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pads are smart collaborative documents. Join Hackpad Now.
環境演變歷程:文本蒐集
目前架構
  1. 地區環境變遷:地區尺度
  1. 地區環境變遷:島嶼尺度
  1. 文本展現的多元方式

  • 地區環境變遷:地區尺度
由北往南、由西至東排列

北海岸 / 基隆
  • 舊社文化與平埔族的承續分佈、火山地熱資源的現況、日治時期防風林與海岸植樹的課題。
  • 考古與歷史學探討舊社文化 
  • 走讀凱達格蘭族開基地─三貂社 
  • 三貂嶺隘考證 
  • 地熱資源運用 
  • 海岸植林 
  • 傳教士安赫列士 (Fray Juan de los Angeles) 的回憶錄
  • 講談基隆:漫遊基隆千百年的文化與歷史
  • 日治時期基隆港口都市形成歷程之研究
  • 《戰火記痕︰1945年前後基隆地區居民生活記述》
  • 基隆地區都市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
  • 本文針對民國40年、65年及80年基隆地區都市特性相關資料,採統計之因素分析法歸納各該期之都市特性,並以此為基礎利用群落分析之平均鏈結法及多維尺度分析探討基隆地區之空間结構與群落特性。透過本文之分析與彙總,可明確地掌握政府遷台後基隆地區都市結構變遷的過程。


