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採訪共筆:vTaiwan.tw

本文授權為 CC BY 4.0 https://g0v.hackpad.com/vtw-new7

提問人:張家豪(記者) 麻煩大家了,謝謝!

預計截稿時間:2015/5/3 下午

0. 脈絡

張> 早上採訪蔡玉玲政委,政委表示,初接任時,就與g0v有合作,從直播經貿國是會議,到集結「觀察員」出席與會提供意見,再到 vTaiwan 網站的架構。

au> vTaiwan.tw 計劃是 g0v 裡的一個專案,但不代表 g0v... 就像八卦板不代表 PTT 一樣。

張> 是由國發會出資,委由資策會架設,並且由g0v提供維運協助?

au> 不太能這樣說。具體來講,有三個主要的網站:

1. 請教各位能否概述,蔡玉玲委員與g0v接觸的過程?以及提供了些什麼幫助?還請麻煩提醒我是否有漏掉未提及的部分。

au> 最一開始是在 2013 年 12 月,初上任的蔡政委(jaclyn,下同)辦公室連絡高嘉良(clkao),希望與 g0v 的參與者見面,討論政府和社群之間如何互相協助(見會前共筆聚會逐字稿、會後的 IT 委外制度共筆)。四位 g0v 參與者表示願意幫忙彙集對未來產業機會的想像,而 jaclyn 也答應檢視這些需求、交付相關單位處理,並透過法規調適等方式協助。之後 jaclyn 參與網路社群的相關活動紀錄有:

2. 在多場 vTaiwan 的實體討論會,都可以看見專案參與者的身影,請教參與者在實體聚會裡,主要從事些什麼工作?

au> vTaiwan 以「不投票、不預設解決方案」為特色,因此需要對每個主題進行聚會溝通,才能在充份知情(well-informed)的前提下作出討論與建議。每個主題會先在線上開放討論話題,再舉行由提案部會、專家、參與者各自陳述意見的諮詢會議,隨後由參與者組成工作組聚會、提出建議規格書,再由部會、專家落實成草案,經過充份討論之後定案。實體聚會相關的工作有:

3. 特別想要談談 vTaiwan 作業模式,請教這個網站運行的模式,當初架設時有經過什麼樣的討論嗎?

au> 2013 年 5 月,clkao 引進德國海盜黨的 Liquid Feedback 線上議決系統,開啟動民主長期專案,隨後在藍一婷(ETBlue)的主持下成為動民主家族。這兩年來,除了詳細試用、反覆討論世界各地參與式民主的網路工具外,也積極開發新的系統,並以「參與實際的政策形成」為主旨,將心得與連結記錄於動民主 lab 共筆裡。2014 年 12 月 jaclyn 在 g0v 黑客松提案討論時,vTaiwan.tw 專案參與者沿著上述脈絡協助規劃,由此成為 lab 的第四次實驗。

4. 請問與政府部門合作的心得,溝通順暢嗎?是否遇到阻礙及困難之處?

au> 俗語說「資訊科學裡只有兩件難事:如何取新名字(認識新的事態)、如何清除快取(消除刻板印象)。」前者如彙傳員的角色及定位,已從去年的「社群代表」、「觀察員」、「傳達者」等較為單向、科層結構的概念,逐漸往雙向開放的方向調整 [1]。後者如既有「網軍」、「鄉民」的刻板概念,也逐步往線上參與者的方向修正——同樣是參與討論的人,不應只因通訊模式之差別而受特殊對待。

5. 就您們的觀察,政府是否有因應外部意見,隨時進行調整?

au> 各部會在 vTaiwan.tw 上都設帳號參與討論,也於 7 天之內及時回應參與者提出的問題,並在諮詢會議前提出議題簡報。以 4/30 已生效的股權性質群眾募資(工作組建議規格書、金管會初版草案)和同日送請立法院的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組建議規格書、邵老師初版草案)來說,定案內容都有納入工作組的意見,證期局和商業司也已於討論區裡公開回應。

6. 您們認為政府在透過網路與民意溝通政策,還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進步與努力?

au> 網際網路治理概念的基礎,是利益相關多方政策對話(multi-stakeholder policy dialogue)。從傳統的「布達政策、蒐集輿情」轉向多方溝通的過程中,「如何聽」比「如何說」更為重要。vTaiwan 專注於網路相關法規調適,因此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數位落差較小,但在其他議題上,「資訊工具如何增進近用,而非造成新的落差」也是需要努力與思考的方向。

7. 可否有關一些 vTaiwan 營運的數字,如瀏覽人數、留言數、成長率等?

au> vTaiwan.tw 總瀏覽人數約 5 萬(每月約 100 萬人次),其中 230 人註冊帳號,留言數接近 1000 篇。諮詢會議、工作組會議前後都會有一波成長(每次幅度不同),收看直播者總計 348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