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人:
共筆人:
授權本文以「CC BY 4.0 g0v contributors」釋出。請媒體朋友在刊出時,附上下列創用 CC 授權標示字樣(英文或中文擇一即可):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g0v community interview (CC BY 4.0 g0v contributors at https://g0v.hackpad.com/VRCKFQ0jJ1B)
本篇報導基於 g0v 社群訪談,原文由 g0v 貢獻者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授權,網址:30
說明:
本期《30》的封面企畫是「數位工作術」,目前在內容規畫上除了有know how之外,我們也預計尋找達人和團隊分享運用網路數位服務的工作經驗。其中,想請各位分享的部分就是以團隊成員的身分分享使用協作的經驗。
目前的想法是請各位以一個特定專案為例,從發想、提案、討論、執行等流程,分別如何運用網路工具進行,在呈現上我們會依照內容去製做圖表和流程圖,讓讀者更加清楚要如何運用數位服務可以如何應用。不知道針對這部分大家有沒有什麼建議和想法? 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案例開始?
可能的範例專案
關於範例專案,原本預計用選舉相關的舉例,但我發現可能會有點太複雜,我目前初步列舉幾個專案如下:
新聞小幫手
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有人有參與過這些專案嗎?
一、提案
1 如何提案發起專案?
ipa> 就....直接發起。當然發起前可以在共筆入口看有沒有類似的:https://g0v.hackpad.com/,可以新增一頁,也可以去別人開的共筆補充。共筆太多時,就用 hackfoldr 彙整成專案工作區。很多專案都有自己的工作區。
et> 專案的 idea 不管是自己想到的、還是在 facebook group 或 irc 或 google groups 或是在實體黑客松和大家聊出來的,最後通常會回歸到 hackpad 上撰寫提案文件。已經很熟悉 g0v 提案流程的人,就會自己上 hackpad 搜尋或開新文件,還不太熟悉的人,則會被推坑到 hackpad 開新文件。對許多人來說,讓「開 hackpad 提案」這件事情變成習慣,是需要花一些時間的。一開始可能是看到某些新聞會生氣、抱怨,但來社群抱怨,就會有人問你說「那你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被問幾次以後,可能就從純抱怨變成提 idea「有沒有人可以做個 xxx 來解決 oo 問題?」但來社群提 idea 就會被回說「先承認你就是那個沒有人!」或者「這個想法很好,那你要不要開個 hackpad?」幾次以後就會習慣上 hackpad 了… XD 當然也有些時候會直接跳過 hackpad 而在 github 上開一個程式碼專案,因為 github 基本上就是個專案管理系統,如果已經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也有實作的能力,不太需要別人的幫助,也可以跳過 hackpad 直接開幹,不過有些時候也可能程式寫一寫遇到問題,於是又回來開 hackpad 方便跟人討論。這種跳過 hackpad 直接開幹的行為,通常是已經很熟悉開源專案的程式設計師們會做的事情… XD
例子區:
ipa> 最近我有參與或比較知道的的有幾個例子
2 如何跳坑(加入)?
ipa> 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加入,只要登入 hackpad 帳號即可。
et> 跳坑的管道非常多元,不管是從 irc 或 fb group 或 google groups 被轉介過來 hackpad,或是直接從 g0v.hackpad.com 首頁看到新的坑,想跳坑的話,直接動手編輯那個 hackpad 文件就可以了。每個人依照對社群熟悉度和臉皮厚度的不同會採取不同的跳坑姿勢,新朋友或比較內向的人可能會進入 hackpad 後很禮貌地在上面留言「我想加入,請問我可以做什麼」之類的,hackpad 被編輯過後,原本有訂閱這個 hackpad 的人就會收到 email 通知而看到這則留言,然後再上來回應…。已經很熟悉社群的人,通常就會直接在 hackpad 上留言詢問執行面的問題,或者直接動手畫 mockup 或做一點雛形,然後把連結網址直接貼到 hackpad 上面跟坑主分享。
二、討論
3 除了在hackpad上討論,還有使用其他的討論工具嗎(例如irc)、如何使用? 會約見面討論嗎?
et> 通常需要很即時的討論會上 irc,文字講不清楚的會揪團黑客松,回報程式 bug 等比較程式技術面的細節則會上 github 處理。其中除了 hackpad 之外最常用的還是 irc,不過還是有些朋友不是很習慣 irc,所以他們可能找到專案夥伴後,就自己約去 facebook 之類的自己比較熟悉的地方討論。
ipa> g0v 目前一個月有1-3次大小不一的實體聚會,都是由不同專案各自發起,或因特定主題發起。例如最近有因應選舉有選舉松。平常固定單月中型萌典松、雙月一百人大黑客松。實體聚會工作其實非常重要,虛擬討論可分散工作,實體討論則能夠快速凝聚共識,兩者兼備能分進(虛)合擊(實)。通常使用介面有:
可以把共筆想像成「發想筆記+企劃草案+企劃書+會議記錄」,可能從一份文件逐漸增加為一系列文件,新加入的人也可以看到完整資料比較容易跟上討論。見面時也會一起打同一份共筆,增加溝通效率。
4 這麼多人一起討論,通常結論是如何產生的? 如果遇到意見分歧的狀況,會投票?/會有人決定?