全域探討 / 兼記大台北盆地的空間秩序演進

  • 時間:100 萬年前早期更新世~ 6000 年前
  • 〈大台北盆地環境變遷過程動畫〉
  • 製作單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 全新世以來大安森林公園的古代環境變遷
  • 臺北盆地的垮山作用說明
  • 新竹以南是造山帶,新竹以北部不再造山
  • 《臺北盆地的地質與防災》
  • 出版單位: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 時間:距今 6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距今 2200 年前 (西元前 200 年前)
  • 《圓山遺址》〈臺北地區重要遺址地圖〉
  • 作者:黃士強 
  • 〈臺北盆地考古遺址分佈及其意義〉
  • 作者:劉益昌 
  • 「臺灣地區史前文化的時空架構」
  • 時間:距今 4000 年前~距今 2200 年前 (西元前 200 年前)
  • 〈台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晚期文化之探討〉
  • 作者:劉益昌 
  • 時間:距今 2200 年前 (西元前 200 年前)~距今 410 年前 (西元 1600 年)
  • 《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
  • 作者:戴寶村
  • 海圖?
  • 時間:距今 410 年前至距今 260 年前,約西元 1600 年至西元 1750 年
  • 《番社采風圖題解》
  • 「頗可推考臺灣歷史初期(約西元1600─1750)平埔族之社會面貌與文化特徵」
  • 作者:杜正勝
  • 《東番記》
  • 作者:陳第
  • 《東番記》是一本記載17世紀初台灣地理與台灣原住民族的人事雜記,為明朝儒生陳第於西元1603年(明萬曆三十一年)所作。是現存較為早期漢人對台灣地形、港口、貿易與風俗記錄的文獻。
  • 摘:1603 年,明代一位文武兼備的文人,六十二歲的大叔陳第,來到了臺灣,寫下了第一手臺灣平埔族觀察。在他筆下,平埔族人女耕田男獵鹿,並釀米酒用於宴飲,嗜吃鹿肉,諸如此類的細節,為臺灣史研究打開了一道曙光,讓我們能一窺當時平埔族人們生活的樣貌。
  •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編者: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
  • 《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Formosa under the Dutch)
  • 第一部分選自Francois Valentyn的《新舊東印度誌》,這部權威著作中所有關於台灣的地理、貿易及宗教的記述,悉數翻譯收錄。另外,荷蘭首位駐台牧師干治士那篇極著名的台灣原住民報告,也收錄在此。
  • 第二部分選自J.A. Grothe的《早期荷蘭海外宣教檔案》,主要是當時荷蘭派駐在台灣的行政人員及教會人士的書信與決議,舉凡台灣原住民風俗、各地原住民間的歷史恩怨、漢人與原住民的敵友關係、日本人及西班牙人對台灣主權的爭奪,以及荷蘭殖民政權在台灣所推展的貿易、農業及傳教諸事務,皆有詳盡的第一手描述,相當珍貴。
  • 《被遺誤的台灣》
  • 第三部分節譯自末代荷蘭長官揆一所寫的《被遺誤的台灣》
  • 時間:距今 360 年前,約西元 1650 年
  • 《大臺北古地圖》新繪
  • 整理:唐立宗 
  • 《大臺北古地圖考釋》
  • 作者:翁佳音
  • 《雪爾登地圖》The Selden Map of China 或稱《明代東西洋航海圖》
  • 摘:「這一張圖主要記載明朝福建海商在海外的活動範圍、航海路線和主要港埠等資訊,總共繪製了中國帆船經常使用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圖上把臺灣繪製成兩個島嶼,僅標示北港(可能指涉臺灣北部)及加里林(今台南佳里)兩個地名;在臺灣北部外海有繪出數個島嶼,應該是今日的基隆、北方小島或宮古群島。」
  • 題目:Selden Map與台灣島:十七世紀初的地理描繪與想像
  • 主講人:陳宗仁先生
  • 時間:距今 310 年前至距今 110 年前,約西元 1650 年至西元 1900 年
  • 台北市志 卷首 下 大事記
  • 內容從 1626 年開始
  • 《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
  • 作者:Emma Jinhua Teng
  • 本書從清代所留下的殖民旅遊書寫、地誌圖像為中心,透過文人筆下對臺灣風土民情、自然景象,及原住民描寫的再現──如性別倒錯、種族論述、文化優劣等──探討這些文本在中華帝國的版圖擴張過程,以及族群差異的意識形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 《臺灣地里圖》
  • 此圖製作時間約為 1684 年後,康熙 23 年後
  • 本圖以傳統風俗畫方式描繪臺灣中央山脈以西平原及澎湖列島的山川地理、城鎮村社的分布;但圖面佔較大部分為臺灣縣(今台南一帶);特別是明鄭以來最明顯的「十」字街。另以立面營牆形象表示軍隊駐防、房屋表示官署和村莊分布,並繪出山脈、海面波紋及行經的船隻。       
  • 《康熙臺灣輿圖》
  • 此圖製作時間約為 1699 至1704 年間,清康熙 38 至 43年間
  • 本圖以中國傳統山水技法繪製,內容則以寫實手法描繪出17、18世紀更迭之際,臺灣西部由北到南的山川地形、行政兵備部署、道路與城鄉生活等景觀,可說是當年臺灣社會文化生活及清初對臺灣地理知識的一個縮影,兼具地理圖、兵備圖、風俗圖等特性。
  • 康熙《皇輿全覽圖》
  • 1708
  • 〈臺灣圖〉及〈臺灣後山圖〉,收錄於《各省沿海口隘全圖》長卷卷末
  • 1723~1730年,雍正元年至八年
  • 《乾隆臺灣輿圖》
  • 本圖繪製的內容當屬乾隆中葉時期(備註:乾隆時期為 1735年至1796年)
  • 文章:認識番界
  • 乾隆臺灣番界
  • 待確認時間
  • 1750~1850 年全球貿易船隻航行路線資料庫與動畫
  • 東京大學亞洲經濟史視覺化研究計畫(Visualizing Economic History In Asia, VEHA)
  • 《臺灣汛塘望寮圖》
  • 此圖製作時間約為 1775 至 1786 年間
  •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 此圖製作時間約為 1784 年,乾隆 49 年
  • 主編: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
  • 《十八世紀末御製臺灣原漢界址圖解讀》
  • 地圖本身更新於 1781-1787 年間
  • 作者:葉高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地圖繪製:蘇峯楠
  • 《瑠公大圳 臺北平原「水利社會」的形成及其崩解和轉型的過程》
  • 作者:李宗信 
  • 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
  •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台灣山海全圖(約1824-1835年繪製) 高解析度圖檔
  • 作者
  • 1824-1835年
  • 《一名自然學家在中國海域與沿岸的漫遊》
  • 作者:柯靈烏(Cuthbert Collingwood)
  • 1866年,沿西北海岸旅行三個月,寫下他的名著《一名自然學家在中國海域與沿岸的漫遊》
  • 李仙得 (Charles Le Gendre) 文書與地圖
  • 1870 年
  • 摘:「李仙得從淡水港出發,南下一直走到臺灣府城,一路上並詳細地調查臺灣西部的地理、地質等情況。也因為這番經歷,並能說台灣話,李仙得遂被視為「台灣番界」通;由於他多次前來台灣期間收集大量台灣的資料,其所留下的圖像和文字記錄,並成為當時歐美了解台灣第一手資料,目前則成為研究台灣史的珍貴史料,例如李氏的未刊稿《臺灣紀行》(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善本室)、李仙得1870年繪製「臺灣與澎湖群島輿圖」(Formosa Island and the Pescadores)地圖(現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臺灣南部之圖」( 臺湾南部ノ図)(現藏於日本國立公文館)都是台灣史研究重要地圖文獻。」
  • 《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
  • 作者:Joseph Beal Steere
  • 1873年,Steere 親身踏查台灣,走訪各地平埔族、福佬人、客家人及部分高山族,以生動趣味的筆調,記述19世紀下半的台灣原貌,及史上西洋人在台灣的探險紀事。
  • 《1875.福爾摩沙之旅:俄國海軍保羅.伊比斯的臺灣調查筆記》
  • 1875
  • 《光緒臺灣輿圖並說》
  • 1879 完成,1880 年刊行刻本
  • 《臺灣前後山全圖》
  • 此圖製作時間約為 1880 年,清光緒六年
  • 《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
  • 1888 年,該圖是清廷統治臺灣二百餘年時(1684-1895)所繪製的第一張全島高山原住民聚落與道路分佈圖。
  • 《臺灣地輿總圖》
  • 國立臺灣圖書館藏特藏資料《臺灣地輿總圖》,約1888至1891年間繪製,清寫本,是清臺灣建省後第一次、也是清帝國治下最後一次由官方編繪的臺灣行政區圖集,同時也是唯一一次同步以「計里畫方」製圖法編繪並且套疊現代經緯線的地圖集,是清臺灣建省前後重要史料之一。 文化部於104年提報原件為分級重要古物,本次依原件復刻出版。
  • 時間:距今 120 年前至距今 60 年前,約西元 1895 年至西元 1945 年
  •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 製作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目前收錄最早地圖為 1887 年《光緒臺北堡庄示意圖》
  • 《舊淡水縣平埔蕃十九社分布圖》
  • 繪製者:伊能嘉矩
  • 出處: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台北:遠流出版,1996年),頁69。伊能嘉矩 1895-1903 年在台進行民族誌調查,1896 年 7-10 月進行平埔族的實地勘察
  • 《日治時代台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
  • 作者:黃武達 
  •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 
  • 作者:蘇碩斌
  • 時間:距今 60 年前至距今 15 年前,約西元 1949 年至西元 1998 年
  • 「戰後臺灣規劃史料資料庫 省府時期檔案(1949-1998)」 
  •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所典存精省前(約民國58~87年)都市計畫地形測量原圖及相關測繪紀錄
  • 《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
  • 《台北市都市計畫事典》
  • 續修臺北市志 卷三‧政事志 地政與都市計畫篇
  • 《水城臺北》作者:舒國治
  • 時間:至今
  • 臺北市都市計畫整合查詢系統 
  • 台北市與內政部的都市計畫委員會紀錄資料庫雛型
  • 臺北市工務局的電子地圖 
  • 臺北市歷史圖資展示系統 
  • 管道資料 
  • 建築物資料 
  • 臺北市自動化 3D 近似建物模型 
  • 《叛民城市:臺北暗黑旅誌》
  • 作者:林佳瑋, 洪冬力, 徐瑩峰, 陳俐君, 陳政邦, 陳琳, 楊宜靜, 蔡正芸, 鍾翰
  • 《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
  • 作者:謝海盟
  • 《淡水河系人文地景完全閱讀》
  • 編者:劉還月
  • 《圖解淡水河歷史》

