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採訪共筆

1. 成立超過一年來,目前零時政府達到當初的目的與成果了嗎?

從成立之初寫的宣言來看,社群都在當初的大方向「開放、透明」發展,但因為響應的人很多,創造了許多不同的驚喜。一開始的幾位發起人想要做的是開放國會計畫,抱持著「獨 hack hack,不如眾 hack hack」的心情舉辦黑客松,其他專案在一年之中如春筍湧出,而g0v國會網站則到近日才終於收網有了比較完整的成果(國會大代誌網站)

除了資訊專案之外,也有一些與實體NGO串連的嘗試(服貿協議相關、兒少聯盟、公督盟等等),也直接間接促成政府單位 open data 的案例,以及受邀針對行政院 open data 政策、規範提出建言等,都是社群有機發展的成果,也是成立初始沒有預期的。

是被動受邀嗎?有沒有大人或政黨來摸頭?

2. 除目前公開的六項成果,未來還有哪些計畫與想做的事?

通常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們會問提問者:「你希望看到什麼事情發生?」

g0v 除了「開放、透明、參與」的大方向,沒有訂定計畫。具體的專案端看參加的人想做什麼,能否找到同好。有些專案會停滯,但過程中的激盪、雛形、程式碼都以開放授權釋出,往後對相同主題有興趣的人都可以接關。

3. 請問零時政府平日是如何運作的?僅靠不支薪的志工與熱心工程師嗎?未來有無成立正式組織的規劃?

過去一年來 g0v 規律地兩個月舉行一次全天九小時的黑客松工作坊,人數在70-110人之間。兩個月期間也會有小型黑客松,依照不同主題專案進行衝刺,主要是分散式的社群運作模式。除了實體活動之外,不少社群成員都會掛在線上聊天室(IRC, Internet Relay Chat),用下班時間扭轉未來。集結各種專才的零碎、休閒時間(美國學者 Clay Shirky 名為「認知剩餘」),擴大公共參與。我們通常不會說社群參與者是「志工」,而是「貢獻者」(contributer),所有人都自己決定要做什麼。而讓成果容易累積,參與者願意貢獻的一大要素,是大家有「成果是開放」的共識 - 任何人都可以拿去再利用。因此參與者的貢獻,不是為了某個組織、某個團體,而是貢獻到一個類似公領域的地方,是為了自己,以及所有有相同想法、希望達成某個目標的人。

運用這種虛擬配合實體的方式,到目前為止,在聊天室上說過一句話以上人有658人,實際貢獻者(程式、文字、圖畫、設計)約130-150人,在共筆系統有發表文字意見有700餘人。開放式、線上即時、分散式、不同時/區的社群作業模式,讓這種參與規模有了可能,一般組織可能較難維持。社群本身沒有成立立案組織的規劃,但各專案成立法人、社團、甚至創業都還是有可能,要看各專案發起人的規劃。g0v 社群會維持跨界參與社會的平台,鼓勵開源方式分享,媒合並刺激各種人才/專案的協作。

4. 在國外也有類似零時政府這樣的單位嗎?覺得零時政府展現了怎麼樣的公民力量與民間活力?

作類似事情的有英國 MySociety, OKFN,美國 Sunlight Foundation, Knight Foundation, 印度 Grace Hopper 等等, 但都是基金會,好像沒有像 g0v 是從資訊社群直接長出來的「社群」。德國海盜黨的成長方式可能比較類似,從要求資訊開放透明出發,開發新型態資訊平台一直走到成立黨派。(但g0v目前並沒有成立黨派的規劃,定位比較設定在協助開發相關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