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之後給g0v的幾個問題

台灣數位藝術當權者

這次《台北數位藝術節》過程中強烈感受到台灣所謂的數位藝術當權者的傲慢。不了解社群,不尊重社群的做事方式,卻要把社群當成展示品。收編、收割的行為,把別人的努力擅自套上數位藝術的標籤,集合成為一個展覽,招搖撞騙,把追求私利包裝成支持社群。

沒有想做藝術,做出來的東西卻被叫做藝術,是件好事嗎?

展覽

展覽是一種貼近大眾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社群、參與社群的活動。但大多數的展覽都有一個東西要做完的時限。在時間壓力下,社群緩慢、無架構的自我生產過程無法有效率地滿足需求。

如何在時間壓力之下維持社群良好的做事方式?

實體空間

實體物品的尋訪、購買、搬運、存放、外包製作、手作加工、空間佈置,團隊同步聚集的時間協調、都是在網路上協作不會碰到的問題。

在實體空間中協作生產,與在網路上用開源模式協作,各會遇到什麼困難?

開放的危險

當工作夥伴不只是為了要把事情做好、為了社群發展、為了台灣好,而有其他個人動機的時候,協作互動的氣氛會有什麼改變?

工作夥伴利用社群開放的溝通平台為騷擾社群成員,應該怎麼處理?

https://twitter.com/slackhq/status/530879612172378113

開放協作與個人邊界應該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