  • 時間:未來
  • 預想行事曆
  • 蒐集各式各樣的預測、推估內容,並且依照時間軸排列,未來的情境或許可以越來越明朗。

  • 其他說明臺北環境變遷的文本
  • 臺北盆地是臺灣北部的一個地理區域,是臺灣第二大盆地,海拔20公尺以下的平地面積約243平方公里。臺北盆地北側為大屯火山群,西鄰林口臺地,南接雪山山脈,東南邊則是松山丘陵。臺北盆地的形狀接近三角形。在3000萬~500萬年前,臺灣西半部大部份區域還只是歐亞大陸板塊東南邊緣的一小部分,屬於濱海到淺海的環境,不斷地累積由鄰近歐亞板塊河川所帶來的沉積物,成就出臺北最古老的沉積岩地層。到了大約500萬年前,菲律賓海板塊開始碰撞歐亞大陸板塊,引發了造山運動,且不斷持續著。直到約200萬年前,造山運動達到高峰期,將現在的臺灣島推出海平面,但那時候的臺北地區還只是一片丘陵,古淡水河自東南流向西方,經泰山由林口附近出海,在河口形成林口沖積扇。此時由於造山運動的推擠,不但讓山脈隆起,也造成斷層帶的產生。大約在8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開始爆發,形成較高的火山地形;地形的變動使古淡水河因此轉而偏北,流入臺灣海峽;由於河川的轉向,林口沖積扇便停止發展。大屯山火山群的活動持續進行著,臺北地區也一直維持著丘陵的地形,直到大約40萬年前,位於林口與臺北之間的斷層陷落,使林口抬升為臺地,而臺北則開始陷落形成盆地;除此之外,觀音火山也開始噴發,促使古淡水河南岸的地形上升,由於臺北陷落成為盆地,再加上觀音火山噴發所造成的地形改變,臺北盆地成為較低處,所以鄰近的基隆河與大漢溪均轉向注入淡水河,形成龐大的淡水河流域。大屯火山群的活動直到約20萬年前才漸漸的趨向緩和,但是火山的熔岩阻斷了淡水河的入海口,將臺北盆地堰塞成湖(即古臺北湖),於是臺北盆地的表面開始有沉積物,逐漸將崎嶇的丘嶇的丘陵填平。雖然出海口被阻斷,但是河川的流動仍然在進行;約至3萬年前,因為河川的侵蝕作用,使脆弱的火山崩塌堆積物開了口,積聚在古臺北湖中的水,也隨著河川的流動,流向大海,留在盆地中的只有湖水褪去後的汙泥和原本就已形成的淡水河流域,而盆地的底部則持續沉降。距今約6000年前,臺北盆地持續沉降,但是由於整個地球的氣溫回暖,及冰河融化的影響,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回臺北盆地,使盆地內部再度陷入一片汪洋,此時的臺北湖是呈現半淡水湖的堆積。當海平面下降後,臺北湖內的水再次回到海洋的懷抱,再加上河川的堆積,使臺北盆地逐漸變成現在這種面貌。
  • 生態台北城 文章
  • 大屯火山群
  • 山腳斷層
  • 不曉得若想要查詢,歷史上標示出台北地區的代表性「海圖」,可以如何開始?
  • 續修臺北市志
  •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2月。
  • 聚落與人口
  • 日治前、中期臺北盆地之聚落空問結構變遷-歷史地理與地理資訊結合初探
  • 臺灣的都市化,1964~1975 - 韋喬治(George L. Wilber)
  • 臺北都會區的人口分佈與變遷 - 陳寬政(Kuan-Jeng Chen)
  • 特定地區
  • 陽明山地區族群變遷與聚落發展之研究
  • 社子島
  • 今民生社區與松山機場一帶
  • 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台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
  • 林口
  • 板橋
  • 土城 
  • 汐止
  • 《金權城市》
  • 台北庄頭儀典現況蒐集
  • (南萬華) 保儀大夫加蚋庄 
  • (南萬華) 郭姓四大角汾陽忠武王加蚋仔角值東祭典 
  • (大安森林公園西側) 大安庄保儀大夫 
  • (大安森林公園西側) 位在潮州街上奉祀嘉義港口媽祖、同時可算是錦町最具公廟規模的「台北泰安宮」遶境
  • (台灣大學西側)「林口庄」七爺八爺出巡 
  • (台灣大學東側)「六張犁」七爺八爺出巡 
  • (松山) 松山媽與十三街庄 
  • (內湖) 內湖武身開漳聖王遶境 
  • (木柵) 「迎尪公巡田園」


桃園
  • 桃園自然環境
  • 《北桃園區域發展史》
  • 從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的水利變遷
  • 楊淑玲 1994,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論
  • 大嵙崁溪流域水利秩序之形成與變遷—以客籍業戶之開圳事業為考察中心(1736-1980)
  • 大溪 

