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2 自經區溝通會會後會:檢討建言、推動網民參與政策形成

緣起

2014/5/28 venev 和 BP 受邀以 BOOKSHOW 名義參與自經區溝通會直播(參與經過),並後製三機紀錄號召鄉民協作逐字稿。會後我們在 g0v 的 IRC 頻道上持續討論這場溝通會的指標性意義,希望這樣的接觸,能將「開放政府、公民審議」思維引入公務機關,並讓「網路公民參與政策形成」成為常態 SOP。

主辦單位國發會在看過影片及相關數據後,希望為 7 月中第二場溝通會,諮詢「影音直播、流程規劃」事宜。為了擴大參與,我們把這場會議主題,定位為第一場活動的檢討回饋、具體方案建議,並在 IRC 頻道上邀請有興趣的參與者一起(線上)參加。(錄影錄音+大意文播)

會議資訊

時間:6/12 (四) 14:00-16:00(歡迎 13:00 早到,請勿遲到。晚退可以一起去 clkao 分享會 XD )

地點:BOOKSHOW 說書會 台北市信義區基隆路一段 141 號 6 樓之7

與會人員

報名現場參加

目標 12 位,再開放 3 位名額,有興趣請底下填 IRC ID 或姓名(才三位不想 KKTIX 啊)

線上批評建議、協力規劃

會議文播 20140612

 14:00 人員到齊,自我介紹

wHisky, 開放資料,參與協助「經貿國是會議線上參與」的討論協調

pipi, 主要參與 g0v 和其他社運的事

venev, 主要是溝通會時 nchild 邀請直播,後製成三機影片。業餘時間會投入是因為覺得政府跨出一步值得鼓勵,但希望再跨出更多步,包括技術上的意見,但希望能夠技轉給公部門。

BP, Bookshow/吉敏窗口,5/28 晚上的中控,今天會講一下如何協助直播,以及發揮影響力。

au: 一直在作開放社群經營、零時政府、教育部團隊合作。

318 去作直播、文播、通訊設備,發現「內場關注外場」,是能造成影響力的環境。

不一定全盤套用太陽花的文播直播架構,但希望國發會能夠應用其需要的部份。

李佳貞 cclee:  今天來了四位產業發展處,兩位資管處,自經區溝通會,由產發處主要規劃,但過去公聽會覺得溝通效果有限。在孝先協助下:線上投票機制、網路報名等協助。第一次嘗試這種溝通作法,有收到 nchild 很多的協助,程序上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能多給一些建議。

楊蘭堯: 資管處科長,主要負責基礎建設,iTaiwan,本科最近在籌備經貿國是會議網路直播部分,希望來此了解、聽聽各位意見。

詹秀峰: 

彭吉敏 jimmypeng: 產發處負責宣導、外界溝通的窗口,因此辦理很多說明會,

李秀琴 Esther: 國發會第一發參與辦理,接下來也會參與第二發。

王韋凱 andywang: 剛加入國發會,對新媒體、社群媒體很有興趣,今天希望來學習。

nchild 會晚到,直接開始流程。

BP 簡報: 20140612 FEPZ@Bookshow 簡報概要

簡報中段,請資管處楊科長表示意見:

au: 318 時網路順暢,是因為實體網路之外,有 4 台 WiMAX 作備援,避免訊號微弱時中斷。現在有 LTE,4G 上傳可以到 20M。LTE 用到才付錢,可找中華電信談。

資管處楊科長:尚未跟中華電信談 LTE,現在拉有線、無線,前者網路直播,當然會有備援設備。經費問題。

資管處詹科長:我今天是來支援楊科長需求。

資管處楊科長:請提出「以直播主角度」,希望主辦方提供哪些服務?

bp: 穩定的網路、安全的電源、良好的喇叭位置和收音,還有桌子...

ve: 上次溝通會電子媒體器材過於巨大,沒有區隔,造成後面看不到現場,開始分心,而影響到直播和前面的聽眾。

bp: 這是可以理解,因為 TEDxTaipei 的燈光不夠,沒有舞台、後方也沒有架高,傳統電子媒體為了收到影音,難免會向前卡位,這可以用場地規劃方式解決。

bp: (回應問題) 喇叭要 90 分貝,3-5m 之內 (比一般的電腦用喇叭要大),具體的架設形式都 OK,天花板的話希望能再更近一點。

cclee: 經貿國是會議外包場佈技術團隊,請問 Bookshow 願意直接變成工作人員嗎?

bp: 我們 Bookshow 可以做大部份的東西,雖然「外派到特定場地,建直播媒體區」沒有全套執行經驗,但我們可以試試看,但如果場地已經選定,有些東西會改不動...

cclee: 場地可以給 Bookshow 推薦選擇或直接決定。技術轉移當然很重要。

BP:那這個程度就可以,我們另外再談。

ve: 我們希望建一個最低的規格,不至於造成公民記者或事務團隊太大的負擔。因為我們是想要儘量擴大參與。

bp: 由官方請專業的導播,訊號也許可以分給所有想要的媒體。

cclee: 邀請公民直播單位,是因為擔心若由官方提供訊源,民間又有黑畫面的疑慮...

