼建立的:公約由覺得需要公約的人發起,不同意公約的人直接在 hackpad 提出建議與討論,最後仍無共識的可以自己另立社群
單純就「讓政策有效實現、讓共識迅速普及」的實用觀點來談:
- 如果在 g0v-talks 群組外的社群參與者,只能看到政策本文和共識結論,相信很難推想當初有此決策的動機、因果、脈絡(相當於法益、立法理由、沿革⋯⋯),自然無法以更彈性而不違本意的方式,去處理每次遭遇到的個案,進而使政策在使用上,更容易偏向教條、偏離 rough consensus。
- solution: 比照國會大代誌替每一條附上原因,說明不這樣做的缺點是什麼
- 我相信在動民主(或其他流動式民主平台)建好、大家也習慣用它討論之後,應該可以天然解決上述問題,但在那之前,或許在貼出媒體政策或外交政策時,也需要對一般社群參與者說明提要:這是哪些人、在怎樣的情境下,討論出來的 rough consensus?
- solution: 比照採訪共筆,認同的人在文件上簽名,就可以知道是誰的共識了 ^^ 不過簽名太長了…應該是認同的人就按 follow 按鈕讓自己的頭像出現在右邊,然後不認同的地方就在 hackpad 內文提出,沒提出又有 follow 的可以粗略的視為同意 XD
草案
公關準則草案,在還沒正式有共識前,此草案不代表g0v公關準則
- 準則是 「Guideline」,並不代表絕對的「Rule」
- g0v 就是 g0v ,不是某個專案,不是某個個人,不是團體,不是組織,不是法人
- 在與各種媒體溝通時,先強調 g0v 不是什麼,在講個人是什麼
- 例句: g0v 不代表專案,但我在g0v的黑客松發起了 ooo 專案
- 在公眾媒體上,包含各種網路服務,以不刪除任何言論為前提,進行透明溝通
- 情境如 facebook 舊後勤超過 100 討論以自刪為前提
- g0v 不主動進行議題設定
- g0v 不寄送議題設定的新聞稿、不參與非 g0v 主辦的記者會
- 危機處理:
- 被誤植訊息
- 第一時間立馬要求patch,電話聯繫以求最快效率
- 視情況看發布什麼程度的網路訊息,以勘誤
- 被霸王硬上弓
- 第一時間立馬要求patch,電話聯繫以求最快效率
- 若對方無法或不願patch,著手準備善意勘誤
- 對方願意搭配patch,予以鼓勵式勘誤
- 被抹黑
- 第一時間錄下抹黑證據、新聞報導、網頁捷圖等等
- 用自己的媒體說明正確訊息,自己的勘誤自己救
- Blog和首頁
- Facebook粉絲頁可轉Blog文章
- 新舊後勤
- 通知友好媒體,散播正確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