新竹
  • 耕者有其田與客家地主階層的探討:以新竹地區為例

苗栗
  • 西湖溪下游地域社會之形成與變遷
  • 後龍溪上游地域社會之形成:以獅潭鄉竹木村南衡宮為核心之研究

臺中市
  • 台中市都市空間體系的建構與擴展
  • 臺中市都市發展與流域空間變遷之研究─從日治時期到2010年
  • 大甲溪水利規劃大事紀
  • 二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發展模式的探討
  • 運用網絡分析探討政策掮客在政策過程中的角色:以解嚴前後台中市都市發展為分析案例
  • 市區工業脈絡
  • 消逝的生命之河從人口與產業探討城鄉發展的階段性-以台中市豐原區為例
  • 談葫蘆墩圳
  • 台中市市郊的農地工廠

南投
  • 布農族東埔社
  • 《文明之路》
  • 〈光復後一個布農族部落的歷史社會變遷:以東埔社為例〉陳逸杰
  • 埔里
  • 簡史朗主講埔里盆地的開發與族群互動
  • 邱正略(2017) 埔里盆地的水利發展(1815-2017), 白沙歷史地理學報第十八期 (2017 / 12 ), P77 - 126。

彰化縣市
  • 日治時期彰化平原殖民空間生產
  • 彰化平原的發展始於清代,平原的地形加上有鹿港港口的優勢,使得彰化平原從清代以來一直是中部重要的生產基地及轉運中心。1895年,台灣在甲午戰爭後成為日本殖民地,台灣因位處日本南方,氣候較日本國內溫暖,物產較為豐富,日人為了奪取台灣經濟資源並將台灣資源大量輸往日本,建構一套完整的產業政策,總督府的現代化產業政策,使得台灣整體進入「現代」社會,本研究以全盤性的觀點探討彰化平原,企圖理解彰化平原在殖民體系中,平原的生產空間與都市空間的關係。
  • 《彰化一九○六:一座城市被烙傷,而後自體再生的故事》
  • 鹿港與泉州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歷史GIS部落格

濁水溪
  • 《濁水溪三百年》
  • 濁水溪流域世界(19世紀、仮說的復原圖)
  • 從原料收集區變遷角度看日治初期台灣濁水溪流域區域發展過程
  • 濁水溪口下海墘

雲林
  • 產業城鎮的發展與變遷:糖業興衰下的虎尾城鎮空間型態探討
  • 雲林溪
  • 北港
  • 六輕學

嘉義
  • 微觀嘉義:城市簡史
  • 清代嘉義縣城地域社會之形成
  •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爲例
  •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日本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發展機制,企圖回答一個單純的問題,即「地域社會的建立如何成為可能?」藉以了解日本時代臺灣社會,在傳統的血緣化、原鄉化之外的地域化構成原理。文中「地域社會」一詞,係指「以一定空間範圍為基礎,建立和維擊人群關係的社會」,或所謂「土親」社會。
  • 鹿草
  • 嘉義阿里山殖民地產業開發下地域/都市/聚落的再整編之研究


臺南
  • 「台南百年文史地圖」(暫無維護)
  • 自然地理探討
  • 地勢呈現,兼談圖資應積極應用,留言串中有貼出歷史水陸概況 by 台大地質陳文山教授
  • 1643年熱蘭遮市鎮的地籍調查結果 
  • 臺南府城編年史
  • 「十七世紀東亞貿易體系與台南政權之轉移」鄭永常教授演講
  • 「在 1664 年明鄭時期時,臺南舊城區官方的市區區塊有 4 個坊(東安、西定、寧南、鎮北),這 4 個坊則劃分了分屬 34 個區塊的「里」為地方治安與司法的地區單位,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但在 1851 年時,原本坊的劃分被細分為 7 個「保甲」區;到 1885 年為止總共劃分了 35 個「保甲」區。⋯⋯而城內、外的居民實際上的社會生活機能卻是建立在另一種組織上,也就是「街」、「會」、「境」、「郊」的形成 ⋯⋯。」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yoshinobu-shiba-1
  • 「臺南地區各條溪流自古常因雨季過大的水勢而改道氾濫,造成人民生活不穩定,對水患產生恐懼,產生拜溪墘、設置辟邪物鎮壓、水退謝神等民俗,本次講者將分享走訪急水溪流域聚落對水患記憶、及祭典相關的田野資料。」
  • 「臺南研究先驅叢書」
  • 南灜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 第五屆南灜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臺灣政治經濟文化核心的建立:早期南灜(10-18世紀)」


高雄屏東
  • 高屏南臺灣的隆起
  • 壽山
  • 見城與興濱計畫
  • 見城與興濱計畫,有如一把鏟一支鍬,分別從陸上與海濱開始挖掘被歷史塵土覆蓋的史前、清代、日治、戰後國民政府等文化的遺跡。
  • 《鹽埕水上人家》
  • 三塊厝地區
  • 高雄市人口變遷與空間分布之社會影響因素探討
  • 試論濁口溪沿岸人群互動與社會網絡 (1600-1900)
  • 報告人:林曜同博士(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 誰在海岸線上建「牢盆」? —從牛杙仔、餵鷹人到煮鹽人,談社區產業的重建與特色建構
  • 六堆

澎湖
  • 澎湖西吉嶼的藍洞地質演變示意動畫
  • 邊陲或輻輳?---日治及戰後澎湖的移民、駐軍與食生活變遷(1895-1965)