au: 可以同時開放官方和民間的直播源,作為備援。

bp: 漫才和簡報也許是一個討論的起點,但是可以不用占用現場的時間。也就是現場做只有現場才能做的事情,採用即問即答的方式。上次沒有回答完的問題,以及新的宣導的東西,當然是放在網路上給人看。但是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因為 PDF 公文形式的東西,其實沒有什麼網友有意願看完。有一個人發言是好的,但是不需要在現場,而是可以錄成短片,放在公文底下,以示負責。

ve: 管主委出來講,願意擔責任,是一個 accountable (負責) 的表現,我想大家都會希望政治人物這樣,看政務官是否願意。

bp: 所以說,看人講話,遠比公文來得生動,所以比較看得下去。如果有專業、有熱情,在錄影時都展現得出來。因為管主委的亮相,所以有些人對他的判斷可能不同意,但是很贊同他促進溝通的誠意。所以現場以問答為主。

bp: 錄影之後,若要做成逐字稿,國發會有編制嗎?

cclee: 人員是有限的,所以可以打字,但是不能那麼快。

au: 如果不能事務團隊限時包辦,也許直接請人在上班時間參與 hackpad 逐字稿。

bp: 另外,如果事前,或是一結束就拿到簡報,對打逐字稿的人來說,可以快很多。

bp: 對網民而言,願不願意再次分享,很大程度取決於這次的溝通,是否真的會對會議公開的程序,或是未來類似政策的溝通的常態化,目前的意見是誰在審核,或是進度如何,會高很多。

ve: 要讓網民知道自己 made a difference (有起到作用)。

bp: 如果一次有、一次沒有(ve 幫解讀:意指「會議開放透明」的作法沒有 SOP 化),這樣是很花時間。例如 Bookshow 做的是知識內容,不是正規的新聞媒體,所以是要產出可持續使用的成果,我們參與的意願才會變高。

ve: 針對上次和未來的簡報內容呈現,並不希望看到政府用討好鄉民,或比較 kitsch (媚俗) 的方式與網路聲音對話,例如相聲讓大家反感... 我想並不是不需要內容簡介(而是態度問題),頻繁稱呼「鄉民」,或是刻意濫用「潮」語,可以全部省略。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會引起反感的是幼稚化、把網民當小孩哄的宣導形式。

cclee: 對談的形式比較輕鬆,這是原先的規劃...

ve: 對談形式、簡報設定的主題方向都沒有問題,只是調味料的問題...

bp: 管主委對攝護線詢問國會程序問題(從回答攝護線提問開始 (2:15:00 ),到音地將提問時間交給沃草 (2:25:00 ))時,快要吵起來,還有空白授權的部份,這些流露真情(?)的情況,對我們 (30±5 歲)來說比較有意義。

whisky: 國發會最近公布的直播作業要項(本會議隔天 6.13 已修訂)有一些無意義的限制:當主辦單位說不能轉播的時候,你們就不能轉播了。外部看起來會有不良觀感,這是把直播單位當成媒體、而非公民參與。

問過(國發會資管處)簡處長,是因為場地資源有限,所以才會有這些規定,但完全開放(不用主辦單位資源)作自己的直播。這樣讓大家誤以為「有規範限制」可能不是主辦單位本意,但會讓公民直播有「被當免費傳聲筒」的感覺。

需要講清楚:邀請三個直播單位,是因為政府可提供的穩定資源有限,但應強調「開放大家用自備資源直播」。很多人看網路直播,不是要看畫面,而是希望聽得清楚,音源可能還比畫面更重要。

我在 528 之前,對自經區完全不了解,但看過影片之後覺得學到很多,但學習來源是底下的提問帶出的回答。讓我想到的是:我還有更多問題想問。528 整個溝通會的感覺比較像是一問一答的記者會,而不是「多次問答討論」的溝通會(但後面比較火爆場合有啦)。

現場討論,可否針對限定幾個主題來談就好,而不是漫無主題?例如有些記者根本沒準備,有些網媒並沒有篩選問題。希望帶來「真實討論的空間」,而不是一問一答。

讓我有個想法:經貿國是會議也可以作一樣的事情。

直播有沒有一個討論空間,讓不在現場的人除了零星留言罵幾句,還可以在線上作更深入的討論?(聊天室留言以外的互動討論平台?)

