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採訪共筆:佔領立法院

採訪成果連結:史上最大學運推手:免費網路工具 - 商業周刊

本周商周計劃撰寫一篇反服貿運動中網路動員相關報導,希望拆解從號召群眾參與、擴大訊息傳播、建立後勤系統、甚至群眾募資等各階段中,各類新科技工具是如何被使用,讓對此議題陌生的商周讀者,更了解狀況。由於此篇報導將於本周六截稿,不好意思,還希望貴單位能在本周五晚前回覆,如有任何狀況,我們持續保持聯繫,非常謝謝!

可參考: 破報採訪共筆  , 商業周刊採訪共筆ITHOME 採訪共筆 , 新新聞採訪共筆獨立媒體學院採訪共筆 , 公視獨立特派員採訪共筆

這次反服貿運動,零時政府為何選擇參與、協助現場直播與資訊彙整等工作?

ipa> 言論自由、資訊開放是在 G∅V  社群一開始就確立的最大共識(可參考 G∅V 宣言),直播、資訊彙整更是行動中突破政府黑箱媒體不可全信的一種選擇,運用的工具也是 G∅V  社群擅長的,很自然地有機發展出這次參與的樣貌。

ve> G∅V  社群成員,普遍有不錯的科技近用能力或資訊技術背景[1],並且是因著「貢獻個人程式 / 技術 / 媒體 / ......能力改善社會」的熱情加入 [2] ,加上平時嫻熟使用 IRC、hackpad、Github 等線上工具[3],頻繁溝通、討論、協作,加上黑客松實體活動培養的熟稔或信任[4],彼此之間已經培養出快速動員、挖坑填坑(創設、認領任務)、各就各位的默契。由於這次行動並沒有嚴格意義的單一指揮系統,佔領初期「場內—場外、立院—外界」通訊條件差,難免訊息混亂,因此  1+2+3+4 累積的能力、熱情與默契,自然在這次行動中迅速補位,扮演傳播、釐清、彙整資訊的角色。

至於一開始為何「選擇」參與直播、網路等工作,就要提到 G∅V 成員曾在 308  反核大遊行架設網路、即時直播(暱稱「線路松」),希望將設置經驗、相關know-how, 成爲所有集會遊行團體的共享資源(參考  3/8 線路松:戶外活動媒體區網路及直播設置),最近正在檢討、改善相關技術。或許這次經驗,是發起團體會想在 318 當天徵求直播協助的原因,而參與成員也樂意打鐵趁熱、現學現賣,迅速開發 2.0 版適合公民集會的線路、直播 SOP。

最後補充:我認為「黑箱」服貿,會比純粹「反服貿」,更能解釋為何這次佔領立法院行動,會有這麼多 G∅V  成員關注、貢獻。

Bestian> 在過程中我們也希望擴大參與,並不是由g0v代表所有的公民監督力量。我們廣邀公民自主參與報導發聲。現在任何一位公民都可以透過我們製作的公民記者證產生器,列印出自己的記者證,現往現場作自主報導。

呈上,何時決定參與?由誰發起?過程中又如何組織、動員?一共有多少志工加入?

pofeng> 一開始有個電子郵件通訊論壇(link)幫助大家交流意見,也幫民主陣線管理臉書粉絲頁(link),處理非官方網站。有人幫忙將論述轉成圖畫 (link),或者是作成網頁  (link)。 反黑箱服貿協議粉絲頁原本只有 6 千多人,在佔領立法院事件發生後,迅速成長為 36 萬人。 

ipa> 去年七月開始,社群一些關心服貿的朋友就跟「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後與更多民間團體串連「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的賴中強律師有些交流,不少成員開始關心服貿的議題。而 308 廢核遊行時,G∅V  一些成員支援現場網路穩定(可參考遊行場邊記: 街頭.網路.群眾不斷線一文),反黑箱服貿民陣 318 稍信來問是否能支援當晚直播,社群幫忙在後勤社團發文,也同時詢問每週都有直播的不要核四五六能否支援。五六的志工音地大帝當時已經在現場拍攝,就演化為 G∅V  社群與音地合作到現在。當天晚間確定需要守夜後,應該有四五位人力接力,在濟南站,到第二天3/19中午,就新增轉播點,下午在確定青島站開播,另又新增數點直到現在。(這只是一開始以及我知道的,後續大家請補充)