金門
  • 〈金門聚落的變遷與空間意義的再界定〉吳培暉


台灣東部
  • 清代東部後山圖 

宜蘭
  • 台灣的史前文化發展與古代氣候變遷
  • 本計畫分析宜蘭龍潭湖沉積物以建立台灣過去的古氣候變化紀錄 ,同時結合考古資料,試圖連結古代文化發展與氣候變遷之間的相 關性。方析方法包括岩心紀錄與絕對年代測定、沉積物粒徑分析、 含碳量測定、和花粉化石分析統計等。
  • 龍潭湖岩心全長31.5公尺 ,根據碳十四年代測定及校正結果,為最近7600年以來的連續性堆積,樣品解析率極高,是古環境與古氣候的重要載體。由地層中半 鹹水相貝類化石的出現,顯示此地在大約5700年前之前曾經受到海水影響,然而隨著海岸線的向東移動,逐步轉為淡水湖泊環境。之後龍潭湖水位曾有多次上下波動,在大約4400-4000年前、3100- 2800年前、2000-1200年前是水位較低的時期,而由艾屬花粉的激增與沉積物的粒徑變化,說明在3200年前、2550年前、2300-2000年前和850-700年前宜蘭地區的水文條件有所改變。
  • 若結合考古資料,新石器時代晚期由於史前人群移居至丘陵區,火耕的農業方式使得天然植被生育地受到干擾,楊梅屬花粉大量增加,而自2300年前開始 ,宜蘭地區經歷了劇烈的氣候變化,氣候波動造成人類生存條件的惡化,當時的史前文化很可能因此中斷。後來鐵器時代的人群仍然受到氣候條件所左右,龍潭湖和梅花湖的分析資料皆顯示850-700年前是一段氣候較為惡劣的時期,而距今1200-850年前和700-100年前 是兩段相對穩定適宜的時期,正可與宜蘭地區的鐵器時代文化發展相對應。
  • 蘭陽平原社會空間結構化與空間形式演變之研究

花蓮
  • 花蓮吉野





  • 地區環境變遷:島嶼尺度
採取專題觀點的方式累積各學門的歷史探討

環境特質
  • 台灣經驗在東亞環境史上的意義──《台灣環境史》新書講座
  • 板塊運動、氣候條件、島嶼形成
  • 蓬萊造山運動以及它對台灣島的地質影響
  • 【2萬1000年前的末次大冰期】當時的海平面大概低於現在125公尺,連接中國和台灣等東亞島鏈
  • 《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的身世》
  • 地質與水系流向、型態
  • 臺灣近百年來主要河流的地形變遷與其減災意涵:一個「人為地形學」的嘗試 
  • 特點:
  • 臺灣氾濫平原地形變遷資料庫之建置,已完成臺灣堡圖、臺灣地形圖(東部陸測部地形圖、高屏昭和修測版臺灣地形圖)與政府公開資料之水利署河道圖層、內政部地政司公開LiDAR DEM 進行整合。
  • 歷史圖資數化成果包括主要流路(面符號)、次要流路(面符號)、地形崖(線符號)與堤防(線符號)。
  • 已建置完成的河流包括全數26 條中央管河川之主、支流;91 條縣市管河川中北部、西部之25 條;以及歷史圖資上西南海岸之水體(如魚塭)範圍。
  • 從歷史航照與地圖追尋台灣河流身世
  • 地質與水文
  • 河相分群
  • 斷層
  • 線上圖台
  • 斷層所造成的高層差距、陷落等特性,直接或間接成為了聚落聚集地區邊界,例如山腳斷層與台北盆地都會區、新竹斷層與新竹市、彰化斷層與彰化縣
  • 影像中判釋斷層
  • 巨視可感的顯著現象
  • 森林界線、降雪線及雲海上線;另存在一組多條大致平行的平行線,成因來自板塊擠壓所形成
  • 北回歸線上的獨特島嶼
  • 「聚落道路」與自然地理之間的形成模式
  • 台灣西半部的聯絡道路橋樑一部分為東西走向,目的是聯接海岸與山脈之間,但西部的斷層多為南北向,因此角度上易造成地震衝擊。
  • 台灣西半部的東西向的交通道路興築,入山後經常是沿著溪流布設,此區位也是水陸交界生物使用最繁複的地區。
  • 台灣的道路部分是沿著山與等高線往南北佈設,必定會與溪流切割,在山區的許多鄉鎮的主要聯外道路,是與土石流發生方向相互垂直。
  • 例如台中市和平區松鶴部落的土石流災害成因 
  • 推論
  • 地形地勢+氣候→植被與自然資源
  • 地形地勢+氣候→庄頭聚落(居住地屯墾農耕)
  • 隨著時代時期→各種自然資源的採用技術與市場(林、煤、礦...等)
  • 地形地勢、庄頭聚落、各種自然資源的採用(林、煤、礦...等)→路
  • 地形地勢+氣候→水文、河道
  • 庄頭聚落→城鎮化
  • 地形地勢、城鎮化→現代公路路線
  • 路網、城鎮化→影響水文河道
  • 推論淡水公司田溪流域-道路路線、水路
  • 上區:道路為之字型(101甲與巴卡拉公路),水路依循凹谷流下,地區坡度(?)
  • 中區:道路與圳路大約平行
  • 下區:地勢平坦,水路較蜿蜒,新市鎮路網則棋盤式鋪張
  • 關於【台三線】
  • 台三線上的土牛紅藍線與隘勇線,是如何影響平埔四次大遷徙的?
  • 台三線,樟之細路 
  • 台三線語言空間分布與地域變體比較研究
  • 台三線族群通婚與宗教文化現象
  • 客家帶
  • 臺三線客家民族植物學總調查
  • 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推動方案規劃
  • 易發生臭氧高濃度事件 (西側汙染源臭氧前驅物經海陸風吹往內陸,如南投、潮州、大寮、美濃)
  • 「斜坡文化」中低海拔斜坡