有沒有辦法把網路上講到的東西,彙整出來,在現場溝通會中提出。這些提問後被看見、被回答的人,會主動幫你作宣傳。

cclee:線上問題很多,如何篩選選擇?

ve: 雖然 528 PTT 提的問題雖然多,但並非完全沒篩選。現場雖然答不完,但後來能夠準時書面回覆,仍然有意義,因為有助於建立信任感。問題太多是因為八卦板快速推爆,已篩過重複問題,且對這場活動的能見度也有正面影響。

cclee: 這些都有回。

ve: 在 Google 好問,已經有提問、回覆的機制,投票而獲得認同。但是線上直播時如何選出問題。

whisky: 我們現在討論的東西,其實是媒體要作,但現在媒體失職,無法做到政府和民間的橋樑。所以民間、政府要多跨一步,來作這些溝通。

經貿國是會議整理了非常多的東西,但沒有人要看。網路溝通工具,線上其實已經有很多工具,但線上問題時,很多問題會被重複提出來問,因為大家都不想爬文 XD 所以 FAQ 很重要。

我念醫學院,對醫療、醫美比較有辦法提出問題,有沒有辦法針對主題做出懶人包,每次就針對特定(幾個)主題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讓真正有相關背景的人能夠被說服。

農業、醫療、教育,每一塊都有很多爭議,能否下一場就設定兩個大主題,maybe 是大家最關心的 priority:程序正義、農業⋯⋯

不只上去回答問題,而是想辦法把東西整理出來,讓本來就在做「把政府東西做得更漂亮」的 g0v (或其他網民)能夠接手,協助政府能把事情講得更清楚。不要認為「我在網路上有回答了」就算事情作完了。

au: g0v 部分等下講,先承續這個話題。線上直播提問,讓不在現場的人也可以參與,但又不影響現場討論的進行。大腸花論壇是很好的例子。大腸花並不是完全沒有時間、話題限制,當時音地就是扮演溫度計的角色,觀看現場、網路熱度有一邊冷掉,就會適時終止話題。

上次溝通會的問題在於,祖儀雖然當了大家的 operator (轉播),但並沒有時間做到 curator (彙整),也就是 monitor (監看) 現場、網路雙向狀況。現場的網路媒體其實看著螢幕,大家其實都知道線上民眾的觀感,但沒有辦法 feedback (反饋) 給現場主持人,這比較是 curator ↔ anchor (主持人) 之間溝通的問題。看是可以同一團隊,或能如何即時反映。

也許主持人旁邊放一個螢幕,讓直播主們 hackpad 共筆,即時 feedback 線上觀感反應給主持人。

楊科長回應 whisky:剛開始希望很 open,但因為場地、網路頻寬限制,希望至少可以保障三位直播單位有順暢直播的資源。

BP:請回應「說不能播、就要停止」是怎麼回事?

au:是說「假如影響到會場秩序,保有中止直播的權利」?

楊科長:例如在前排架起攝影機,影響到後方視線。

au:其實是措詞問題,可以改成「如有干擾活動進行之事項,得制止⋯⋯」

楊科長:很多民眾會覺得「我要不要攝影是我的權利,你為什麼要限制我」,但希望不要干擾到其他人。昨天蘋果日報就有這一塊,批評開倒車,但沒有這個意思。

ve: 資管處考量的點,就是不要干擾進程,大家都可以體諒。但是目前政府的被信任度不夠時,措詞上是否要修正一下,以保留資源和保障觀看權利,而不是要黑畫面。

bp: 而且也寫清楚,可以自己播,只是大會不保障頻寬,頻寬需要自備。

BP: 剛才提到,網路上來的問題很多,過去整理工作理論上是新聞媒體在做。如果有人作整理,把重點整併、分類,寫出完整的回答,會比較有結構,之後在轉製成懶人包、事後回覆。

整理問題,需要了解議題、需要了解政策背後意圖,就像剛剛楊科長剛才說到直播要項背後的規範目的。但因為一般民眾不了解,所以會往最壞方向解讀。因此整理的人,最好是對議題、政策、意圖皆了解的人。

為了避免當初問問題的人,對「整合性回覆」說「你沒針對我的問題回答」,最好是用整理過的回應連結,回復在當初提問之下,而不是等到要開會,才來蒐集、整理問題。

剛才 whisky 說到討論希望有深度,但這不是短時間做得來的。也是現場上辦不到的,必須要靠網路上一個持續性的平台。

我想國發會應該是長久、持續要跟民眾溝通政策的單位,長期而言,如果國發會可以有一個這樣溝通政策的平台,可以讓大家在上面討論,讓大家包含媒體都知道,可以上來看政策、討論你的想法。而不是活動前再拜託大家分享、來提意見。

cclee:目前有兩部分,第一是懶人包、第二是 facebook,但長期來說我們自己來經營平台是可以考慮。

pipi:上次最大的問題,是每個媒體提問時間只有四分鐘,這是現場才知道的規則,來不及精簡問題,而且是限定「一問一答」在四分鐘內。所以最後才會有火爆情形出現。

cclee:這是我們的疏失,當天才把討論規則生出來。下次如果把短講、簡報都拿掉,把時間保留給現場 Q&A,應該會比較充裕。

 

au:我講的是比較觀念上的。Facebook 裡的回應很難追蹤,但網站上 pdf 我都看了。我知道對行政院來講,沒轉成紙本或 pdf 是不存在的。但是對於我們作 g0v 的人來講,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 pdf 在網路上無法被連結,我們必須把它轉成單頁的 html 網址,例如之前作萌典,就是因為原本教育部單詞沒有固定網址。

 