et> 結論產生的方式很類似審議式民主,是在討論過程中參考彼此的想法,逐漸收斂出一個粗略的方向,如果資訊太雜亂一直無法收斂,看不下去的人會自己跳出來幫大家歸納整理。有些事情很快(幾個小時)就可以找到方向,但有些事情可能會摸索幾個月才找到方向(例如:動民主)。
如果意見分歧,就分頭進行,各自做自己想做的部分,最後再看看有什麼彼此可以互相利用的地方。有時候剛開始分頭下去做,過幾個禮拜以後又漸漸往同一個方向收斂了,畢竟專案方向是一邊做一邊摸索出來的,不管從哪裡出發,開始動手以後,往往就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盲點,也因此變得更能理解別人的想法。每個人都會做出決定,但只決定自己要做什麼,無法決定別人要做什麼。
ipa> 以開發服務和平台為基礎的開源社群並不忌諱意見不同分頭做事,蠻常見的狀況是,有不同想法就先各自進行,過幾天很可能又能夠結合。也可能或一方做好,另一方停止開發來幫忙已經有進展的一方。這個基礎是,大家的目標是把事情做出來,且每個人的貢獻紀錄都開放透明,credit 在貢獻者身上,間接鼓勵了各種行動。
5 在執行日程上如何決定,誰管控進度? 有project leader嗎?
et> 時程是「it’s done when it’s done」,做的人最大,自己高興什麼時候完成就什麼時候完成,非常的歡樂 XD 有沒有 project leader 這種事情是參與該專案的人自己決定的,當然通常是沒有~畢竟在社群這種堪稱烏合之眾組成的地方,就算掛了名義上的 project leader 也沒有意義,因為又沒有簽約什麼的,別人還是一樣沒有義務要聽你的啊 lol 雖然社群裡的確會有些人因為人格特質或能力等因素而對其他人比較具有影響力,但頂多也是他們帶頭的專案會比較多人跳坑而已,並沒辦法因此而對別人有什麼強制性的權力。其實最有效率的領導還是自我領導,只要做得開心,進度就會快!
ipa> 「誰管控進度」,答案可能是「在意的人」XD 通常會有專案發起人,或者「推坑者」,時程自由決定,所以並不是靠「管控」來推進進度,而比較是解決問題的熱情、接力協作的效率,但很多社群朋友也提到,會願意投入是因為「能看到事情似乎真的能有些改變」。 大部分的專案發起人都會默默推進進度,也會約聚會衝刺。
關於效率,g0v 也流傳這樣的說法:「在社群只有你再不做,東西就被人做掉的壓力」by hychen。不過這當然是比較好的狀況,有些坑也一直等不到有緣人。所以學習推坑是重要的技能,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尋求協助擴大協作合作可能才會更有效率。
三、執行
6 如何分工? 是各自認領? 或是有人統整工作分配?
et> 有人(通常是坑主,或者是看不下去自己想整理的人)把坑切小坑形挖清楚,給大家各自認領。如果沒有把坑整理清楚,讓別人看得一頭霧水的話,專案就比較不會有人加入。如同沒有 project leader 一樣的原因,
ipa> 有效率的發起人或專案 PM 會把任務明確化,這是開源專案的基礎建設。抓資料、寫文案、建網站、打逐字稿如果把任務切成大家下班後能作一點事情的規模,貢獻者會比較願意認領。切好的任務清單也放在共筆,讓大家自主認領。
7 相較於面對面討論/執行專案計畫,線上協力工作模式最大的差別/優點/缺點為何?
線上協力有時還是需要搭配實體聚會,同上3.題。但
四、完成
8 專案完成後
其他補充
完全開放的共筆在 g0v 這樣以開放透明為目標的社群可行,也刺激了創造與行動力。如果要套用在其他組織型態,可能需要調整。以「工作術」來看,g0v 社群的方法是光譜的一端,有心要採用協作模式的組織需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開放程度。(當然也可學這種完全開放開源的模式囉)
非常謝謝各位這幾天被我不厭其煩的騷擾XD 經過討論,因為主要還是希望讀者了解怎麼運用hackpad,我想可能還是會需要截圖透過具體案例讓大家知道pad上面的討論串、分工是怎麼樣的情況;不過因為雜誌版面不夠放整個pad,會把一些地方刪掉,我粗略做了一個圖(如下),如果有其他建議也還請各位這兩天多多指教,再次感謝大家(鞠躬)
剛剛收到 30 Peggy 的信,我自己的部分轉載沒有問題,但我並沒有辦法代表其他人,但要 Peggy 一個一個一個問好像也有一點難度,大家有什麼看法嗎?大家在後情中心的發言有授權嗎? XD
原信:
我的回覆:
謝謝大家,目前的規劃是將大家共同完成的答覆,以具體案例做成圖文說明,因此截圖若無法取得所有人同意,我目前想的另一個做法是,除了慕約授權的FB貼文外,在pad的圖片部分,由我們這邊重新繪製pad的示意圖,僅摘錄pad標題(例如50天50張圖表pad裡面的「議題認領」的標)和部分討論內容,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
另一方面,irc的討論串和後勤中心的留言記錄,我想說同樣也是以示意圖+摘錄留言處理,這部分可能就由我分別詢問留言者這樣。
不好意思想另外請問的是,像是hackfoldr的畫面如果要取用,可以截圖處理嗎? 另,因報導版面需求,想請問是否能向各位徵求之前黑客松的照片及在雜誌上刊登的授權?
ipa> 如果已經註明有授權的就可直接截圖使用(例如本篇頭有掛 CC 授權),其餘未掛授權的頁面需向共筆人徵求同意。(媒體共筆授權是希望若採用刊出也附上原始連結;若重新繪製,也可附上原始連結 hackfoldr.org/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