移住與人口流動 / 聚落與城市
  • 考古學角度
  • 台灣考古資源網站
  • 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
  • 原住民族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地圖集》
  • 1910年東京帝國大學出版的理科大學紀要中的台灣原住民分佈圖
  • 從職貢圖出發談台灣原住民
  • 《「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
  • 平埔族
  • 集團移住 
  • 臺灣原住民族集團移住聚落空間形態研究
  • 1931-1945 年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
  • 南投丹大山區布農族人遷至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
  • 近期台大相關課程 
  • 清代臺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 Immigration,cultivation and Society in Qing Taiwan 
  • 清領以前的台灣市鎮
  • 近代臺灣城市史 Urban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
  • 日治時期族裔人口移住
  • 日治時期原住民族集團移住
  • 日治時期日人在臺灣移民之硏究 
  • 日本移民村 
  • 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海外活動之研究(1895-1945) 
  • 日治時代台灣人口流動的現象 
  • 眷村
  • 眷村保存的源起、現況與挑戰 20170617 李廣均 
  • 2017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與發展政策論壇」議題簡報檔案
  • 墓地
  • 摘自貼文:「如果是古代沿用至今的墓園,基本上不是因為他是玄武岩而是因為風水。中原理論(採用易經)說: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墓園當在陰處,所以可以看看這些玄武岩山地是否符合這樣的風水觀配置。如果不符合,從農業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些小山地較不易開墾為糧食作物農田,做成墓園比較不會影響到整體社會生產力,這也是西南部平原地區許多墓園挑沙丘來蓋的原因(另一個原因是沙丘高不會泡水,祖先泡水很大條的)。」
  • 當代,移民學角度
  • 當代,開放民間租屋資料
  • 透過爬蟲,長期收集各租屋網站、品牌公寓的可公開資訊,清洗後整理成格式統一的資料,供後續有需要的人使用
  • 當代,臨時住宅與永久屋
  • 當代,電信信令資料
  • 人口資料


勞動與社會事業
  • 勞動市場結構變遷
  • 日治時期台灣勞動市場結構變遷之研究
  • 社會事業
  • 從救恤到「社會事業」-台灣近代社會福利制度之建立 

醫療與公共衛生
  • 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
  • 台灣現代醫學史,文化與政治體制進程談起
  • 陳美霞,2014,〈世界及台灣原住民族健康問題:歷史及政治經濟學的視野〉
  • 疫病事件
  • 《關鍵戰疫:台灣傳染病的故事》

文化活動
  • 戲劇史
  • 哲學
  • 存在交涉 : 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法學 / 財政 / 政治
  • 臺灣法學轉化
  • 《台灣法律史的建立》 
  • 台灣法律的歷史圖像──《多元法律在地匯合》新書講座
  • 《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史研究》 
  • 《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
  • 〈清代司法制度與法思潮的變遷〉
  • 《清代法制新探》 
  • 《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
  • 《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從「內地延長」到「自主繼受」》 
  •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 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
  • 《殖民地的法學者:「現代」樂園的漫遊者群像》 
  • 從知識繼受與學科定位論百年來台灣法學教育之變遷
  • 【2017「法律與歷史的交匯:台灣法律史二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犯罪
  • 日治時期台灣犯罪之研究
  • 財政
  • 臺灣地方行政與財政:清代的傳統樣態與日治初期的近代轉型
  • 林文凱 
  • 日治時期台灣財政融通政策之硏究
  • 財產
  • 戰後初期的財富重分
  • 台灣政治地緣資訊系統


戰爭與國防
  • 荷治時期文本
  • 摘:我們走進海牙荷蘭國家檔案室,一本本厚厚原始古荷文的《熱蘭遮城日誌》的歷史文件、荷蘭人最早畫的地圖,就在我們面前出現。查這個資料必須在電腦輸入「FORMOSA」,這讓我好感動,資料放在那邊是死的,因為有人去用,它才有生命,彷彿見到了整個福爾摩沙時代。
  • 〈軍事統帥權與國防體制的建立:以國防部的籌建構想與早期運作為中心(1932-1955)〉
  • 軍事事件
  • 《防空十二年》黃鎮球
  • 空軍作戰指揮部位於臺北公館的山洞中
  • 飛彈射程範圍
  • 國防部107年「中共軍力報告書」