國會那邊 pdf 也有固定格式,後來 word 檔也以固定格式放出來,我們就可以自己把它變造成各種呈現形式。

建制網站時,是否可以讓每個提問及回應本身都能有自己的連結,對於傳播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我們說排除掉簡報、短講,並不是真的「排除」,比較需要的是,在事前 24 小時,給個 heads-up (預熱暖身),例如 318 用的 g0v.today 的連結資料夾 Hackfoldr,裡面有很多資訊就是給準備去現場的人暖身用的。

任何人要聽這兩小時 Q&A 之前,先提供一些背景資料,讓大家能在每則  5~10 分鐘的時間內吸收,這樣才不會有一直跳針的情況。因為國發會方面收到的跳針,並不是一個人重複跳針,而是不同的人一直來跳針。因為提了一次,沒有下文,所以就跑走了,換下一個人問一樣的問題。

第三,呼應剛才 Whisky 講的,如果每次 Q&A 都能針對特定子項目,比較容易事先邀集背後有幕僚或智囊團的人士或代表,可以在準備充份的情況下,到現場充分討論。承諾之後的形式類似 focus group (焦點小組),即便是要長時間從下午辦到晚上,也可以針對主題切割 session (議程),以期達到深入對話。

最後,德國公視 ZDF,會辦影子內閣辯論,很像溝通會,差別在於每個來問的人,跟上面的人是同等位置的在野黨。雖然這次在野黨是全面杯葛的,比較不可能做到,但可以考慮其他政黨或人民團體。在這段時間內提的所有東西,就現場回答,即使之後對方在媒體上發新聞稿,至少雙方都可以還原到現場來表述。

nchild:(剛到場) 之前在看 log,還在 catch up...

bp: 以 HTML 佐證 PDF 發佈,因為 Wikipedia 有錨點,像這種細節就是讓人便於連結。Hackfoldr 的左側目錄可以打開收合。

ve: 會議前讓人可以輕鬆預習。(au: 也就是翻轉教室的概念...) 活動流程上,我們會看到火燒眉毛的情況,但我們自己辦活動時,在開放報名前的十天,其實我們資料都會放出來,來跟正在想要不要參加的朋友做徵詢意見。並不是說苛求公務機關一定要這樣,只是我想發酵期的概念還是很重要的。

ve: 另外,不曉得國發會裡有沒有 FAQ 小組,看到媒體的新聞,手頭有一個 knowledge base (知識庫),或總編輯、內容長的角色,有足夠質量的內容可以丟出去,不要讓內容是白費的。

bp: 有網址才能回覆解決,才能傳得出去。

ve: 內容總管要做的事很簡單: 一是清點手頭有價值的內容,「徒具公文形式」的則完全排除。二是管理 YouTube 或其他社群媒體頻道。

我查到國發會是有 Youtube 頻道的,但公開的影片很少(且和「與民溝通政策」沒啥關係),... 我想在座有一位年輕人來,是說平常已經是鄉民了,不是要你們加班... 國發會的影片內嵌在網站很難找的地方,YouTube 上看不到,因為藏起來了 (Unlisted Video, 例如這支影片)。也許既有的編輯人員可以把 PDF 放到社交平台,如 SlideShareSpeaker Deck 等平台,可以一望即知,便於分享。我們也很樂意建議有效的平台。

cclee: 我覺得 Hackpad 也真的是蠻好用的... 政府習慣傳統的方式,但新工具也都還要加強。

bp: 提一些參考標的。YouTube channel 以文化部為低標,有跟拍、剪成三分鐘的短片...

ve: 不用強制每天,但是一有重大的政策,或是首長行程,都可以配合。挑畫質好的放上去。有列出來就可以逛。

cclee: 不是故意設定成不公開,而是沒有想到可以公開。

au: 在有 YouTube 之前,影片比 pdf 更不友善,但現在只要上傳到適合平台,就可以跳到幾分幾秒,或是特定的細節部份。

--中場休息--

ve: 我們的建議,都是在已有人力和資源的情況下做的,不是說要新的約聘或血汗加班,而是用更有效率、對閱聽者更友善、也更容易給出 feedback 的方式。

whisky: 以前碰開放資料規範,發現你們(政府)會把所有可能會發生的狀況都想好,但其實很多時候解法是現成的,不需要額外訂定規範要項來事先限制。例如如果有人鬧場,直接就警衛抬出去啦,不需要事先定個條款說主辦單位「得制止」。

例如開放資料,很多時候會限制「不作惡」,但這是 common sense,寫愈多會讓人愈疑慮:是不是要管制我什麼?其實這些「不作惡」已經有現成法律管制,不需要特別強調。

我知道媒體(的擴大渲染)是你們會想很多的點,但是最近已經有些地方開始改變,例如最近很多是媒體報導之後,很多人把現場還原,大家開始罵,媒體就撤回去了。所以政府在心態上或許可以開放有彈性(不怕)一點。

au:其實負面表列是列不完的。寧可是正面表列...

BP:類似一把菜刀,還要說明「不可以拿去捷運上砍人」,這就是大家看不下公文的原因。

pipi:這個世代很多人看不下(傳統)媒體,所以才會有網媒、有直播,希望可以還原真相。不用把網路媒體看得很恐怖,因為他們只在意點擊率...

