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知道怎麼樣開始,所以先丟出一些感想來進行討論>
在看過flow structure跟動線規劃兩組圖表之後的感想是:
動線規劃基本上在對於使用者可能想法/動作(action)進行一種編制,然後再經由將動作實體化為功能(function),進而根據功能之間的近似度群組化後再依據可能的想法/動作來將內在群組連接起來,或者延伸至外部網絡;其中功能多半集中於兩大群組 - 訊息的紀錄與輸入(input)跟查詢/瀏覽(Output)
Flow structure方面,除去「想了解本站」這種較為制式/被動的提供資訊,大概就如圖表般分類為1.以事件為主的頁面(周遭可分類的訊息與可能的動作) 2.以人物為主的頁面(周遭可分類的訊息與可能的動作) 3.以行動為主的頁面(周遭可分類的訊息與可能的動作)
最後,個人頁面的部分大概是這三種訊息排序/比重的客製化結果。
----
在看過https:/mo/moqups.com/brecht/7qfsqv8W/ 之後的感想是:
事件以模組化的架構呈現,以便於管理與被指用者認知;但是個人認為我們應該試圖跳脫這種「均勻的框框」,用事件的訊息量/參與量/連結量去即時改變事件的視覺大小/顏色/形狀等等
舉例來說,如果熱門議題的時間軸由新至舊被以左右的形式控制,我們可以改變事件框的長或者寬來代表訊息的完整度/周遭訊息與評論的多寡,然後以顏色(由冷至熱)來代表事件被關注的程度或者被連接的次數 - 以下為範例:
比較國內一些新聞或g0v網站(左至右然後由上至下-自由時報、雅虎奇摩、聯合新聞網、新頭殼、然後中央政府預算)的截圖:
除了中央政府預算外,大多數的資訊是以文字串的方式被排列,除非我們去數算關鍵字被重複的次數、或者去尋找瀏覽人次等等 - 要了解訊息之間的結構量、連結程度或者參與程度其實是件很費心的事情 - 而就這點方面,中央政府預算網站的視覺化個人認為是很成功的;因此個人在視覺開發方便的建議會傾向於:以幾何/顏色/方向性等非文字方式來分擔訊息的表現性,將事件的規模以及樣貌從灰濛濛的標題中拉扯出來。
-------
擠時間稍微做了,因為我不太會用moqups所以直接畫(這是隨便畫的建議><)
我把五個步驟拉成首頁,有點像是割闌尾那個網站的做法
再按進去才是分類的子頁面這樣
我覺得由熱門度決定議題版面長度不錯,比較一目瞭然
把分類項目做在左邊可收放的選單
議題的小版面可以用圈圈或是icon做視覺畫的數量
其他部分還沒做
t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