經濟
  • 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

土地制度
  • 戶政與戶籍
  • 日本時代戶籍資料申請教學 
  • 土地登記、地籍制度
  • 台灣原住民族土地財產權制度變遷之研究 : 日治時期迄今從共同所有到個別所有的演變
  • 平埔族地權的再現與分析-以歷史GIS為整合工具的經驗分享
  •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
  • 土地登記制度變遷之研究 
  • 本文之研究重心,主要從日本統治開始至今施行地籍清理條例為止,有關台灣之土地登記制度之建立緣由、辦理經過及其登記結果,以及制度更迭時,相關形成背景、法規範及實際情形;然日治初期辦理土地登記時,其得登記之土地權利,係對清治時期之台灣土地舊有慣習,加以歸納、類型化並改造,故亦對清治時期之土地舊慣及法律制度予以研究。至於研究方法上,本文先行蒐集台灣現存有關各個時期歷史文獻、檔案,探求各個時期形成法律之原因,如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及思想觀念等,歸納出法規範內容如何產生,再研究法律規範內容,以及法律對社會之效應,例如人民對法律之理解、對法律之態度與反應等。解明形成法律之原因、法律規範內容及法律對社會之效應三部份互動關係後,再從法解釋學及比較法學等方法論之視角,探知台灣土地法律制度發展之真實歷程。
  • 台灣地權與租佃關係研究資料庫
  • 臺灣總督府抄錄契約文書歷史地理資訊系統
  • 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於1904-05年間,為了整理臺灣地籍資料,瞭解土地所有權,將民間所繳交的契書文本,以抄錄的方式製作副本,並保存於臺灣總督府檔案中。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凼第 152 種臺北銀行經濟研究室
  • 土地契約與地方治理---清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訴訟的社會史分析
  • 土城普安堂大小佃歷史脈絡
  • 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
  • 吳密察(2017) 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5)」的展開及其意義, 師大臺灣史學報No.10(2017/12) 頁5-35
  • 摘要:臺灣總督府於明治28年(1895)至明治38年(1905)間在臺灣殖民地展開了包括地形調查、建立地籍、土地制度和田賦改革的土地調查事業。本文旨在討論這個土地調查事業如何具體地展開,並對臺灣的土地制度帶來了如何的革命性變革,以及臺灣社會如何地接受這種外部所導入的制度性變革。總督府的這個土地調查事業之所以可以相對順利地完成,應該是因為充分應用了日本内地已經展開過的「地租改正」之經驗及領臺前不久劉銘傳所進行過的「清賦」之基礎,而且以寬鬆的認定標準承認臺灣人的土地權利主張。因此,臺灣人當下並沒有明顯地認為自己的土地權利被侵犯。但是,為何臺灣總督府能以公債買斷傳統地主的大租權,而沒有遭受地主的強烈反抗這件事,卻還是有待研究。雖然總督府在土地調查事業中導入了土地制度的變革(例如,導入個人主義式的土地所有權),但是臺灣社會卻也自有自己的應對方式,總督府也妥協性地承認原有的土地「共有」、「公有」形式。
  • 日治時期台灣地權制度變遷之考察
  • 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對近代國家制度的調適─土地共有制度之研究
  • 日治時期住所番地查詢現今位置 本文說明日治時期番地資訊如何對應至現今的地理位置,作者: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廖泫銘、李玉亭
  • 日治時期台灣漢人社會對「業」的堅持 ─以收益財與使用財觀念的「相剋」為主軸─
  • 為保存臺北市過往百年的地籍圖史料,並增進學術研究之互助合作,臺北市政府地政局與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於4月20日簽署合作協議,由地政局提供圖料及場地,中央研究院提供專業技術及設備資源,將地政局典藏的臺北市日據時期地籍圖,予以數位化後永久保存,以達成數化典藏珍貴圖資。 
  • 台灣土地所有研究史之回顧與展望,陳宛妤 (清大科法所)
  • 土地使用規則與分區
  • 日治初期「臺灣地籍規則」
  • 土地使用
  • 臺灣百年以來土地利用調查與圖集
  • 空間計畫
  • 近代臺灣城市史 Urban History of Modern Taiwan
  • 各類素材蒐集 
  • 國土計畫法...
  • 基礎建設上位政策
  • ...
  • 十大建設
  • ...
  • 前瞻基礎建設
  • 行政區劃
  • 臺灣的行政區 1684-1945
  • 帝國之守 : 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
  • 都市計畫
  • 日治時期臺灣火災災害對於建築與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
  • 日治至戰後時期台灣都市細部規劃法制的功能與特性之變遷歷程(1895-1976)
  • 克難城市:戰後台灣都市規劃視野的反省
  • 土地型態變遷影響下環境衝擊評估與調適策略擬定


基礎設施與產業
  • 港埠
  • 《臺灣與麻六甲的荷蘭港埠規劃溯源》作者:洪傳祥、劉政寬、陳盈升 
  • 北部礦業
  • 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礦場歷史 
  • 煤礦 
  • 石油開採與利用
  • 朱書漢,《二戰終前台灣石油利用及開採史(1865-1944)》(註:尚未刊稿)
  • 鐵路
  • 《前進!鐵支路》
  • 電氣建設
  • 台灣早期的電氣建設(1877-1919)
  • 日治時期臺灣電力設施之研究
  • 漫談台灣電業的前世今生
  • 台電文資
  • 台灣水力發電的歷史截至今天已113年,本書自北到南、從歷史到今天、從微型到大型發電廠,全部以照片呈現全省各區的水力發電廠。
  • 水資源、供水、排水
  • 台灣大規模灌溉排水計畫和區域社會成長歷史
  • 臺灣水道研究會  1941 《臺灣水道誌》昭 16 
  • 日治時期臺灣水源地分布圖
  • 台灣的水道設施
  • 臺北市役所  1932 《臺北市水道誌》昭 7.10.21
  • 《臺北自來水事業統計年報 104 年》表 1. 事業成長重要事蹟表 
  • 基礎設施中介的水文領域化:臺北供水治理體制的形成與轉變 Infrastructure mediated Hydro-territorialization: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Water Supply Governmentality in Taipei
  • 都市現代性的技術構成:臺北都會區的供水與排水治理 The Techn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Urban Modernity: the Governance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in Taipei 
  • 劉翠溶、劉士永 著 , 〈淨水供給與污水排放──臺灣地區聚落環境史研究之一〉, 《經濟論文》 , 20:2, 1992, 台北市: 頁459-504,
  • 自然治理、技術政治與物質文化:台北都會區的河岸轉化 nature governance, politics of technology and material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iverfront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 大臺北地區水利開發的歷程與河岸地利用問題的研究
  • 河川防洪建設與河岸地區 發展變化之探討 以大台北地區防洪計畫為例
  • 大台北防洪計畫 
  • 舊時水系、水圳
  • 行動論述
  • 大台北地區水圳、溝渠路線
  • 《水城臺北》作者:舒國治 
  • 《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作者:謝海盟 
  • 《Taipei, Water City 水城台北》,這部十幾分鐘簡短的紀錄片,包含了居民及學者簡單的訪談,得以稍稍窺見以往台北生活中,水道及市民生活的緊密連結關係。
  • 景美地區水綠網絡再生行動計畫
  • 西藏路
  • 舊水路部分路段踏查歷程
  • 大安社區大學製作水路圳道地圖  
  • 大安區溫羅汀小走讀:穿城之水–找尋失落的水文記憶 
  • 大安區,走訪大安支線及霧里薛第一支線的舊址
  • 大安森林公園
  • 台灣大學
  • 信義路八號橋(文昌街280巷口)
  • 古代台北東區要錢與不要錢的水
  • 忠孝東路有大河
  • 「大灣」陂塘與「陂心林家」──「林三勝公廳」
  • 民生社區
  • 雙溪流域的水路
  • 天母
  • 天母底下之溪流 第二篇:河川 
  • 天母底下之溪流 第一篇:湧泉
  • 後村圳
  • 新莊平原最早開鑿完成的水圳,大窠坑溪與大窠口圳
  • 南港四分溪
  • 日治時期臺灣治水政策對都市發展影響之基礎研究
  • 日治時期各河川治水計畫圖
  • 臺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
  • 本城上水‧時空由道--臺灣日治時期上水道之調查研究與保存行動
  • 測繪河流-近代化下臺灣河川調查與治理規劃圖籍
  • 作者:顧雅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 編輯:天眼衛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發行單位: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
  • 出版日期:2017/12
  • ISBN:9789860544534
  • 污物處理
  • 廁所與文明 ─ 台北市污物處理的歷史;高子壹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班)
  • 建築史
  • 營造產業
  • 臺灣營造業百年史
  • 建築構造材料
  • 日治時期台灣主要建築構造材料生產系統之調查硏究