BP:江院長前幾天說「學運以外的青年」,蘋果有附影片,點進去看發現無法被標題說服。

詢問:江院長與青創家座談的 Case

ve: Bookshow 作為顧問,原本企劃在這個場地做 3-4 機,直播+錄影,包括燈光舞台音響都已處理好,並且提供訊源,以及後製的逐字稿和時間軸。管、蔡、馮三位主委也有提到,青年創業的輔導計劃,也都是 PDF... 所以是想說把承辦單位找來這裡,不是為了給現場的人聽,現場最多 20 人 (來提問的),但因為會留下完整的網址和紀錄,所以可以貼網址給後來有興趣的大家。

ve: 318 之後,大家知道網路上有許多工具。工具是中性的,並不是只有學運可以用。我們原本的用意是,工具可以促進溝通。

資管處詢問: 直播時,只提供 HDMI 訊源即可?

bp: Bookshow 各種訊號格式都有,或是轉包線上訊源,如 Watchout 和 Livehouse.in 的用法。但是要事先說好,讓接的人自備轉接頭。HDMI、VGA、可以提供給他,甚至可以拉我直播出去的影片,牽進他們的直播平台(例如 Livehouse.in)。

這次經貿國是會議也是類似方式,我們會把訊源開放出來,讓現場有興趣的人就來接取。

詢問: 這部份技術細節,我們是提供 HDMI 轉接頭嗎?(對)

詢問: 這樣是否就足夠了?(主流是這樣、只要是先說明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轉接。)

詢問: 政委所提創業輔導計劃說明會的進度?

ve: 還在討論中,並未定案

--下半場開始 --

cclee: 原本是想綜合性的形態,但聽來大家想要 focus group...

bp: 因為如果分七場,議題相關的人才需要來的話,可以比較有深度。

Q:20 個議題分七場辦,有沒有辦法整天開?

A:同 au 所說,長時間可以分 session,甚至可以分成兩場,例如這邊討論教育,隔壁討論醫療。

考慮到整天活動,上班的人可能無法參與直播,可以考慮六日排一天,從早上 10:00~17:00

BP:如果是一天完成,比較沒有持續跟民眾溝通的效果,必須事後一點一點發影片,沒有時間差來反芻。一天大型 vs. 多場小型各有優缺點,在「跟民眾重建信任關係」的初期,或許多場小型比較適合。若能分議題,人力負擔比較低,或許可以稍微密集地辦。

au: 類似一個月裡面連續 3-4 個星期六、或晚上的時間。

議題分法:

ve: 以 http://billy3321.gitbooks.io/TaiwanFEPZS/ 分成 15 項爭議,可以稍微做分類。

nchild: 也可以用 Google 好問的六大議題,在政府舉辦公聽會的過程中,很少人問的,可以省略。也許可以減成四次。以產業來說,智慧物流跟金融真的比較少人問。

Whisky:有些議題民間已經有在做自己的研討會,議題本身就很大,例如農業自己就有辦自己的研討會,像這種大議題,就值得整個拉出來。另外關於醫療,我也很關心。

cclee:也許程序正義的部份可以劃為「整體性」的一場。農業、醫療、教育作為具體議題,自辦一場。跟主管單位溝通。

進行流程上,我們想留更多時間給現場媒體提問。上次在第一發,很多人反應很像政策宣導。避免這種感覺,是否可以讓比較有代表性的網路媒體,例如沃草,一開始以比較組織性的角度來引言,把主要的問題點出來,然後管主委和主管機關,可以針對提出的問題一一回答,然後再開放現場媒體提問。大家對於第二方案的看法?

au:聽起來是反方先申論的狀況。可是正方,第一次大家提出的東西,縱然有回應,但有哪些是各部會真的有具體、實質修改的?會議以正方為回應「上次溝通會意見,做了哪些具體作為」開始,或許比較好。這樣溝通會的 legitimacy (正當性) 會比較高。

nchild:可能還是要出來講關於自經區的一些話,挑一些重點出來回應,接續上一場的結果,勾起大家的回憶。

BP:讓上次溝通會的問題,就像大家在 PChome 下的訂單,向各位報告目前處理進度如何。

au: 知道國發會是意見統合單位,所以可以提出「有哪些東西是溝通會之後,各部會呈回來」的。

BP:例如上次中資疑慮,管主委提到「經濟部應該有資料」,可以把經濟部是否真的有資料、有哪些應該持續遵守的規範,整理出來。把「因為上次溝通會,國發會做的所有事情」作一成果展示。

au:也不用很久,大約 10 分鐘。

cclee:反方問題彙總,需要嗎?