ipa> 後續加入的網管組大軍,加上陸續接力幫忙的朋友,直播現場可能有三十位以上的貢獻者(要再算)。組織方式還是依照 G∅V  一貫模式,由參與者自主加入認領工作,用接力的方式協作,運用大量線上文件(gdoc, hackpad)、即時通訊工具 (irc, telegram, fb) 溝通協調。每個人都可以提出想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案、尋求資源與支援,所以一直超展開,從支援網路、直播,到架設投影機、牽光纖網路、拉線連結青島濟南兩站、進議場設定網路並值班等,都是由參與者自發行動組成專案小隊,但沒有一個中心統籌。

ve>我和 BP 決定的時間點,是看到 G∅V 後勤中心的直播支援訊息,和音地大帝、Urda 通過電話後,3/18 的傍晚。我們認為參加這場晚會,有助於更了解現場天限、直播需求,開發出 2.0 版的設置方式。直播組第一天的參與過程,ipa 講得很詳細了。如果要直接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會是「沒有人發起、沒有特殊動員、各自決定參與(依各人對這次行動的認同度、熱血度及心力餘裕)」

沒想到直播排班沒幫上太多忙,卻目睹、記錄了佔領立法院的經過。而現場親身見證的真實撼動,以及後續媒體報導、政府回應的方式,又讓我們更深地投入粉絲頁、物資後勤、街頭公民教室等協助工作。

目前我們看到的網站(http://hackfoldr.org/congressoccupied/http%253A%252F%252Fnewday.tw%252Fintro%252F) 是如何架設的?動用多少人力?有遇到甚麼困難嗎?後來怎麼克服?

ipa> hackfoldr 是 G∅V 平常黑客松使用的文件整理工具,2013年初因應大量協作共筆而產生(主要開發者是 clkao,請他有空補充)。這次反黑箱服貿行動因議題複雜且有大量文件,clkao 就延續社群使用 hackfoldr 的習慣(不過這習慣也是他建立的),很快整理出一份佔領立院 hackfoldr。開設之後,可以群眾編輯,所以一開始就能迅速即時更新並整理。中間曾經歷流量太大導致內嵌使用的國外共筆 hackpad 暫停服務,但 hackpad 表示願意增援支援開放政府的行動。後來編輯後台 ethercalc 遭到有人以程式自動刪改內容的狀況,由 au 排除狀況。

au> 兩個網域 hackfoldr.org 和 g0v.today 都是事前已經註冊好的。主要的挑戰是調整架構因應流量,並增設後台服務,保持影音-文字播報-英文翻譯管道的通暢。目前是用 Fastly、Cloudflare、Freenode 這三個免費服務來進行分流。

反服貿運動至今已持續逾一周,零時政府的直播最多曾有多少人觀看?hackpad掛掉的狀況又是?

pofeng> 音地大帝說,濟南路站 (攻占的第一天) 最高同時在線人數有九千多人(youtube),那個影片事後總觀看為18萬人,議場內轉播場 (ustreram) 在線人數曾經到四萬多,個別觀看人次不容易計算,但至少都在30萬以上。

pofeng> 補充粉絲頁的部份,目前粉絲數是 35 萬人,2014-3-20 ─ 2014-3-26 貼文觸及總人數 4311887 ,參與互動人數: 860873

et> hackpad 相關推文連結有整理在 ithome 採訪共筆中~

這次協助反服貿,和零時政府過去參與的專案最大不同處是?