通訊與科技產業
  • 通訊
  • 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警用電話系統的建立(1895-1945)
  • 科技產業
  • 矽谷尋根 : 日治時期台灣高科技產業史話


海洋關係
  • 南島玉路
  • 《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
  • 作者:戴寶村
  • 1635 Map of Formosa (Taiwan) and Surrounding Countries by Dutch
  • 《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 鹿港與泉州 
  • 日治時期地圖:臺灣各式海圖


農漁山林政策
  • 山林政策
  • 北臺灣淺山地區的人群與交通網絡 by 陳志豪
  • 河階與聚落
  • 新石器時代以降的考古遺址,集中於「河階地形」,推論是有鐵器之後才能進入到山區之後人群所使用的地形,參考影片中陳文山教授訪談段落 
  • 農業使用第一階河階
  • 聚落老街用第二階河階
  • 聚落新街則多半為山林資源開採的「台車路線」匯聚點
  • 18 世紀,北部淺山地區的交通動線為「東西向」
  • 19th 的農墾飽和,山林作為新興的產業
  • 19 世紀末的臺三線,反而是南北向,如將樟腦送到淡水河口送出
  • 樟腦業者,後來轉而採煤礦
  • 老街的興起與沒落,與山林經濟相關
  • 九份 
  •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
  • 「準要存置林野」
  • 糧政
  • 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
  • 本文所欲探討的課題是:1950年至1970年代,在滿足國內軍需民食以及餘米出口的外匯取得,國家在不同時期基於何種考量、透過何種管制手段,介入稻米的生產與銷售?而產銷結構中的參與者,如何應對國家的介入?前述兩者又如何互動,導引1950年至1970年代稻米產銷結構的運作及其變動?
  • 水產與漁業
  • 日治時期臺灣水產業之研究



  • 國際
  • 《墮落之海: 地中海史研究》
  • 摘:《墮落之海》力圖從微觀生態(microecologies)視角講述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區3000餘年的人類生活史,重新梳理和評價地中海世界社會史和經濟史的各個層面,其結論顛覆了人類學、農學和地理學中人們長期秉承的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兩位作者從人與自然環境互動的角度重構了地中海的形象,修正了布羅代爾將地理狀況視為歷史發展決定性因素的觀點,並闡明地中海歷史發展的流動性(mobility)、連通性(connectivity)和非中心化(decentring)特徵。
  • 《征服自然:二百五十年的環境變遷與近現代德國的形成》
  • 《黃河:一段自然與非自然的歷史》(The Yellow River: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 探討文本展現多元可能
  1. 已成形的手法
  1. 盤點資料來源
  1. 呈現形式參考



Latest change 3 years ago
che wei liu created this 10 years ago.

Reconnecting...

Disconnected

No Authorization

Connecting...
Reestablishing connection...

We're having trouble talking to the Hackpad synchronization server. You may be connecting through an incompatible firewall or proxy server.

We were unable to connect to the Hackpad synchronization server. This may be due to an incompatibility with your web browser or internet connection.

Lost connection with Hackpad. This may be due to a loss of network connectivity. If you close this window you may lose up to 30 seconds of unsaved work.

Server not responding. This may be due to network connectivity issues or high load on the server.

You are no longer allowed to access this pad. Reconnect to request access.

Failed to reconnect.

If this continues to happen, please let us know (opens in new window).

How embarrassing...

We experienced an error on the page that is causing problems with saving your work. Continuing to edit on the page without refreshing your browser would lead to some loss of your work.

If this continues to happen, please let us know (opens in new window).

Heads Up!

This pad is moderated. Your changes will require owner approval.

Insert an Image


or
Tip: you can simply drag&drop images into the editor from your desktop!

Cancel

Stop sharing with ?

This pad is shared with "", so will still be able to access it.
Cancel

Embed This Pad


Embed as

Log in / Sign up

Signing in using Facebook...

Contact Support



Please check out our How-to Guide and FAQ first to see if your question is already answered! :)

If you have a feature request, please add it to this pad. Thanks!