BP:lightning talk 短講時間,讓有話要說的自己報?

au:如果是問題,可以後面提,但如果反方有要申論的地方,可以限時。

whisky: g0v 有個很好的作法,有媒體邀訪時,會開 hackpad 共筆採訪,有時問題會再延伸子問題,這樣才有辦法深入討論。hackpad 開共筆提問或申論,讓主持人看著已經共筆的 hackpad 來整理、引導討論(功力很重要:對議題本身要了解、串場功能、一跑題就要馬上抓回來,主持人也是參與者之一,而不是計時員。)

程序需要時間磨練出來,如果沒有時間,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個引導會議進行的 guideline,類似國外辯論的時候,有三個記者提問,由主持人根據主題,引導記者把問題完整地提出來,事前一定有互相橋好流程

BP:牽涉到:事前可以提供多少資料給主持人、主持人可以花多少時間準備、媒體是否能事前提供問題?

ve: 給一個共筆 hackpad,每個媒體挑一個「非問不可」的質疑或是詢問,由主持人統整,作為要拉取的 pool。

au: 彼此沒有橫向聯繫的網民,google 好問會是不錯的平台,但如果是 hackpad,建議可以邀網媒就好,並說明歡迎邀約你適合的網媒或公民記者進來協作(可能限定一度分隔 1 degree of separation 就好),因為這些人平時就會有社交連結。事後再公開 hackpad 或唯讀。

ve: 第一場自經區溝通會,逐字稿是完全公開的,但也沒有人來亂。所以 moderated (需審核)、comment only (只限評論) 也好,總之都比 fully private (完全封閉) 好。

cclee: 主持人會有一個時段來說明會議進行流程,然後先以  hackpad 提問共筆為基礎來引言,台上可以先回答,台下媒體繼續追問,可以討論得比較深。避免上次不同媒體橫跨很長時間,才能追問同一議題底下的問題。

au:比較好的是如果第一場要辦專家學者對話,最多是留直播或線上提問空間;網媒提問就留到第二場,才可能現場就馬上提得出問題。

BP:就活動設計上來講,專家學者的問題,不太需要參考網路上的東西,自己就可以開頭問,網媒不需要現場來聽這些東西。所以用專家學者當前導,有一台錄影或直播,讓網路上的人、或網路媒體有可以討論的素材

nchild: 不同想法:反對方的專家學者,在線上意見表達已經很充份,錄影文件都找得到。要看的東西都可以是先看,可以把方案一(專家學者對話形式)限定在某些議題,現場深入討論清楚;但現場參與者,限定有做功課的人參與,三方對話來提問。

例如聽過沃草去拍鄭老師,感覺就應該有政府列席,不然反方的質疑都沒有人有足夠能力回應。

BP:(只找專家學者辯論對談)這時候不需要找網路媒體們,只要可以一機直播,只要有一個網路上的 curator。

cclee:網路媒體有沒有需求對專家學者...

au:要有人專門作 curation。把留言提問拉出來整理到 hackpad,一方面讓提問者覺得可以暢所欲言,另一方面讓現場討論不要失焦。

nchild:主持人人選?有 idea 嗎?第一場人選難想、遭婉拒...

au: 如果沒有好的主持人或 curator,那可能對話形式會議(方案一)不要做,以免跟網路媒體提問(方案二)混在一起。

cclee:不然就往方案二的形式來考量...

BP:要找網路媒體來,要有找他們來的價值。想要讓多少人可以看到內容 vs. 可以讓多少人提問題,要分開處理。

au: 舉例,當時幫忙 318 拉線時,有 monitor 林飛帆接受半島電視台訪問,當時就是三方對談的訪問。主持人用 twitter, fb hashtag 去追蹤 real-time feedback,認為有價值放進現場節目,就會把他複製下來,提問者的頭像、文字也會在螢幕上。

lee: 方案一:有熟悉議題的學者、另一方是政府正方、另一方是抓網路上浮現 call-in 問題的主持人。

BP: 畫白板:

   [Bookshow [電視]] - YouTube - [聊天室、HashTag 們] - [Hackpad] -> Feedback 回電視

au: 其實也可以方案一(專家學者對談+開放網媒遠端參加)拍幾場,當作方案二(網媒提問)討論的基礎素材。

ve: 有人做事後的 network sentiment aggregation or analysis (網路感受彙集分析) 嗎?

jimmy: 有問網媒的量化數據(例如沃草直播的觀看次數、線上人數),但有些沒有收到回覆。

ve: 可以上 PTT 或論壇看一下質化的氣氛,但是太 over 的可以不用理他。

bp: 不需要即時做回應,但是有的有意義的可以摘錄出來。

ve: 長遠而言,還是需要有人看,不一定要回應,也不一定要很認真,但是有一個大致的感覺即可。我們當天沒有直播,但是音地和祖儀在八卦板的發文都有被推爆。在我們後製時,作為網路媒體,也要回應鄉民們的感受和疑惑。即便我們是民間單位,也要用這個質化的感受去做剪輯時的參考。

nchild: 音地那時候有想要置底,不過沒有連絡到人。我在現場有在看,但這(即時觀看網路反應)真的很需要技巧。有可能高挫折,99% 是在罵的,很難篩選出價值的資訊。

第一場溝通會我有即時觀看網路回饋,但最有價值的東西,反而不是在討論的內容(因為議題熱度太低,很少人能提供有建設性的)。但可以從一般人的討論中,看出對「流程、程序」上的意見。