ipa> 走入實體、前期網路斷線、馬拉松式、極大量人力的協作溝通,是最大的不同與挑戰。另外,與現場各社團的互動,也是全新的經驗。從去年七月初開始社群的服貿相關專案也不少,協助公民團體製作影片、文宣等,一直是 G∅V 比較跨出虛擬平台的實驗類型,318之後更是大大的從雲端踩到地上。(頭幾天連網路 wifi 密碼都要寫在紙上走很遠去交送)

ve> 補充 ipa 從雲端踩到地上:一直到 3/23(攻進立法院第五天)後勤與現場物資站仍需依靠現場踏查員,到個站點發傳單,溝通「需求回報的建議順序」及「線上回報需求網址」

hc>其實從 308 反核開始,網路跟直播的架設就讓 G∅V 走向實體。但是這次活動更大的不同是聚集的人數更多,而且是快速成長。很多人都在這次的活動第一次參與了 G∅V 的活動。而且過去的 G∅V 專案比較接近是每個人在自己允許的時間慢慢進行一個專案。不過這次每天 24 小時都有不少人力需求,所以比較算是以 task force 的形式在進行。

依貴單位觀察,這一次有不少專家自願運用新科技工具,協助反服貿運動進行,其中原因為何?和過去幾次社會運動,又有甚麼不同?

ipa> G∅V 不是單位,而是分散式的社群,沒有核心統籌,這是一個建立了以 open source 遊戲規則做事的平台。所有人的貢獻,都可交流累積(有大量工作共筆公開在網路上),不是為了某特定團體,大家會更願意投入。在2013年中服貿議題發酵之初,G∅V 社群不少人就發起了服貿相關專案(光是研究行業別的對應就有大量參與者投入心力),所以對服貿議題黑箱且難以掌握的感覺相當深刻。公民團體也以開放的方式接受 G∅V 的協作支援,所以一直有輕度的互動,這一點跟其他社會運動有些不同。

ipa> 我覺得這次真的是運動 2.0,除了資訊科技的運用(直播、共筆、hackfoldr等等),也可能是空間的關係,溝通斷裂讓各組人馬分散式發展,各場地有不同主題,跟一個舞台集中式的運動很不一樣。網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把不同分散的軸線又拉攏起來(g0v.today中的直播與各種資訊),各種光譜都有,又不被壓制,是運動一直保持某種動能沒有潰散的原因之一。

pofeng>  其實以往社會運動多少都有利用臉書或PTT動員,只是因為 G∅V 社群的技術能力稍高於平均,所以容易吸引更多的技術人員加入,一旦基礎資訊流通的管道建立了,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幫忙 ( eg: 影音轉播,文字轉播,物資資訊協調,粉絲頁文宣宣傳 )

hc> 其實由於延續 open source 社群的精神,每個人有好的意見都可以直接實作,他們在實作前可以跟任何人討論,但不必經過核准。所以當許多專業的科技人,他們都在各領域有自己的專長,當他們在現場發現有什麼透過自己專長可以加強的部份,就會自己攜帶器材來進行。所以後來的整個架構就像有機成長一樣,不斷的發展出來。 

ve> 我要說的是,自己並不是「寫程式」改造社會的G∅V 成員,高科技或新科技工具,也並非我所擅長。但在這次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 google doc, facebook, hackpad, IRC 等工具,對單純使用者而言,其實並沒有什麼技術門檻(hackpad 目前只有英文介面,會有一點門檻,但操作上幾乎無異於 google doc)。讓這些工具發揮作用的,反而是前述 open source 的共識精神(例如:實幹至上、邊做邊修正、樂意接受指正補完 welcome patch、成品開放授權讓他人可以再利用),慣於討論、協作、接力的社群默契,還有身處混亂、龐大資訊流而不被淹沒,仍能按部就班推進工作的資訊處理能力。

Bestian> 能夠不必經過核准的做事,讓自己的信念站在社群的大樹上,跟一群高手一起討論、工作和學習,產生實際有用的作品,拿別人的成品當踏腳板往上蓋,持續累積,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