BP:現在我願意花十分鐘了解的話,我有懶人包可以看。但我願意花三小時,有什麼可以看?目前沒有看到類似的內容。看溝通會時間大約三小時,但密度、質量不足。希望最後把溝通會產出的東西,要變成易懂、有架構、好搜尋、可零散消化(例如短片或短章節)的段落內容。

au: 當我接觸到這個議題的第三小時,就是看沃草的電子書。他是用 markdown 純文字的格式 ,放在 github 網站上,它可以讓純文字變成一本書,可以書籤、可以標記已讀未讀,每個單獨爭議有網址,參考文章可以外連網址。在格式上花的力氣絕對沒有你們在 PDF、PPT 上花的多,但效益是成倍的。

nchild:沃草這份當初是以電子書發布,但可能無法直接針對電子書某段作回應。之前有想把它網頁化,每頁都可以留言,讓政府可以來回覆。

au: 目前有網頁,但是沒有開回覆討論功能。

ve: 比方說目前若只有靜態的 PDF,要如何轉成有網址的文字,這可能是優先要作的。

nchild:對談形式,似乎比較適合由第三方(au: 如同先進國家的公視),同時邀請正(政府)、反方(專家學者NGO)來對談。

cclee:因為方案一必須先於方案二,因為時程關係,溝通會可能從方案二來執行(或者今天先問一下方案一的可能人選)。

bp: 可以用 call for paper (徵求來稿) 的方式,留幾天的時間提申論,四人成團。

cclee: 如何辨識網媒代表性?

au: 可以考慮報名制,以優先報名的 15 個網媒為準。主持人會整理過問題,其他網媒線上事前提問。

nchild:在透過問題蒐集、共筆歷程,自然篩選到剩下真正認真互動、有 sense 的五個網媒...

bp: 也就是說,願意從前期參與的優先,有保留名額。

cclee: 如果傳統的電子媒體要參加呢?

ve: 其實傳統媒體也沒幾家了,我覺得只要願意用共筆或平台事先做溝通討論,也有網站,那也不用特別排除掉他們。也可以保留 5 席給獨立媒體,另外 5 席給先期參與,然後另 5 席做報名。

bp: 傳統媒體經營方式比較抽離,沃草等網路原生媒體,他們的人是實際會在網路不同社群混的,能接觸到的對象,真的會不一樣。在「這場活動考慮跟誰溝通」的目的設計上,如果有區別的話,還是先考慮一下是否分別辦理。重點是在網路上活躍的「人」,而不是媒體品牌而已。可以考慮有剩餘名額時再做釋出。

Q:要讓有經營網路社群的傳統媒體,耳聞才來參加;還是要透過傳統管道公開徵傳統媒體採訪?

nchild: 開放現場時間來問時,還是有名額的限制。

au: 建議可先邀請 20 多家網媒,並每位受邀者開放一個邀請名額。

cclee:審條例之前(六月下旬~七月上旬),來辦第二發?時間上 ok 嗎?

au: 可否參考類似沃草 gitbook 議題整理,針對爭議逐條回應?舉一個好的例子:「本條在草案中已刪除。」有沒有辦法不要用願景高空式的回應,但類似「承諾在施行細則上增列規範」。這樣是否可行?

 

cclee:法條的實質內容上目前無法給 commitment (承諾)...

au:當然我們了解。但希望了解部會內設定「宣導的雙向程度」有多少?在場的各位是否是最適合討論跟可以決策的窗口?

 

cclee:承認國發會的確可能有地方沒想到,因此才會有送立院之後再修正的 15 條,管主委不希望是審完了之後,都定案了才去溝通。

 

nchild:政府機關評估這個會期過的可能性?我自己認為很多事情,真的很急著去做的時候,反而會更慢。

 

nchild:這次希望不只網媒提問的協作,希望流程討論上也可以協作。例如當時參與的媒體、網友,都可以參與對流程、討論的修訂。讓大家不要對程序抱著虛妄的懷疑(ve解讀: 可以進入實質政策內容的辯論與審議)。

au:我自己工作上是做大型組織用的 social media (社群媒體) 系統,一個很基本的概念是 pilot (先導小組),如果沒有事先連繫過 50 個人做密集的核心討論,不可能帶動後續 500 人的討論。這個概念在經貿國是會議使用 Loomio 時也適用,當然走出第一步總比沒有好...

以自經區溝通會來說,如果我們邀上次有參加的人當 pilot,一邊匯集意見問題、一邊提程序建議,假設發邀請、討論程序、蒐集問題,有十天的時程,當然有辦法六月底辦第二發。但前提是二十幾家媒體,至少有五、六家過來討論。

cclee:希望是最晚七月中之前來舉辦。

au: 如果不能雙向 open 到足以影響法條的程度的話,趕在審議前開就沒有意義,那就不如準備得好,然後在審議中、審議後再辦。

BP:意見要從網民方蒐集的話,很多時候網民在看法條,不是國發會或擬定政策的人「沒想清楚」而是「沒講清楚」。寫法條背後的「立意、精神、動機」,發生在哪裡?其實是發生在政策擬定的顧問會議或內部討論會上,但這些東西都沒有公開,民眾即使有心理解,亦無從得知脈絡。如果制定法條的會議都有全文公開、有網頁文件,那就很能理解哪邊是「沒想清楚」、哪邊只是需要「改動修辭」。這是比較釜底抽薪的作法。

au: 幫 g0v 打廣告 XDDD 例如像「國會大代誌」的自經區條款提案頁面 http://ly.g0v.tw/bills/454L16416#proposed-31 在程式上可以很容易附上說明影音、討論紀錄,重點是既定格式的內容和取得顧問會議、公聽會等授權。

nchild: 是否可以如上次管主委所說,把公民參與的時機,往更前期挪?

au:其實專家學者的前期討論會,也可以應用剛才說的直播、轉播、聊天室回饋 format。

bp: 我和蔡政委提過類似的意見,想詢問顧問會議是否能公開。不是單次的,而是往後可以往哪裡推動(SOP 化)?

cclee: 不是說有什麼不能講的,只是錄影要不要上網? 這是心態和習慣的問題。以後的接受度會愈來愈高,之後都可以再做嘗試。

nchild: 公開說明會,就算沒有直播,公民記者也拿一台 iPad 進去直播,還會被說「政府都不公開」,不如政府帶頭開始作,避免話柄。因為公開、透明、直播與否,跟政策本身實質是什麼完全分開的。

cclee: 最近還會有類似的,如金管會...

ve: 所以我們才想要做技術轉移... 我們都推坑 bp 錄教學影片很久了。

cclee: 地點,可能要比 TEDxTaipei 大一倍左右?

nchild: 應該不用比 TEDxTaipei 大,因為分議題,列席政府官員不用像上次那麼多,邀請15家網媒,也是上限(在協作過程中自然淘汰,沒什麼提問互動的當天就不來了)。

au: CLBC 國是會議顧問籌備會,網路速度還不錯。

BP: CLBC 場地大小跟 TEDxTaipei 差不多,燈光音響不能強求,舞台要自己帶。

au: g0v 黑客松老遠跑到中研院,也是因為這樣。但交通方便性也要考量。也許未來台北秋葉原可以期待?

cclee: 主持人?

眾:這會是最可能難產的,找誰都會被炮。賈培德其實能力 ok,但因為上次被指護航、也有準備不足...

nchild:有件事情的確沒有事前溝通好,例如當天沃草提問時間不夠,有剩餘時間本來就可以開放給網媒追問,而不是說「時間都沒了,那就線上回覆」,當時反應非常不好。

cclee:可能把這次會議紀錄跟其他網路媒體討論,看能否繼續提出主持候選人。

nchild:第一次沒答應的,例如陳信聰可以考慮一下。

cclee 總結整理:只要網路夠快,就可以支援官方版直播訊號,訊源分享給直播單位;同時也歡迎自己帶設備來連網、直播;甚至測 4G。會前資料,Q&A 讓人現身影片來解說。

BP:盤點已經有的東西、調整成適合傳播的形式。

nchild:建議直接回應沃草電子書的爭議點。

au: 技術性問題,沃草這本書採 CC By-SA 釋出,表示只要標示作者、同等方式分享,你可任意改作,加註眉批。技術上只需要按一個 fork,就可以把他複製出來,加上你要回應的文字,編成相同格式的書,只是加上回應做為眉批。

ve: 是一個日本俗語「堂堂正正的對決」的概念。

cclee: 主委也說了,我們沒有要迴避問題,所以技術上請年輕同仁幫忙,但是把回應都做成公開的網址的內容這部份是沒有問題的。

cclee: 技術顧問的部份?

ve&bp: 公私分開,今天談公民參與,工商服務要另案討論。我們會把搞好影音直播需要的硬體規劃分享給國發會和所有願意把開放會議過程、增加網路參與的政府單位,希望國發會有資源的話,盡量自己搞定。搞不定的部份,如果真的需要 Bookshow 提供特定服務,再另外討論。

ve: 公開政策形成過程這件事,因為我們業餘時間有限,所以會挹注真正會產生長期影響的部份。

BP:把法條形成從前期過程(例如:顧問會議)就公開出來,這是最釜底抽薪、網民最期待看到的。就我自己而言,會去盯聲明要作這件事的政府單位,實際上有認真在做的單位或官員,會是我們在公民參與時,優先挹注資源的對象。

cclee: pdf 檔轉成 html 回去會跟資訊同仁反應,雖然和第二發沒有關係。

nchild: 會跟第二發有關係,因為 html 化會影響電子書 -> 預熱資料的釋出。

楊科長:經貿國是會議,希望大家也可以踴躍參與網路直播,規範事項主要是資源考量、維持秩序,今天有發澄清稿,但公民團體似乎不接受。

au: 發澄清稿之外,條文要有相應修改,明確標示「一般任何公民記者也可以自備頻寬來直播,而且除非干擾到現場,不然不會限制」。溝通到底是雙向、單向,會以「有沒有改條文,或增加新的文字」為信任基礎。

-- 17:40 結束 --

議程提案,可能隨當天現場討論狀況調整

BP 信中的提議

參考資料

 網路公民參與政策形成(Netizen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Making)官員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